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各民族间不断融合交流,促成了我国多元一体的政治和文化格局。下表反映了古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春秋

随着铁农具普遍使用,交通发达,城市的繁荣,华夏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是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

秦汉

皇朝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及秦汉时期所宣扬的大一统思想,各民族联系加强,国家的统一局面发展了。

唐朝

在唐朝前期,政治统一,国力强盛,统治者开明有为,高度的物质文明和发达的精神文化增强了周边各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无论是在空间广度,还是社会深度都超越以往任何一代。唐太宗对周边族群采取的开明亲善政策,使唐出现了“胡、越一家”这种自古未有的和谐局面。

清朝

在清朝统治下,出现了康乾盛世,奠定了作为近代民族国家的版图。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结合表格中的历史信息,用相关史实阐述上述朝代(时期)是如何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
2020-10-21更新 | 331次组卷 | 3卷引用:【新东方】浙江省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浙南名校联盟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历史学科试题
2 . 人民创造历史
(1)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先后涌现了许许多多值得称颂的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将下列历史人物进行排序。(填涂字母)

(2)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上,不同领域呈现出了众多杰出人物。将下列人物根据提示完成表格。(填涂字母)
A徐光启        B希罗多德        C徐霞客        D伊本·西那
农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医学家
贾思勰
王祯
_____
裴秀
_____
司马迁
塔西佗
_____
葛洪
李时珍
_____
(3)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下面这组拍摄于20世纪初期的照片中“华工”所做历史贡献是(     )(填涂字母,双选)
A.为一战做出了巨大付出B.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
C.为协约国胜利作出贡献D.帮助中国政府收回山东主权
(4)恩格斯强调认为:“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你对“人民创造历史”这一主题的理解。
2023-12-05更新 | 85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民族政策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域是指今天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地区,包括今天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地。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对西域影响最大的时期之一,在汉武帝的统治下,中国开始向西方扩张,并逐步将西域地区纳入自己的疆域之中。汉武帝时期的扩张始于公元前138年,当时汉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中亚的道路,并且与部分西域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开始了对西域的控制和开发之路。随后,汉朝在西域地区设立了都护府,成为对西域的实际管辖机构。

——摘编自《中国古代对西域的经营方略》   

材料二   中国部分王朝的边疆治理简表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朝时期经营西域的主要举措,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2)依次写出材料二表格中唐、明、清三朝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主题,概括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
2023-11-1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表是依据王磊《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研究》一文整理的中国古代民族交融部分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时期史实
商周时期出现的“华夷”民族观,就说明华夏族和戎夷共同组成了国家,其中战争,迁徙等行为促成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各国进行的长期的战争,使得“四夷”和华夏产生了大规模的融合现象。华夏认同观念产生并发展。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辽宋夏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三个表格中空白时期将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补充完整,并说明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意义。
2023-11-25更新 | 33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民族政策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域是指今天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地区,包括今天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地。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对西域影响最大的时期之一,在汉武帝的统治下,中国开始向西方扩张,并逐步将西域地区纳入自己的疆域之中。汉武帝时期的扩张始于公元前138年,当时汉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中亚的道路,并且与部分西域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开始了对西域的控制和开发之路。随后,汉朝在西域地区设立了都护府,成为对西域的实际管辖机构。

——摘编自《中国古代对西域的经营方略》

材料二  中国部分王朝的边疆治理简表

时期

管理体系

边疆防御

民族政策

唐朝唐朝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和       其长官由各民族首领担任,上统于中央政府

确立军镇屯戍制度

采取武力讨伐方式,但以怀柔、招抚为主,故册封、和亲为历朝之最

明朝在中央设置礼部、鸿胪寺和 ,作为管理民族事务的三大机构

重修长城,设九边重镇

册封各地民族首领,由各族酋长世袭卫所、土司职务,重视茶马贸易、马市等经济交流

清朝前期在中央设立     ,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西北设伊犁将军;乌鲁木齐设都统;东北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等

制定笼络政策,如封爵、联姻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朝时期经营西域的主要举措,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2)依次写出材料二表格中唐、明、清三朝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
2023-10-0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选必一第11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6 . 表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

受罗马教皇派遣的教士孟特戈维诺,到达大都后即留居

大德五年(1301年)

元成宗遣使赴马合答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征取狮豹等物。

至治元年(1321年)

意大利传教士鄂多立克由海路到达大都,留居三年,复往中国西部旅行后回国。

至正二年(1342年)

元顺帝遣使至印度德里,赠予德里算端国男女奴隶及锦绸等物品。


表格说明元代(     
A.交通较前代更为发达B.留居中国的外国人很多
C.与罗马教皇来往颇多D.与亚非欧国家展开交往
7 . 表格为史籍中有关元朝社会状况的记述。据此可知,元朝(     
记述出处
“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元史·世祖纪》
“天下治平之时,台省要官皆北人为之,汉人、南人万中无一二。”叶子奇《草木子》
蒙古人“殴汉人,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元史·刑法志》
A.汉人社会地位最低B.制订了较为宽松的法律
C.社会秩序相对稳定D.实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
8 . “时空”透视古代中国
(1)将下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区域(或政治中心)与对应历史阶段作联系(填写字母)

①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②儒家文化发源
③大一统帝国初建④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⑤士大夫政治确立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2)中国自古是多民族国家,自秦帝国建立后,历代王朝通过各种方式加强边疆管辖,促进民族融合。按 主题“中国古代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完成表格(填写数字)
①雅克萨之战②宣政院印章③十三行遗址④西域都护府复原图⑤步辇图
⑥伊犁将军府⑦平定郑氏政权⑧金瓶掣签⑨粟特人形象的唐代陶俑
中国古代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
促进东北地区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
促进东南地区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
促进西北地区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
促进西南地区边疆管辖与民族融合
不符合主题的措施
(3)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加强对地方、中央的直接管控。 请把以下的机构与它实施的朝代相匹配
A.建行省B.设政事堂C.废除承相、权分六部D.设三公九卿E.设军机处F.实行郡国并行制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___⑤_________⑥_________
(4)综合上述内容,简要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发展的特征或趋势。
9 . 下表介绍了古代中国从汉代到清初的对外交往,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汉代

使节出使各国, “远人宾服”

唐代

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

明初

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

清初

顺治曾诏谕“南海诸……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
A.都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稳定B.对外都输出新型外交理论
C.都体现了“中原王朝中心观”D.外交人员众多且机构庞大
2024-03-2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喀什十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中国古代社会有丰富的国家治理智慧,滋养着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化和文学的重心下移,跟教育的普及有关……农村下层民众的孩子,学习基础普及的文化知识,主要靠的是分布于乡里村落的乡先生。有些科举落第者回归乡里,参与着不少村学、家塾,这些民间私学分布的时间、空间及其教学层次和灵活度,显然不是官办的州县学校以及书院所能比拟的。现在说到启蒙教育的课本,都会说“三、百、千”,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字文》是最早的,南朝时候就有了。《百家姓》是北宋前期在江浙一带的吴越旧地出现的。《三字经》则出现更晚,一般认为是南宋后期王应麟编的,明代以后又有改动。这样的民间教育,启蒙式教学,渗透到平民阶层,奠定了中国文化近千年来广大而深厚的基础。

——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宋代历史再认识》

材料二都司卫所是明代的地方军事机构。羁縻都司卫所则是明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的军事机构,由兵部直接统领。各级长官都由当地的酋长、族首领担任,明代中央政府发给敕书、印信,让他们各统其众,按照当地的习俗进行治理。这种情况与唐代所设立的羁縻府州十分相似。从地理分布上看,这些羁縻都司卫所主要设置在东北、西北和四川西部、青海、西藏地区,与西南的土司、土府州县同为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政权机构。各卫所之间一般不互相辖属。

——摘编自李晓杰《疆域与政区》

材料三下表: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的六大方面特点

(一)大一统的一元行政思想与措施自春秋战国后,以血缘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为标志的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中央集权是封建国家治理的最基本理念和制度要素
(二)“民惟邦本”的思想与措施民本思想强调国家治理要亲民、重民、顺民。君与民、政与民的关系如何,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
(三)选贤任能思想与措施选贤任能的思想和措施在春秋战国之际兴起,在秦汉以后日渐成熟,完善吏制、德先才后、人尽其才是显著特点
(四)社会治理思想与措施社会治理是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基本内容,涵盖了乡村治理、知晓民情、社会救助
(五)德法相依思想与措施“礼法并用”“德主刑辅”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思想,具体表现为律令制定、“法”通过律令表现出来、慎用刑罚、权力制衡、礼乐教化
(六)“治安中国”与“华夷一家”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边疆与民族治理的许多具体措施,如边疆开拓与移民实边、因俗而治与移风易俗

——摘编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基层教育的普及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下移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对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方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三中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的任意三个方面的特点,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3-11-26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