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铨选制度是我国古代的官僚选任制度。宋代一方面通过科举等方式广求人材,吸收“新鲜血液”;一方面通过铨选使这支队伍分门别类、上下有序。照宁年间,作为王安石吏治思想的实践,铨试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四年十月,重定铨试之制。据马端临说:“旧制荫补初赴选,皆试律暨诗;已仕而无劳绩、举荐及无免试恩,皆试判;(熙宁)更制以后,概试律义、断案、议,后又增试经义。中选者皆得随铨拟注,其入优等者,往往特旨擢,赐进士出身。”于是,荫补人及天下官吏争相诵习法令。

—摘编自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

材料二   虽然北洋政府制定颁布了大量有关考试的法规法令和施行细则,也口口声声说“无论何项文职,均以考试或甄用合格者为进身之正轨”,并下令要求对考试各法规应“切实遵行,不得臆为出入,致滋徇滥”。然终其灭亡,北洋政府也没有制定公布出一个完全以考试为文官任用标准的正式文官任用法。事实上,通过文官考试获得为官资格的人微乎其微,充斥于政府的仍是大量的旧式官吏。现任的前清官僚得以留任或升任自然不在话下,甚至那些早已不在任的前清遗老们竟也被重新任用,“都中各部犹存清代之风光”。因此,民国的官吏是“旧官僚奴根未去,新官僚又大种奴根”,在民主共和制华美的外表下包含着的是封建主义的内核。

—摘编自秦昊扬《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1912~1949》

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进入到一个恢复、发展和改革的新阶段。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决议,明确提出“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1982年开始,国家机关进行了机构改革,在实行干部退休制度的同时,大批地选拔中青年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另一重要措施是实行领导干部任期制,对领导职务规定一定的任期和届数,任期满时,根据考核的结果决定升降或连任。针对长期以来干部管理权限过分集中,国家适当下放干部管理权限,把过去管理下两级改为原则上只管下一级,企业和一些文教科卫等事业单位管理权限的下放也逐步跟进。

—摘编自陈振明《国家公务员制度—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铨试相较于科举考试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洋时期文官选任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归纳我国新时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2024-04-15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按唐制,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四品以下官由吏部考核,三品以上官由皇帝亲自考核。考课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法,“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非懈。“二十七最”是根据各部门职掌之不同,分别提出的不同要求。经过考核,定出上、中、下三等九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考课标准和奖惩办法。

——摘编自张晋藩《考课——中国古代职官管理的重要制度》

材料二   明中叶以来,官僚主义愈演愈烈。隆庆二年张居正给穆宗所上的《陈六事疏》中指出,当时的官场风气是“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上下务为姑息,百事悉纵委徇”。万历年间经由神宗皇帝批准推行“考成法”。其一、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酌量道路远近,轻重缓急,确定完成期限,上述事由、环节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其二、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所留帐簿底本,对相关官员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逐月检查。如果未按期完成,则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以罪论处。六科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内阁根据帐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隐瞒不报事例进行惩处。明代史学家谈迁评价张居正:“江陵立考成法,以为制治之本。向者因循玩偈,至是始中外淬砺,莫敢有偷心焉。”又曰:“中外凛凛,毋敢以虚文支塞。行之十年,太仓之积,足备数载。”

——摘编自陈国平《张居正改革中的考成法考论》

材料三   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以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为蓝本,继承传统科举的某些因素,历经多次改革。孙中山提出考试权独立的治国理念,1912年,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设铨叙局负责文官的考录、升迁、任免,拟定《文官考试令》,构建起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1915年,袁世凯颁布了《文官高等考试令》等700多种行政法规文件,初步形成了近代化的文官管理法规、法令体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行政范围和行政规模日益增加,急需一大批懂业务、有专长、技术娴熟的专业行政队伍来有效执行中央号令,国民政府考试院陆续颁布了各种相关法规,公务员考选制度基本形成。

——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考课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考成法出台的背景及发挥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度形成的背景。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些通过科场考试精选出来的、富有较高文史知识素养的文臣,受到了宋政府的重用。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组成部分,与前代相比,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隋唐以后重科举取士,为中下层的寒族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打开方便之门。通过科举取士,帝王也有意识地让下层知识分子进入仕途,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关键的一点是这些文人士大夫出身寒微,没有势家势力作为社会背景,故也没有深厚的社会根基和实力,其荣辱盛衰皆掌握在帝王手中,即使位极人臣,也不会对赵宋王朝构成潜在威胁。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材料二   20世纪前期,政府逐步接纳妇女进入文官行列。但在很长时期内,广大妇女不能进入重要岗位,只能担任抄写、打字和收发之类的工作,多数是临时雇员,而且受到年龄和婚姻限制,同工不得同酬。面对种种不合理现象,英国文官界妇女在社会进步势力的声援下,长期坚持斗争。1919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任何人不应因性别或已婚而被剥夺担任文官的资格。两年后财政部又首先制定接纳妇女担任文官的实施细则,允准妇女参加文官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但同时又规定女文官候选人必须是单身女子,一旦结婚必须辞职。正因为如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仍然只有少数妇女能获此幸。部分妇女进入高级文官阶层,则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官政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以来英国妇女在入职文官职位方面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024-01-1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七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4 . 官员的选拔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责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到19世纪初,英国的官吏任用制度仍受封建恩赐的影响,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腐败泛滥。而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急需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的扩张出谋划策,选拔彻底有效的人员班子来充实政府职务。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第一章……第二条国家根据公务员职位类别和职责设置公务员领导职务和职级序列。本规定所称职级,是公务员的等级序列,是与领导职务并行的晋升通道,体现公务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资历贡献,是确定工资、住房、医疗等待遇的重要依据,不具有领导职责。公务员可以通过领导职务或者职级晋升。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履行领导职责,不担任领导职务的职级公务员依据隶属关系接受领导指挥,履行职责。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作用。结合所学,从选官的标准和方式两个角度说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并概括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公务员制度在我国正式形成的标志,并阐述公务员制度建立和推行的意义。
2023-10-13更新 | 32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实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工业革命犹如经济魔棍,点化出了19世纪中叶英国政治改革的浪潮,选举与考试相配套的文官制度由此诞生了。...资产阶级兴起之时就提出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主权在民的思想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崇尚理性,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竞争和机会均等。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汉朝至清朝前期我国人才选拔的变化趋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产生背景的不同。
6 . [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

材料一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

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

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

——据《宋史》《明史》等

材料二“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
2023-06-14更新 | 4067次组卷 | 24卷引用: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7 . 国家的管理需要一批善于管理的官吏,因此各国都重视官吏的选拔、监督,官吏选拔也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的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指贵族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鼓励荐举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到汉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制、征召、辟除等方式;两汉的察举,以孝廉最多,察举贤良,一般还要进行对策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被重视,开了隋唐科举制的先声。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大中正、中正,由在各州、郡设置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唐朝沿用并发展了隋代的科举之法,考试内容也有所变化,有经学基础知识、文采辞章、经学理论、政论见解等,还有一些专门知识,如律令、算数等。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调整,定制为三年一次,分州试、省试(中央考试)、殿试(皇帝亲试)三级考试;宋代考试内容一直有变化,在宋代废止了行卷和公荐,其考卷实行糊名法和誊录制。明清时期的科举,采用八股取士,三年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有严密的程序,考官入院,立即封锁内外门户;考生入院时,要逐人搜检。

——部分改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围绕中央集权与皇权专制这两个方向发展起来的。如秦朝以御史监察和谏(议)大夫为主的谏官谏议,随着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而制度化;汉代隋唐监察御史等监察官的选授权多集中在皇帝手中,并且要求严格;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职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于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监察设置的根本目的是对权力的制衡,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中国历史上监察制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监察官对行政官权力的制衡,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衡,皇权对官僚权力的制衡,监察官之间权力的相互制衡。中国古代监察组织独立也经历了形成、曲折中艰难前进、巩固发展、变化调整、调整完备与严密五个时期;在古代监察制度中,监察官多享有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古代对监察官的选用既有“刚毅守节”“忠直亮节”等道德素质要求,也有关于基层经历、专业能力、任职回避等的要求。如明代要求“(御史)当用清谨介直之士;清则无私,谨则无忽,介直则敢言”,且“新进初仕,不许除受御史”。另外,自秦汉以后,中国监察法规逐渐完善,并传承延续,基本没有中断,使历代监察有章可循。

——部分改编自《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并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中国古代如何才能充分发挥监察制的效能。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中国古代选官用人制对现今的启示。
2023-01-13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是古代中国诗歌创作的兴盛期,诗赋被引入科举考试之中,出现了考生一味注重形式,追求辞藻华丽,以应付考试的情形。宋代以后,士人对进士科重诗赋的消极影响的反应愈加强烈。宋仁宗时,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要求在考试内容方面先试策论,后试诗赋,废除帖经、墨义,以取“经济”之士。王安石在变法期间,动议神宗改贡举制度,提出作为科举制主要科目的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的意见。科考改革所反映出的重视“天下国家之用”的思想,也间接影响到北宋学校课程教学的内容,形成了以实用之学为核心的新格局,以“明体达用”为宗旨的新教育理念。

宋朝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饱受周边民族政权的军事侵扰,但就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来说,是毫不逊色于前代的,这与北宋严格的文官考试制度所带来的政治相对清明是分不开的。进士出身的政治家和能吏中,有很多人在科技方面也颇有造诣,如燕肃、沈括、苏颂等,他们为推动北宋科学技术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摘编自胡昭君《北宋科举制度改革:为“天下国家之用”》

材料二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严修上《奏请设经济专科折》,提出“非有旷世非常之特举,不能奔走乎群材,非有家喻户晓之新章,不能作兴乎士气”,建议朝廷破常格以搜才,“或周知天下郡国利病,或熟谙中外交涉事宜,或算学译学擅绝专门,或格致制造能创新法,或堪游历之选,或工测绘之长”,统立经济之专名,以别旧时之科举;由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与各省学臣,各举所知,无限人数,请旨定期考试;凡录用由于此科,皆比于正途出身。次年年初,光绪帝颁谕(经济)特科与岁举并行,同年9月,“戊戌政变”爆发,慈禧降谕旨:“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著即行停罢。”

——摘编自欧修勇《从甲午到戊戌:严修与经济特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科举制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严修经济特科改革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特科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
(3)综合以上信息,谈谈你对中国历史上“经济”人才的认识。
2022-12-23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国家治理与监察制度】

材料一   秦汉统一国家形成后,中央设有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下设御史中丞及各类御史专掌监察。在地方上,由秦以来的御史监郡制,逐渐过渡到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巡视监察。东汉,御史大夫不再是监察官,御史中丞掌管的御史台成为专门监察机构。从御史大夫到御史台,从御史监郡到刺史巡视,这是秦汉监察制度在向组织独立化、机构化演变。特别是西汉开始,地方监察与行政不再合署办公,是监察脱离行政干预的标志。但是,这时的监察组织仍有很强的依附性,职能交叉明显。例如,西汉御史大夫府与丞相府在职能上还有重叠,东汉御史台隶属于少府,少府属于皇帝的私人机构,其依附性又十分明显。

——摘编自卜宪群著《谈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唐朝建立了稳定的一台三院制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下分设台院、殿院、察院,统辖诸御史,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台院,设侍御史,主要职掌纠弹中央百官,参加大理寺审判和推鞠由皇帝制敕交付的案件。殿院,设殿中侍御史,职掌朝会时百官仪态行止、言行队列,以维护朝仪的秩序和尊严,并负责推按狱讼,监察和巡视京城内外及驻屯京师的诸卫和禁军。察院,设监察御史。武德初年,负责巡按地方,纠视刑狱,并监察百官和在京的所有中央机关的工作和簿案。

——摘编自李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监察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到唐朝监察体系的变化,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作用及局限。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一方面废除“公荐”的合法性,防止学子、考官之间的朋党关系,另一方面开创了“糊名”“誊录”的方法。糊名,就是将考生的姓名盖上,阅卷官员无从得到考生信息,进而使得阅卷更加地公平;誊录,就是将考生的卷子进行统一的抄录,使主考官和学生之间无法利用笔迹建立不公平的阅卷关系。并创立“特奏名”,安抚贫寒学子以及老而无成和多试而不第者,为参与到科举中却没有收获的学子开设了新的入仕途径。另外,宋代还将殿试制度化,避免了因学子与当朝官员之间有特殊关系而影响科举的公平,并规定“殿试免黜落”,同时,对于科举录取的名额也进行了大幅度地增长。

——摘编自徐振宁《中国古代科举的发展阶段及其文化特征》

材料二西方的文官制度效法的对象是明清科举制度,但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予以适应性改造。明清科举选官主要以考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单一,在科举考试之后,任官则由国家统一调配。西方的文官制度考试一般分为笔试和复试,对通过考试的官员进行分类,建立通专人才相结合的新体系以及职前培训制度,使每个职位都可获得最佳人选,从而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

——摘编自李永强、马慧玥《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完善科举考试制度的具体举措。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科举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制度与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之处。
2022-11-0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