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古代中国在国家治理中根据不同时期做出政策的调整,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历史·选修性必修1》

材料二   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以土官治土民”。明政府开始废除世袭土官,代之以由中央任命的、有一定任期的“流官”,即所谓的“改土归流”。清朝雍正时期,全国统一基本实现,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盛世局面正在形成。同时,内地人民逐渐南迁,西南地区和内地经济上互通有无,民族融合日益加强。但各土司辖地如同一个个封闭王国,土司对土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削和压迫,有的甚至拥兵反叛。因此,有识之士改流的呼声日益强烈。雍正帝委任云贵总督鄂尔泰主持改流工作。

——摘编自李世愉《清代土司制度论考》

(1)概括材料一“土断”的核心内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雍正时期改土归流的必要性及实质。
2024-04-16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第七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在内忧外患双重夹击和东西海洋势力激烈竞逐的大潮中,明代海外贸易政策长期倾向干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自我限制和自我设防,其手段包括严控“输入”“输出”、“内防”“外防”并重。据此判断,明朝的海禁政策(     
A.有效抵御了西方列强的侵扰B.阻断了中西之间的贸易往来
C.本质是应对冲击的消极防御D.改善了沿海居民的生活环境
3 . 博物馆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万国来朝图》(部分)。介绍如下


乾隆二十五年,乾隆平定西域、准噶尔和回部。次年宫廷画师为皇太后七十大寿创作了《万国来朝图》。画面描绘着大年初一、在雄伟威严的皇宫中,万国使节穿着华服,手执书写着国名的锦旗,带着琳琅满目的贡品,等候皇帝接见的情境。这些朝贡者既包含了东北、福建、台湾、湖南与两广地区等地的少数民族,也有远西诸国(荷兰、英吉利、法兰西等)。

但是学者根据《实录》和《起居注》记载,发现当日(乾隆)只是“御太和殿受朝,作乐宣表如仪”,然后请蒙古王公和各位功臣吃顿饭就完事了,根本没有“万国来朝”。

——摘自李夏恩《万国来朝大戏:各朝皇帝的面子工程》等

材料二   下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光绪帝致英国国王的国书》(1905年)。内容如下


大清国大皇帝敬问大英国大皇帝:中国与贵国通好有年,交谊益臻亲密。夙闻贵政府文明久著、政治日新,凡所措施,日臻美善。朕眷恋时局,力图振作,……兹特派兵部侍郎徐世昌、镇国公载泽、商部右丞绍英前赴贵国考求政治……惟望大皇帝推诚优待。

材料三   如图为英国国家档案馆收藏的《中英互换大使的联合公报》(1972年)原件。内容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关于互换大使的联合公报



英国国家档案馆藏中英联合公报原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联合王国政府一致确认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和平等互利的原则,决定自一九七二年三月十三日起将本国派驻对方首都的外交代表由代办升格为大使。

二、联合王国政府承认中国政府关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的立场,决定于一九七二年三月十三日撤销其在台湾的官方代表机构。

三、联合王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联合王国政府的上述立场表示欣赏。


(1)有学者认为《万国来朝图》史学价值不高,请评价这一观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外交政策有哪些重要转变,并说明转变原因。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哪些重要的原则和制度?
2024-02-12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清朝前期,政府在西南地区只设置了五品以下的小土司,并且政府还在西南民族地区设立学校,让“土司子弟”“苗民”与汉人一体考试。这些措施(       
A.完成了该地区的改土归流B.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激化了西南地区的社会矛盾
2024-02-07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时期,张骞的“凿空”,使中国开辟了通往中亚、欧洲乃至更远地区的大陆交通线。东汉时期,甘英就是在张骞“凿空”的基础上到达波斯湾的。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水陆并进。辽宋夏金时期的对外交往主要是通过海路实现,中国对外交往进入繁荣阶段。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期的对外交往中,中国输出的大都是传统产品,如丝绸、瓷器和茶叶等,这种输出主要不是商品交易,而是赠予行为。隋唐时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随着朝鲜、日本和西亚、南亚的使臣的往来而传到各地。同时,中华文化又不断地汲取各地的文化精华,使中华文化进一步走向辉煌。

——摘编自夏克传《中国古代外交规律性认识》

材料二   1861年,中国近代第一个外事常设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1862年起,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以培养外语与外事人才。1864年,总理衙门拨银刊印《万国公法》“以助中国外交因应之参酌”。1871年,清政府在《中日修好条规》中成功删除了日本原本要求的“利益均沾”即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曾纪泽在1878~1885年间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三国公使,是“中国近代派遣到国外的最成功的一个外交家”。他提倡开放、通商互利,主张利用公法、采用西礼等。1898年,总理衙门奉旨“参酌中西体制”,制定款接外宾章程,并“照会各国驻京公使”。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就中国而言,经历了一个由“体系外国家”变成“体系内国家”的艰难过程。

——摘编自姜德琪《中国外交近代化内在成因分析》

材料三   邓小平在对外战略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调整国家的外交政策……习近平外交思想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外交思想。中国政府越来越把和平发展由对国际形势发展基本趋势的判断转化为自己的长期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参与国际秩序的中国外交实践从服务自身发展逐步向承担大国责任转变,追求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秩序。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旨在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不同的强国之路,而其根基所在便是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摘编自何奇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战略演变的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明朝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中国外交近代化的成因,并说明其国际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战略演变的内在逻辑。
6 . 永乐年间,明政府在贵州部分地区设置机构,拉开了贵州“改土归流”的序幕。1725年,雍正帝在贵州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了土司制度。其采取的措施应是(     
A.朝廷派官员到土司府任职辅佐土司B.土司任命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C.给予当地民众推选土司首领的权力D.由中央政府任命流官直接管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回顾从秦汉到近代的历史可以看到:一个包含汉族和其他众多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其最基本的条件就在于以郡县制为机制的“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结构。自周初提出“敬德保民”或“敬天保民”的思想,之后发展为“民本”“重民”思想,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纵观思想文化史,兼综融合是其重要精神和传统。这样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想、信念、道德,以高度的凝聚力、坚强的意志力和巨大的协同力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历史进步性,也体现了思想文化对大一统社会的作用力。

——摘编自丁德科《略论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思想》

材料二   《大清一统志》初修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历经多次编修。康熙皇帝在给编修人员的谕旨中强调,要做到“厄塞山川,风土人物,指掌可治,画地成图”,“以永我国家无疆之历服,有攸赖焉”。乾隆皇帝诏令纂修的“皇朝三通”,即《清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一改“三通”以《禹贡》九州为纲的地理撰述格局,转而以当时的行政区划为编次,旨在展现清前期“非禹迹所能限”的辽阔疆域和“圣朝无外之治”。雍正皇帝认为,“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早在《大清律例》制定之前,清王朝就将所行律令“颁行天下”,令外藩蒙古以及新归附的各地区民众晓谕遵行。全国大致统一后,清朝统治者更加重视对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的治理,施以教化,树之风声,“俾荒服之人,成昭法守,斯尤大同之郅治”。

——摘编自娄梦然《清前期“大一统”的多重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大一统”的内涵及维护“大一统”的主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及实践的认识。
8 . 清朝统治者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疆域观和民族观,如顺治帝在即位之初即遣使拉萨,往迎达赖喇嘛;雍正帝更是强调“有德者可得天下大统”的观点,驳斥了汉族知识分子认为满洲是“异族”,特别指出不论何地何人何种族,都有君临天下的合法资格。清朝统治者这些做法意在(     
A.铲除分裂割据势力的政治基础B.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的权威
C.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D.缓和汉族与少数民族矛盾
9 . 如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朝代在治理西北边疆上所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     
朝代措施
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管辖面积和控制力度远超前代。
清朝设立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控制。
A.消除了内地与边疆的差异B.体现了古代民族政策的多样性
C.旨在推动农耕经济的繁荣D.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记述文献
史料一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后汉书·东夷传》
史料二自出发地徐闻(今广东徐闻)、合浦(今广西合浦),船行约五个月,至都元国(今越南岘港);又船行四个月,至邑卢没国(今泰国叻丕)……又船行两个多月,至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纳姆),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汉之译使自此还矣《汉书·地理志》
史料三九年(公元97年),徼外蛮及掸国(今缅甸)王雍由调遣使重译奉国珍宝。和帝赐金印、紫绶《后汉书·西南夷传》
史料四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武帝)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支、身毒国《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   中国丝织品的西传,在元代又出现了一个热潮。早在蒙古西征时期,就把一些中国织匠带到伊斯兰世界。元朝初年,我国就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专门掌管海外贸易。元朝政府于1284年在杭州和泉州设立市舶都转运司,由政府出船只和本钱,招人前往海外经商,然后分成。14世纪上半叶,大旅行家汪大渊从泉州出发,两次乘海舶周游世界。元代中西往来活动的高峰,当推马可·波罗的访华。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国人头脑中的“西方”概念,已从两汉与唐宋时期的中亚、西亚和北非地区,实实在在地扩展到了欧洲。欧洲使者不断东来,蒙古也派使者西去。

——摘编自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1)解读材料一中文献记述蕴含的有关汉代对外交往的历史信息,并阐释这些文献记述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2023-11-2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2024届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