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官员的考核制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结合官员的任期,按照官制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对官员的品行、绩效进行考核,分出等次。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合理的考核内容,是确保权责一致、循名责实的考核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比如,对高级官员和中低级官员、京官和外官的考核内容分层分类进行。在考核内容上既重视常规性考核又加强特殊性考核,有利于对官僚集团形成普遍约束力并突出管理的重点。在考核过程中,加入监察权对考核权进行制约和监督,比如秦汉时期设有御史在考核中进行监督。考核结果贵在使用,考核后的赏罚兑现与否,关系到整个考核制度。唐代考核的结果与官职联系起来;明代三年一考,九年考满,最终的考核结果还要看工作岗位的性质,以及任职期间有无过失。

——摘编自齐瑞《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及功效》

材料二   自从英国在1870年建立文官制度以来,官员考核也开始实行。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官员考核制度更贴近于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逐渐废除了“通才”的考核标准。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以后,主张建立公务员绩效评估制度,进行市场取向改革,减少政府干预,节省开支,大力削减公务员队伍,并建立专门的执行局独立于各个部门,与政务官分开办公。

——摘编自高净《中英公务员考核制度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英国官员考核制度发展变化的背景。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郡国皆掌治民,进贤劝功,决论检奸。(郡太守)常以春行所主县,劝民农桑,振救乏绝。秋冬遣无害吏案讯诸囚,平其罪法,论课殿最。岁尽遣吏上计,并举孝亲,郡口二十万举一人。

——摘编自《后汉书》

材料二   (监察御史)奉制巡按,持有制命、掌分察巡按郡县。

——摘编自《旧唐书》

(刺史)掌清肃邦畿,考核官吏,宣布德化,抚和齐人,劝课农桑,敦敷五教,每岁一巡属县,观风俗、问百姓,录囚徒,恤鳏寡,阅丁口,务知百姓之疾苦……其吏在官公廉正已清直守节者,必察之;兵贪秽谄谀求名徇私者,亦谨而察之。

——摘编自《唐六典》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唐对地方监察管理的相同点。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发展趋势,并结合宋至清前中期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胡兆量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整理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唐代、两宋、元代)的科举状元籍贯统计摘录。分别指出与图1、图2、图3相对应的历史时期,并说明理由。

2024-03-19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私立蓝天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日期,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总体上,考察监察官员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不仅包括“学识渊博”“文学优长”,更关注于其是否“通经懂史”以及“晓谙刑名”。而纵观古代监察官员的政治品德, “公忠果断、刚明果敢、奉法秉公”的共同品德,充分体现了传统社会以“公、忠、廉”作力考察监察官员政治品德的重要依据.就一般文官群体而言,历代对于其从政经历并没有过多要求.但因监察官作为国家的治官之官,秦汉至明清不仅要求其具有丰富的从政经验,而且要求良好的从政业绩,这意味着监察官要通晓政务,熟悉官场积弊和地方吏治民情,普遍拥有政务处理以及紧急情形的处理能力,能对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了然于胸。

——摘编自常冰霞《中国古代监察官员的选任制度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二   从秦汉至明清,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监察权始终是第一层次的重要部分。监察官行事代表皇帝和朝廷,其地位远远超出其实际品级,如清制,地方知府等官员的品第虽高于御史,但相见时知府等仍需施礼行拜。而独立弹劾权则是朝廷授予监察官员最根本、最重要的权力。所谓监察官员的独立弹劾权,是指监察官员虽然从属于相府或御史台(都察院)等机构,但其弹劾无需宰执或台主等长官批准,御史是以个人名义(有时也联名)而不是以“组织”的名义提起弹劾。作为文武百官的监督者,对监察官严加监督自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古代,这种监督的主要制度设计是对监察官实行厚赏重罚:监察官称职,便予以比其他官员更丰厚的奖赏;监察官不称职,便予以比其他官员更重的处罚。

——摘编自艾永明《古代监察官员的激励制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监察官员的任用标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历代政府对监察官员的激励措施并指出监察官员的制度设计理念。
2024-02-29更新 | 52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主要以察举、征辟方式选官,荐举选拔标准有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在察举、征辟之外还实行“任子”方式,这是世袭制在汉代的反映。隋唐五代的科举选官,受选地域由城市趋向广大乡村,受选者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受选对象数量日渐增多。同时,限制条件也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如唐代的任用标准增加了身、言、书、判等条件。隋唐以后,科举考试选官逐渐成为主流的官员选拔方式。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发表演说:“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需设独立机关,专掌考试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是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1916年,他说:“吾今主张五权分立制以救三权鼎立之弊。”1924年,孙中山提出:“凡候选及任命人员,无论中央和地方皆须经中央考试,铨定资格者方可。”

——摘编自魏春明《论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及影响》

材料三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发布,标志着现代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诞生。经过了20年人事制度改革和公务员制度推行,政府相继出台了数十个与之相配套的《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使公务员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了有法可依,国家行政机关人事制度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公务员制度建立了“公开、竞争、择优、平等”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逢进必考原则,公务员招考录用制度稳定运行。

——摘编自成业、于勇《经济发展中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现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选官制度相比,隋唐选官制度的进步性。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述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特点。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官员选拔制度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按唐制,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四品以下官由吏部考核,三品以上官由皇帝亲自考核。考课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法,“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非懈。“二十七最”是根据各部门职掌之不同,分别提出的不同要求。经过考核,定出上、中、下三等九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考课标准和奖惩办法。

——摘编自张晋藩《考课——中国古代职官管理的重要制度》

材料二   明中叶以来,官僚主义愈演愈烈。隆庆二年张居正给穆宗所上的《陈六事疏》中指出,当时的官场风气是“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上下务为姑息,百事悉纵委徇”。万历年间经由神宗皇帝批准推行“考成法”。其一、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酌量道路远近,轻重缓急,确定完成期限,上述事由、环节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其二、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所留帐簿底本,对相关官员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逐月检查。如果未按期完成,则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以罪论处。六科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内阁根据帐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隐瞒不报事例进行惩处。明代史学家谈迁评价张居正:“江陵立考成法,以为制治之本。向者因循玩偈,至是始中外淬砺,莫敢有偷心焉。”又曰:“中外凛凛,毋敢以虚文支塞。行之十年,太仓之积,足备数载。”

——摘编自陈国平《张居正改革中的考成法考论》

材料三   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以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为蓝本,继承传统科举的某些因素,历经多次改革。孙中山提出考试权独立的治国理念,1912年,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设铨叙局负责文官的考录、升迁、任免,拟定《文官考试令》,构建起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1915年,袁世凯颁布了《文官高等考试令》等700多种行政法规文件,初步形成了近代化的文官管理法规、法令体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行政范围和行政规模日益增加,急需一大批懂业务、有专长、技术娴熟的专业行政队伍来有效执行中央号令,国民政府考试院陆续颁布了各种相关法规,公务员考选制度基本形成。

——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考课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考成法出台的背景及发挥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度形成的背景。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历史的一种贡献,它正式确立于秦汉时代。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官制度迅速走向成熟,其中的科举制度在之后的社会变迁中发挥着稳定器和发动机的作用。皇权是塑造文官制度最重要的外在力量,文官制度因皇权的需要而生,而与皇权的兴衰起伏密切相关。儒家思想是文官士大夫群体的意识形态支柱,更塑造了文官制度的诸多内容。文官制度贯彻了传统政治的理念与宗旨,具有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这或许是文官制度最大的精神意义。文官制度中包含着追求效率、清廉、民本等原则,文官士大夫在实践中乘承的中庸、谦让、勤勉等人生态度,沉淀为中国历史的宝贵遗产。

——摘编自张程《中国古代文官制度》

材料二   从19世纪20—30年代开始,伴随着政党政治的兴盛,产生了“政党分赃”现象。“政党分赃”虽有利于美国早期民主政治的发展,但也带来了政府缺少连续与稳定、行政低效和政治腐败等后果。美国内战以后,随着政府腐败案的频频爆出,政府内外要求改革吏制的呼声更是此起彼伏。此时公众对由有技能的公仆来担任政府官员的强烈诉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吏制整顿,并最终促使国会在1883年通过《彭德尔顿法》,创设了常任文官制度。美国文官制度的核心是“功绩制”,体现在竞争考试、职务常任和政治中立三个原则上。其中竞争考试原则提高了官员素质和工作效率;职务常任原则保证了政府的连续与稳定和高效与廉洁;政治中立原则撼动了政府腐败的根基。此外,在这次改革中,联邦政府新设立了超脱于政党之上的文官委员会。因此,文官制度的创设是“美国联邦政府管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摘编自石庆环《20世纪美国文官制度发展对政治权力结构的影响》等论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西方文官制度对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启示。
2024-01-14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鄱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月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官考试除另有法律规定外,分为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关于考试资格,凡民国男子年满21岁以上者,得应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文官高等考试分甄录试、初试、大试。(1)甄录试为笔试……甄录试落第者,不能参加初试。(2)初试。先笔试,后口试。……初试及第者,授以学习员证书,由国务总理咨送各官署学习2年,学习员学习期满时,由各该长官呈请大试。(3)大试。也是先笔试,后口试。考试科目为现行法令解释、设案之判断、草拟文牍。……第三次落第者,不得再考。文官普通考试的科目为国文、历史、地理、笔算、法学通论、经济学6门。……考试及格者,授以试补官证书,按照其等第的高下,依《文官任用法》叙补。

——据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初,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这样,英国政府的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

材料三 西方的文官制度,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有了法制化、正规化的内涵,各个国家基本上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其实施过程中的正规性;而中国的科举制由于是服务于专制的政治体制,以皇权为中心,因此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的内容,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完整的制度和法规。科举往往随皇帝意志的变动而变动,可废可立,不利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柯海丽《中西方选官制度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制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初英国文官制度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和近代中国公务员制三者间的内在关联,并在此基础上概括近代中西方选官制变革的共同因素。
9 . 【中国古代财政监督制度】

材料一   《周礼·天官》所记载的“宰夫”和“司会”有财政监督的权力,而且有一定的分工:“宰夫”重在审查各级官署财用出入的合法性,“司会”则要把官府的收支和它完成的事功联系起来进行考核。《礼记·王制》中提出“量入以为出”,对财政收支实行预算控制。《周礼》中规定:财赋的出入必须经过几个人的审核,内外互相考核,出入互相考核。战国李悝《盗法·杂法》中规定:遗失记载官物的帐薄以致财物数量有错误的,要按不揭发盗窃论罪。

材料二   秦代已有相当严密的财政监督制度。会计记录不正确,对财物保管不认真均会受到惩罚。此外还注重对新旧官吏交接的监督。西汉对于财政收支的具体监督,既加强对上计簿的审查,还大力严惩贪污舞弊和贿赂行为。隋朝以前有财政监督的制度,却没有专管机构。隋唐时刑部下专设比部,“职掌内外赋敛、经费、俸禄、公廨、勋赐、赃赎、徒役课程、通欠之物及京师仓库,三月一比”。北宋对于各级官署支用的财物要进行事前的和事后的审计,到南宋初设审计院。明、清以户部所属的“清吏司”来执行财政监督。十三个清吏司根据各省一年一报的文册进行审查核销。清前期大体延袭明制,均按监督的对象,作具体的分工。

——以上均摘编自赵友良《我国历代财政监督(审计)制度考略》


(1)根据材料一,列举我国财政监督早期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财政监督的演进趋势及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为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不仅取消了家庭出身和门第限制,做到了“英雄不问出处”,甚至连恶霸、慈吏的子弟及以屠杀为业者都准许应考。宋代录取的人数众多,达到36131人,加上各科等总数则达到11万余人。宋代创新制度,在考卷管理上实行糊名、誊录制,以杜绝考官“容私之弊”。王安石出任宰相期间,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更侧重考生的能力见解及实际应用,体现出宋代科举制服务于解决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积弊问题。宋代以文立国,服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在参与殿试后不需要再进行吏部考试,可以直接上任。宋太祖还规定在考试及第之后所有人只能成为天子门生,不可对他人称师门。南宋后还需皇帝宣布登科进士的名次。并踢宴后各个朝代纷纷效仿。成为定制。

——摘编自张希娟《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特点分析》

材料二   纵观整个民国时期,只有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公布的公务员考试法规数量众多,可以说是民国文官考试法规的集大成者。1928年,国民政府硕布《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考试院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掌理考选栓叙事宜”,明确地把考试权独立行使。1929年颁布的《考试法》中取消了妇女不得参加考试的规定,大量出身卑微的女性进入了公务员行列。考试内容与现代科学相关联,更注重考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但事实上南京国民政府为将公务员队伍牢牢控制在国民党手中,加强国民党专制统治,此外亦通过“甄别审查”及“从政考试”的途径,为党员进入政府公务员系统提供便利。在实践中面试权之行使缺乏有力的法律约束,因此实际任用的效果也不理想。

——摘编自张峰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考试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考试制度。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