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乡村建设运动。为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民族自救”,一批知识分子到农村建立实验区,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改善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成百上千的城市知识分子来到农村,或担任民众学校的老师,或指导农民防治病虫害。他们自下而上,努力使中国农民摆脱贫困愚昧,推动农村走向现代化。但作为乡村主体的农民并不太欢迎乡建工作,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开会时有技术人才,有地方、中央政府的人,有教育界的人,但乡村农民的代表几乎没有。抗战开始后,有些乡建工作者辗转至后方,继续其未竟之事业。然而,作为一场大规模社会运动的乡村建设还是结束了。

——摘编自阎明《深入民间: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英国提出了“保护性治理”的乡村振兴理念。为限制城市的“破坏式”扩张,20世纪上半叶,英国政府先后出台《限制带状发展法》《绿带法案》,通过空间规划解决农村土地占用矛盾并促进城乡融合。同时,为应对农产品短缺,英国政府又先后颁布《斯科特报告》与第一部《农业法案》,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城市过度蔓延、支持农业补贴、扶持农业有序发展的规划方案。20世纪中叶之后,随着居民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需求日趋强烈,乡村政策制定的目标逐渐转向“乡村生态保护与社区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英国政府努力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与市场化经营,鼓励地方社区和志愿组织积极参与,形成“政府—社区组织—积极分子”合作共治。

——摘编自武小龙《英国乡村振兴的政策框架与实践逻辑》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与20世纪英国乡村建设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英国乡村建设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谈从20世纪中英乡村建设中得到的启示。
2 . 1834年的《济贫法》、1847年的《乡镇改革法》、1848年和1875年的卫生改革法案、1870年的《公共教育法》等相继出台,确立起英国地方政府新的管理体制。上述每一个立法都规定建立一个互相分开并均由地方选举产生的地方行政机构。这反映了英国(     
A.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B.近代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C.福利国家的雏形初现D.社会治理向民主化转型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起初,村社除了按比例分摊向国家缴纳赋税、监督农民完租纳税外,还负责国家和地主的徭役。改革后,村社有权对所掌握的共有土地进行重新分配,但重分的周期被延长,有的一直没有重分过。村社在行政管理上被赋予更大的权力,更加正规化,在农民与国家的天平上,出现了偏向国家的倾斜。村社还开展禁止酗酒和各种文化教育活动,拨款兴建图书馆等。但是,农民在改革后,困境并没有得到任何缓解,在暴力夺取地主土地的斗争中,村社逐渐成为了农民天然的组织形式。村社非但没有成为国家理想中维护专制制度的支柱,反倒成了农民反对专制统治的斗争团体和武器。1906年斯托雷平进行改革,企图通过摧毁村社、培植富农,使富农成为农村决定性的经济力量,从而维持沙皇的专制统治,结果失败,更多的贫苦农民成为反对沙皇政府的力量。

——摘编自王文娟《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村社职能嬗变的分析》


(1)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村社职能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社嬗变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村社嬗变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