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明会典》载:“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置贵州都司卫所,开设屯堡。”贵州安顺屯堡民居除了具有汉族常见的装饰题材之外,还有龙纹、吞口(云、贵、川等省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挂在门楣上,用于驱邪的木雕,大多以兽头为主)等特殊题材。据此可知,屯堡民居的建造(     
A.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创新B.体现了民族文化交融
C.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D.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2024-04-03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史料1   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601年673年)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


史料2   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现分别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西藏档案馆。


材料二   东汉时期,在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广大地区过着游牧生活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他们跟汉人杂居,学习农业生产,与汉族人民的联系日益密切,但是大多也还保持部落组织,保留自己的语言和习惯。到了西晋初年,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族和羌族等族共有几十万人。

西晋末年,由于北方大乱,北方的汉族也先后南下,逐渐迁移到了长江中下游一带。据考证,当时迁居到南方的中原人有70多万。如此多的百姓来到了长江一带,使长江地区迅速变成我国另一个经济文化中心,中国南方也得到了极快的开发与发展。

——摘编自《中国民族关系十讲》等


(1)指出材料一中两则史料的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中国古代民族迁移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024-03-1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城的意义在最后一个王朝发生重大转变。康熙帝的名言“在德不在险”“众志成城”对长城进行了功能上和道德上的双重否定。其实,长城意义的骤降并非由于人们道德上的觉醒,满族上层和蒙古族上层的政治同盟,清政府在草原社会实行的政策是其本质原因。取代长城的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德”,而是那个实实在在的理藩院。弱化草原社会的军事属性,利益不再来自战争,而由贵族政治、宗教组织决定分配。

——摘编自唐晓峰《长城内外是故乡》

材料二   20世纪二十年代末,国内著名报刊《良友》写道:“在现代物质竞争中,西方每占优势。……虽然中国建造长城时,美洲还没被发现,可惜今日长城老而无用了。”三十年代初长城抗战爆发后,在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下长城被赋予了新的“身体”,出现了人的长城、铁血的长城等观念。1935年田汉在《义勇军进行曲》中写道:“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意在重新唤起民众对于长城抗战的记忆。长城由此升华为一座更具精神意味的、新的长城。

——摘编自吴雪杉《长城:一部抗战时期的视觉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简析康熙时期“长城意义的骤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人对长城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024-03-01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4 . 宋元时期,因抵抗契丹、防御西夏,   “杨家将”精忠报国的故事为人所熟知。清代,嘉庆帝命人对故事里宋辽双方尽忠尽孝的人物都进行歌颂,并以坏人伏诛、好人受赏、辽宋议和的大团圆结局告终。这反映了(     
A.国家主权意识的觉醒B.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C.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D.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2024-02-03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成祖朱棣“锐意通四夷”,是为了“宣德化而柔远人”,与亚非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在外交礼仪上践行“厚往薄来”,朱棣亲自定夺“今后朝贡者,悉依品级赐,虽加厚不为过也”,对于各国贡物并无太多要求,赏赐物品的种类与数量由皇帝决定,且质量和数量远超贡物数倍。

——摘编自李新烽《郑和下西洋与当代中国对非洲政策比较》

材料二   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上中方代表与非洲部分国家代表有了直接且实质性的接触。60年代中非关系快速发展,中国在提出“对外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的同时援助坦赞铁路的修建。70年代非洲国家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作出很大贡献。随着中非合作论坛的建立与机制化成效的推进,中非关系获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快速发展。

——摘编自刘鸿武、林晨《中非关系70年与中国外交的成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中非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建国后中非关系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非关系发展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王朝的建立者大多来自楚地,对楚文化情有独钟。楚人深恋故土,屈原《九章·哀郢》有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刘邦还归故乡,亦感叹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在汉初统治者的推崇与支持下,汉文化继承了颇多楚文化的精神。虽然随着尊崇儒术、汉文化共同体的建构,楚文化的独立形态在西汉中期以后已逐渐消失,但楚文化的个性并未磨灭,而是部分转化为区域文化之上的汉文化的共性。

——摘编自张梦晗<南阳汉画像石楚文化特征突出的原因》

材料二对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而言,民族性、汉文化都是其统治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入主中原后,这些政权的统治对象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汉族占被统治人口的大多数,远远超过统治者本族人口。汉化符合其政权的根本利益,有助于赢得汉人的支持和认同,也有助于其政权的发展壮大和长治久安。大力推行汉化政策者如北魏、辽、金、清等政权,国祚均在百年以上,清朝更是长达268年,其间还出现了著名的康乾盛世

——摘编自彭丰文《胡族汉化亡国论不能成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汉楚文化特征突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推行汉化政策的意义。
2023-12-2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清朝政府针对蒙古地区颁行了《蒙古律例》,分官衔、户口、差徭、朝贡、会盟、行军、边境哨卡、盗贼等十二卷,共二百零九条。其中规定,禁止蒙汉两族之间自由往来,禁止蒙汉通婚,以及禁止内地汉人到蒙古从事农耕活动,蒙古王公不得延请内地书吏等。这(     
A.导致了民族矛盾加剧B.意在维护边疆地区社会稳定
C.阻断了民族交融过程D.为废除土司制度创造了条件
2023-12-24更新 | 136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是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的基本史实

朝代民族关系
中央机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的具体措施
典客、典属国北逐匈奴筑长城,南抚夷越设三郡
大鸿胪和亲、军事打击、设置河西四郡和西域都护、屯田政策
魏晋
民族在迁移中大交融
礼部、鸿胪寺接纳归附、册封、推行郡县、联系流求
天可汗;和亲;会盟;册封;设置大都督府、都护府、羁縻州

政权并立;民族交融
宣政院行汉法;差别对待;东北、云南设行省;台湾设澎湖巡检司;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
礼部、鸿胪寺、四夷馆北筑长城、设军镇、开放马市;东北设置司、卫、所;西北设置卫;西南设土司;西藏敕封僧俗首领
理藩院满蒙联姻;军事斗争、册封管理、改土归流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请任选角度,评述古代中国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12-12更新 | 106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部分中学2024届高三12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9 .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直接代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材料二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材料三   清朝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

——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采取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政权进行交往的主要方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二例说明清朝“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的措施
2023-12-0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非选)试题
10 . 从16世纪20年代一直到18世纪末期将近300年的时间里,有20多个入觐的西方使节被迫向中国皇帝行了跪拜礼;1793年大英帝国派来的马戛尔尼使团进入中国境内后,车队被清廷强行插上标有“英吉利贡使”的旗帜。据此可知(       
A.朝代更替延缓制度创新B.综合国力决定外交地位
C.外国使节需要更新观念D.宗藩体制影响中外交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