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1 . 【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

材料:1983年,时任美国人事总署署长艾伦.坎贝尔在中国讲学时曾公开说:“当我……来中国向诸位讲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是深感惊讶的。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显然,当时在英国、美国、法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

但是,也有很多学者认为英国的文官制度与中国的科举制不是一回事, 英国的文官考试录用制度最大程度上是受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考试录用学生的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和英国的文官制度虽然都是以考试录用人员,但在考试科目、考试内容、答题形式和选拔方式等方面都有明显不同。这种不同是因为社会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不同,对官员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不能说西方文官制度就是学习了中国的科举制。

                      ——材料来自选必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参考P97-9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文官制度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2024-05-13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四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

材料一   汉代选官,除了少量通过世袭任荫和赀选买官外,(汉武帝后)主要用三种办法来选拔官员。一是不定期的,由皇帝提出并命题,命各地诸侯王公卿、郡国选送人才,诏举“贤良方正”。二是由地方官以“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定期向中央推举孝子廉吏,经中央考察后委任的各级官员。三是汉武帝立五经博士,设太学,学员是各地推荐的优秀平民子弟,向通经的博士学习儒家经典,通过考核后,选拔成绩优异的学员为官。这三种选官方法有一共同点,就是以信奉儒学、士子道德水平的高低作为标准。汉代这种与儒学治国理念相匹配的选官制度,规范了读书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使这个信奉儒家的道德精英阶层,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不可或缺的组织力量。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中国思想史十讲》

材料二   唐初所开设的科目,如明法、明算、明字诸科,颇能切合实用,拔取真才,其后仅重明经、进士二科,明法科更随之而废,流弊因而产生。唐代科举有考前品评的惯例,士人先把平日作品送呈京师名人品评,为此不惜奉上大量金钱,以搏取好评。唐朝虽原则上规定平民阶层皆可应试,但仍讲究门第,名望贵族子弟仍居优先地位。从官员总数看,非科举入仕者仍占很高比例,科举取士并未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上述状况直至宋代方有明显改观。

——摘编自高建彬《浅析唐代科举制的特点及利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选官制度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科举制的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状况至宋代方有明显改观”的原因。
2024-05-13更新 | 8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3 . 【古今监察机制的演变】

材料一   宋代监察制度相比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宋代谏官不仅在谏诤对象上由皇帝转向大臣,且拥有对百官的监察之权。北宋初年,宰相有推荐和任用台谏官的权力,后来逐渐改为台谏官由皇帝亲自任命,而且就连宰相推荐台谏官的权力也被剥夺。宋代设置谏院,成为独立的中央谏官机构。在路一级设置监司,并辅之以通判和安抚使等,并让他们互相监察。利用台谏官监察监司官,又利用台谏官监察宰执大臣和京师百官,利用尚书省牵制台官。……凡宰相每有作为,台谏便议论纷纷,以致很多有所作为的宰相“志未伸,行未果,谋未定,而位已离矣”。南宋以后,台谏官多为权臣如秦桧、史弥远等人所操纵,成为他们专权和排斥异已的工具。

——摘编自吴敏《宋代监察制度初探》

材料二   自1926年起,中共中央颁布了一系列惩罚贪污腐败的法纪法规。同时,中共也注意把党内监察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在所辖的各省县区逐步设置了相应的监察机构,苏区专设了控告局,并组织突击队及时清查群众举报的问题。而此时共产党内仍有自己的监察机构——中央审查委员会。中共党内监察不仅包括党风党纪,还涉及到经济、财务、会计等方面。……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为此中共监察机关开展了反腐倡廉和反奸反特等工作,认真监督每位党员严格遵守党纪法规,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

——摘编自徐行、周巍《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党内监察机制述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监察制度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监察机制的特点及作用。
2024-02-2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古今监察机制的演变】

材料一   宋代监察制度相比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宋代谏官不仅在谏净对象上由皇帝转向大臣,而且也拥有对百官的监察之权了。北宋初年,宰相有推荐和任用台谏官的权力,后来逐渐改为台谏官由皇帝亲自任命,而且就连宰相推荐台谏官的权力也被剥夺了。宋代别置谏院,成为独立的中央谏官机构。而在路一级设置监司三官,并辅之以通判、走马承受和安抚使。但是朝廷利用监司监察地方官还嫌不够,又辅之以走马承受和通判,并让他们互相监察。利用台谏官监察监司官,又利用台谏官监察宰执大臣和京师百官,利用尚书省牵制台官。……凡宰相每有作为,台谏便议论纷纷,以致很多有所作为的宰相“志未伸,行未果,谋未定,而位已离矣”。南宋以后,台谏官多为权臣如秦桧、史弥远等人所操纵,成为他们专权和排斥异己的工具。

——摘编自吴敏《宋代监察制度初探》

材料二   1926年起,中共中央就颁布了一系列惩罚贪污腐败的法纪法规,同时,中共也注意把党内监察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成立,在所辖的各省县区逐步设置了相应的监察机构,苏区专设了控告局,并组织突击队及时清查群众举报的问题。而此时共产党内仍有自己的监察机构一—中央审查委员会。中共党内监察不仅包括党风党纪情况,还涉及到经济、财务、会计等方面。……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为此中共监察机关开展了反腐倡廉和反奸反特等工作,认真监督每位党员严格遵守党纪法规,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

——摘编自徐行、周巍《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党内监察机制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监察制度发展变化的表现并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监察机制的特点及其作用。
2024-01-29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古代财政监督制度】

材料一   《周礼·天官》所记载的“宰夫”和“司会”有财政监督的权力,而且有一定的分工:“宰夫”重在审查各级官署财用出入的合法性,“司会”则要把官府的收支和它完成的事功联系起来进行考核。《礼记·王制》中提出“量入以为出”,对财政收支实行预算控制。《周礼》中规定:财赋的出入必须经过几个人的审核,内外互相考核,出入互相考核。战国李悝《盗法·杂法》中规定:遗失记载官物的帐薄以致财物数量有错误的,要按不揭发盗窃论罪。

材料二   秦代已有相当严密的财政监督制度。会计记录不正确,对财物保管不认真均会受到惩罚。此外还注重对新旧官吏交接的监督。西汉对于财政收支的具体监督,既加强对上计簿的审查,还大力严惩贪污舞弊和贿赂行为。隋朝以前有财政监督的制度,却没有专管机构。隋唐时刑部下专设比部,“职掌内外赋敛、经费、俸禄、公廨、勋赐、赃赎、徒役课程、通欠之物及京师仓库,三月一比”。北宋对于各级官署支用的财物要进行事前的和事后的审计,到南宋初设审计院。明、清以户部所属的“清吏司”来执行财政监督。十三个清吏司根据各省一年一报的文册进行审查核销。清前期大体延袭明制,均按监督的对象,作具体的分工。

——以上均摘编自赵友良《我国历代财政监督(审计)制度考略》


(1)根据材料一,列举我国财政监督早期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财政监督的演进趋势及影响。
6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材料一   宋承唐制,并对科举制进行了整顿与改革,使之更加完善。且宋朝皇帝十分重视选拔文士治国,所以科举取士至宋朝时达到了极盛。两宋时期,进士科共开118科,录取进士42000余人。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在讲武殿亲自主持进士科考的复试,从此确立了殿试制度,使“及第”(考中录取)之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此后又形成了乡、省、殿三级考试。到嘉祐二年(1057年),宋仁宗下诏:“进士殿试,皆不黜落。”自此以后,凡省试合格,殿试就只有名次之别而皆成进士。为杜绝请托舞弊之风,淳化三年(992年)以后,相继制定了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

——摘编自马茜华《中国古代选官主导方式演变述论》

材料二   明代将中国传统考试制度推向成熟的另一个标志是考试的分卷制度。洪武三十年(1397)三月,科举会试结果是前三名和其他49名进士全部是南方人,北方士人们非常不满,朱元璋命令调查,结果从主考和整个科举程序规范。同年五月,朱元璋宣布重新考试,并亲自阅卷,将61个进士名额全部给了北方。明代发生了“南北榜”事件,成为有南卷与北卷之分的开始,但这还不是分卷制度。明代真正实行分卷制度始于洪熙元年(1425)仁宗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之六,北人十之四。 到宣德、正统间,又分为南、北、中卷,南卷占百分之五十五,北卷占百分之三十五,中卷占百分之十。有明一代始终采取了分卷取录的考试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九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从宋到明科举考试录取的变化和明代分卷取录的原因。
2024-01-04更新 | 54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宜昌市夷陵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月半月考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统治者总是殚精竭虑地寻求最理想的文官选拔制度,以此来给统治集团不断输入新鲜血液。在此背景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了军功爵制;持续稳定的大一统两汉实行了察举制;分裂割据时代的魏晋南北朝实行了有利于世族门阀的九品中正制;繁荣统一的隋唐王朝出现了科举制度;“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朝廷鉴于军阀割据势力的猖獗,努力发展文官政治,扩大科举取士,科举士人逐渐在政府中占优势;北宋以后科举制度的充分成熟使世袭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级在中国历史上基本消失。

——摘编自周少元、程雁雷《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嬗变与利弊》

材料二   18世纪初,在英国和美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政府任用官吏一直实行的“恩赐官职制”和“政党分肥制”。这两种任用官吏制度的推行,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社会后果:政治腐败,结帮拉派,冗员充斥,效率低下,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为此,英、美两国借鉴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先后于1853年和1883年对本国的人事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以“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为重要原则的文官制度,并成立了专门负责考试事宜的政府机构。此后,考试录用制度很快在西方各国得到推广。

——摘编自陈太福《西方文官考试录用制度述评》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演变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英美官员录用的新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确立的原因。
2024-01-01更新 | 156次组卷 | 2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1 -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湖北专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为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不仅取消了家庭出身和门第限制,做到了“英雄不问出处”,甚至连恶霸、慈吏的子弟及以屠杀为业者都准许应考。宋代录取的人数众多,达到36131人,加上各科等总数则达到11万余人。宋代创新制度,在考卷管理上实行糊名、誊录制,以杜绝考官“容私之弊”。王安石出任宰相期间,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更侧重考生的能力见解及实际应用,体现出宋代科举制服务于解决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积弊问题。宋代以文立国,服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在参与殿试后不需要再进行吏部考试,可以直接上任。宋太祖还规定在考试及第之后所有人只能成为天子门生,不可对他人称师门。南宋后还需皇帝宣布登科进士的名次。并踢宴后各个朝代纷纷效仿。成为定制。

——摘编自张希娟《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特点分析》

材料二   纵观整个民国时期,只有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公布的公务员考试法规数量众多,可以说是民国文官考试法规的集大成者。1928年,国民政府硕布《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考试院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掌理考选栓叙事宜”,明确地把考试权独立行使。1929年颁布的《考试法》中取消了妇女不得参加考试的规定,大量出身卑微的女性进入了公务员行列。考试内容与现代科学相关联,更注重考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但事实上南京国民政府为将公务员队伍牢牢控制在国民党手中,加强国民党专制统治,此外亦通过“甄别审查”及“从政考试”的途径,为党员进入政府公务员系统提供便利。在实践中面试权之行使缺乏有力的法律约束,因此实际任用的效果也不理想。

——摘编自张峰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考试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考试制度。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
9 . 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以后的九品中正制度,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来说,较以前是进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O九《宰辅年表一》

(1)据材料一指出“这制度”的名称,并说明其较以前“进步”的理由。
(2)据材料二并结合结合相关史实,说明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
2023-12-08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公安县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历史的一种贡献,它正式确立于秦汉时代。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官制度迅速走向成熟,其中的科举制度在之后的社会变迁中发挥着稳定器和发动机的作用。皇权是塑造文官制度最重要的外在力量,文官制度因皇权的需要而生,而与皇权的兴衰起伏密切相关。儒家思想是文官士大夫群体的意识形态支柱,更塑造了文官制度的诸多内容。文官制度贯彻了传统政治的理念与宗旨,具有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这或许是文官制度最大的精神意义。文官制度中包含着追求效率、清廉、民本等原则,文官士大夫在实践中乘承的中庸、谦让、勤勉等人生态度,沉淀为中国历史的宝贵遗产。

——摘编自张程《中国古代文官制度》

材料二   18世纪后期开始,英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在政治方面却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种腐败使得群众和资产阶级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18201830年间,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英国爆发了声势浩荡的运动,目的是促使议会改革和争夺普选权。为了解决两党制下“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英国政府设立了常务次官,他们可以长期处理政务,但不可以参与党政,也不能进入内阁。克里米亚战争的惨痛教训致使英国民众一片愤怒,社会舆论和议会强烈谴责政府。英国民间成立了行政改革协会,《泰晤士报》连续报道该组织活动的细节,拥有民众基础的文官革新运动蓬勃发展起来。直到1870年,英国现代文官制度才正式确立。

——摘编自李星辰《十九世纪以来英国文官制度的演进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西方文官制度对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