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一直起着主导的作用。在强大的中央政权管理下,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渠道更加通畅,对民族分裂势力及外来侵略的抵御和抗击更加有力。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奉行“天下一统”的思想,各民族特别是建立过局部政权和全国政权的民族在文化认同方面具有高度一致的价值观。大一统时期,统治阶级实行的民族政策包容性比较突出,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交融。历史上的移民开发极大地促进了民族交融,对开拓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发展的经验充分说明,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

——摘编自王欢、于连锐、孟静静《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因素》

材料二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思想是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各类人物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是统治者制定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理论基础,内容非常丰富。如孔子倡导的“古之为政,爱人为大”“四海之内皆兄弟”,荀子所说的“四海之内若一家”,《礼记·王制》中记载的“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董仲舒所概括的“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这些主张不仅为解决当时民族问题提供智慧,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思想的有关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因素及意义。
(2)材料二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思想的认识及主张,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事选择其一予以说明。
2024-04-19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2 . 元朝时期,蒙古族的马奶酒为中原所接受,北方传来的胡萝卜、洋葱成为了南方餐桌上的必备之物。中原婚配中出现“频求更嫁,不以为耻”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A.北方生活习俗受到统治者推崇B.南北方经济差距逐步缩小
C.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差异消失D.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加强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

——摘编自《后汉书》

材料二   中国百姓,天下本根;四夷之人,犹于枝叶。

——摘编自《旧唐书》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番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到达),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法令)。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摘编自《新唐书》

材料三   (雍正十一年四月乙卯)夷之字样,不过方域之名。夫满汉名色,犹直省之各有籍贯,并非中外之分别也。我朝肇基东海之滨,统一诸国,君临天下,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

——摘编自《清世宗实录》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归纳汉、唐对民族地区的治理方式。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则材料在民族关系理念上的发展,并阐述清朝在该理念下维护疆域统一的措施。
2024-01-23更新 | 288次组卷 | 8卷引用:专题04 主观题汇编 - 2024年1月“九省联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4 . 下表是明清时期在贵州推广科举制后的相关记载摘要。这说明,科举制的实施(     

地区记载出处
平坝卫自开建以来,百年于兹,渐被王化,风俗渐移,而登科入仕者累有其人【明】沈思充《贵州通志》
贵阳礼宗考亭,不随夷俗,文教丕扬,人才辈出【明】郭子章《黔记》
安顺务本兴行,渐洗蛮陋【清】鄂尔泰《贵州通志》
A.推动了文化重心南移B.完成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C.促进了文化上的统一D.加速了改土归流的实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是元朝政府铸造的铜权(秤锤)。在其不同位置:分别用波斯文、畏兀体蒙古文、汉字、八思巴文刻铸了“三十五斤秤”“斤半(锤)”等字样。该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元铜权
A.民族间经济文化的频繁往来B.统治者对不同文化的尊重
C.海内外商业贸易的高度繁荣D.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形成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羁縻政策是中国古代用以统治和管理少数民族的政策,它的形成有深刻的思想根源。董仲舒云:“春秋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虽然中国自古有“中国”与“四裔”之分,有“中原”与“异域”之别,有“华夏”与“蛮夷”之异,甚至形成“华夷大防”的理论,但董仲舒的这一思想还是在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领域内占据了统治地位。此外,早在夏、商、周时期,以“礼仪之邦”自居的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原王朝,即对四夷“修文德以来之”。唐朝开国次年,李渊即下诏:对少数民族要以“怀柔”“恩抚”为主,“义在羁縻,无取臣属”,“分命行人,就申好睦,静乱息民”。唐太宗则进一步强调“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

——摘编自彭建英《中国传统羁縻政策略论》

材料二   我国大陆是半封闭内向型的地理环境,这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形成了内聚型的政治文化环境,使得各民族天然地倾向于统一在一个国家内。而少数民族大多分布于边疆要塞之地,地理位置特殊,其所生活居住地往往有着丰富的森林、河流、矿产等自然资源。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极其广泛,形成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但在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低下,普遍生产经营结构较为单一、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甚至很多地区还停留在捕鱼、狩猎为生的刀耕火种的经济水平上,社会形态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按照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制定的有中国特色的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政治制度,其把民族因素和地域因素结合在一起,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睦、共同繁荣的目的。

——摘编自张梦临《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因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思想根源,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对当今如何处理民族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2024-01-15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卓尼县柳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永乐年间,明政府在贵州部分地区设置机构,拉开了贵州“改土归流”的序幕。1725年,雍正帝在贵州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了土司制度。其采取的措施应是(     
A.朝廷派官员到土司府任职辅佐土司B.土司任命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C.给予当地民众推选土司首领的权力D.由中央政府任命流官直接管理
8 . 1906年5月,清政府任命户部尚书铁良为督办税务大臣,任命外务部右侍郎唐绍仪为会办税务大臣,规定各海关所用的华人和洋人统归税务大臣管理。同年7月,清政府又专门设立税务处,取代原外务部对总税务司署进行管辖。这些举措(     
A.体现了中国主权意识增强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C.说明了列强侵华力量削弱D.是清政府新政成功的表现
2023-12-27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
9 . 由古至今,中央政府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政策经历了不断的发展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国家管理土司事务的机构主要有吏部、兵部、礼部等,地方设置的相关机构,既有布政使司,又有都指挥使司、羁縻卫所。一般情况下,布政使司管理设置在民族聚居地区的土府、土州和土县等土官机构;都指挥使司和羁縻卫所管理设置在靠近内地的土府、土州和土县等土官机构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宣慰司、宣抚司等土司机构。清朝前期,中央设置专门管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在地方,雍正三年(1725年),中央在西宁设置了“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一职,进而全面强化对青海地区四十家土司的控制。

——摘编自李良品、谈建成《“因俗而治”:明清时期土司地区的国家治理政策》

材料二   在传统乡村社会里,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是王爷、土司、上层僧侣等,他们因占有大量土地而享有一定的政治特权。……邓小平认为“减租、土改在少数民族地区不是完全不提……不是我们从外面给他们做决定,而是由他们自己做决定”。他主张先在民族杂居区进行土改,后在边境进行土改。最后,西南通过土地改革,政治权力深入少数民族乡村的各个角落。“全区农民协会会员已发展到2000万余人,占人口28%,人民武装已发展到224万余人,占人口3%。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大批农民积极分子。……并随着运动的深入,在贫雇农积极动员起来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改造了农会领导成分和农会政权。”

——摘编自伍小涛《邓小平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建政工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西南民族政策的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新中国西南民族政策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10 . 下图为明代正德年间的白釉矾红彩阿拉伯文、波斯文盘。这反映出当时(     
A.制瓷技术取得突破B.朝廷外贸获利丰厚
C.海上丝路发展空前兴盛D.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