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国际视城中“共同富裕”目标(追求)的相关表达(部分)

相关表达话语提出者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正确与错误的衡量标准[英]边沁
(1748—1832)
和我们自己个人的完满发展比较起来,我们必须更加注意去改善我们作为一个组成部分的这个社会有机体[英]萧伯纳
(1856—1950)
普遍性的社会福利服务,即没有任何阶级、种族、性别与宗教等差别的社会福利服务,可以发挥这样的社会功能,那就是促进和提高全社会走向社会协调的态度与行为[英]蒂特马斯
(1907—1973)
(理想社会)在有较低的经济增长率、较少的职业劳动和较多的个人劳动的情况下增加社会富裕;通过更健康的环境、更少的恐惧、更人道的劳动环境和更多的个人支配的时间改善全社会的生活质量联邦德国社会民 主党(1989年《柏
林纲领》)

——整理自丁建定《“共同富裕”的国际视域与中国话语》

(1)根据材料,概括上述话语中“共同富裕”的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西方国家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神宗时,在全国推行保甲法。将乡村民户以十户组成一保,五十户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选派主户中财产最多、势力最大者担任保长、大保长和都副保正。主户和客户有两丁以上者,抽一人为保丁,训练武艺。每一大保夜间轮流派五人巡逻,遇有盗贼报大保长追捕。同保内发生盗窃等案,知情不报,连坐之罪。哲宗元祐初,虽然下令解散保甲,但保留保甲或后来恢复保甲的地区也不少。

——摘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直至19世纪末期,英国仍然没有可以大致被称作地方政府体制的东西。它仍然处于由数千个任命的机构和选举的机构同时并存的“混乱”状况中,这些机构中既有单一目标的,也有多重目标的。19世纪中期英国中央主管机构的设立虽未妨碍地方加强自治权力,地方政府的自治能力和民主色彩委实有所加强,但仍未形成统一的地方管理系统。许多小镇邑仍由卫生局或教区区吏管理,民主气氛淡薄。

——摘编自孙宏伟《论英国地方自治的发展与变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时期保甲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时期保甲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19世纪中期以来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2024-05-2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衡水市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3 . 《十诫》原版中的核心词“rea”词义广泛,包括邻居、朋友、同伴、同胞甚至每个人(含敌人)。16世纪,英国开始以区域为基本构成要素,新教译者自然在地方共同体的语境下想象人际关系,“rea”的语义也变为主要指睦邻关系。这一变化(     
A.得益于近代英国地方自治加强B.说明社区管理增强了睦邻观念
C.打破了天主教神学的精神束缚D.标志着英国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2024-05-06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质量检测(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材料一:清政府将代表内地经制州县基层组织的保甲、汛塘等移植至改流后的地区,并且设立国家军队,施行儒家教化,责令习读《圣谕广训》等儒家经典书籍,逐步培养他们的忠君观念和君臣尊卑思想,以实现王朝国家权力所不及地区与内地早日实现一体化。随着改土归流的推进并派驻内地流官对基层深入治理,加之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与内地治理模式差异较大,或因地方势力过于强大,清政府通常做法是“土流参治”,虽以流官治理为主,但也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长久以来生产生活所延续下来的行为方式,甚至会吸纳当地曾经的土司头人协同治理。

——摘编自聂迅《清代土司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重构:以改土归流地区为中心》

材料二:英国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被誉为“地方自治之母”。都铎王朝时期,地方自治……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地方自治权限得到很大发展……1835年市政法案规定由领取薪水的行政人员来执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对郡治安法官进行分权;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随着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的行政监督。

——摘编自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的发展及其理论渊源》

材料三: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是在延续“皇权不下县”的治理方式之下,民众面对的是乡绅,而不是代表国家权力的县一级政府。基层社会的乡绅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实际主体,充当了政府官员和当地百姓之间的中介人。政府“治理”角色的缺位,基层乡绅“治理”角色的出现,成为近代中国“自治”观念传入的社会背景。当士绅这一群体离开庙堂回归基层社会的时候,就成为基层社会中集民望、学识、威望和能力于一身的领导者,成为道义上和实际上的基层社会的治理主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乡绅逐渐在农村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家族组织,政府给予乡绅及其家族组织充分的尊重与信任,并利用这些基层组织获取资源、履行维持秩序和劝课农桑等重要职责。

——摘编自刘凤雪《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变迁与“自治”观念的中国化》

材料四:195012月至195110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采取党委领导下的群众路线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完成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年,政务院颁布《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确立乡和行政村为乡村的行政区域,乡人民政府和行政村不设置内设机构,只设置专职或兼职的工作人员。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明确乡镇为基层政权。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1956年和1958年是农村党员发展的两个高峰期,探索出“支部建在村庄”、“支部建在生产单位”等经验,组织农民参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现代国家建设。

——摘编自董帅兵《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治理的百年历程、基本经验与实践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加强“改土归流”地区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地方自治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乡绅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充当重要角色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探索乡村治理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随着英国庄园制的发展,庄园惯例将农奴劳役的数量和方式规定得十分具体,如“打谷一日之数为2蒲式耳小麦或1夸特燕麦;割草一日为1英亩左右;割谷则为半英亩”。同时,“庄园领主一旦试图任意改变其某些惯例,在通常的情况下,他们就会成为被告而陷入官司中。”这体现了(       
A.庄园是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B.庄园法庭重视对农奴权利的保护
C.惯例包含了一定的原始契约因素D.农奴对领主的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6 . 13世纪中叶起,德意志西南部的农村公社有了较大发展,成为农民组织与活动的基本结构。公社拥有自治权,可以选举产生村委会,颁布村规和管理低级司法,自主组织生产和经济生活,管理土地和森林、水泽、牧场等公地资源。这反映出,当时(     
A.农奴政治地位的日益提升B.封建庄园制的完善
C.封建主对农民控制的松弛D.基层自治初步建立
7 . 1886年,亚当斯在美国芝加哥创办了著名的社区睦邻服务社——苏尔大厦。厦内为青年人、老年人提供了从事教育、艺术、音乐、娱乐等活动及发展教育的机会,还成立了如贫困、劳动、教育、政治等大型研究室。由此可知,苏尔大厦的创办(     
A.改变了市民居住条件B.体现了大学教育的商业化
C.增强了城市服务功能D.推动了慈善救济事业发展
2024-02-0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表中史实与结论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结论
A.甲骨文中有力字,字形就像农用工具来。又有协字,如“三耒陈于田”之状。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生产效率极大提高。
B.《汉书·杨传》有载:“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开始确立。
C.公元9世纪初,加洛林王朝查理大帝签署了“维莱敕令”,其中规定了管家的职责:安排专业技术工匠;对加工制品列出详细清单;每年汇报一次收入。统治者重视基层经济秩序。
D.明代《天工开物》中详细描述了使用灌钢法炼制钢铁的场景,手工业者将熟铁和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加热熔炼,大大提高了钢的质量。传统手工业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A.AB.BC.CD.D
2024-02-01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3世纪以前英国以郡长、郡法院和城市当局为代表的各级地方政府,不只是国王政府的地方代理机构,同时也是地方共同体的自治机关,具有相对独立性
14世纪授予治安法官以搜查、逮捕、审判除叛逆罪和死刑重罪之外所有刑事嫌犯的权力。爱德华二世时期,国王有权任免治安法官,只有“国王满意”才能继续任职,治安法官就任时必须进行宣誓,保证“忠于职守”
1439法规规定必须拥有年收入20镑的自由土地保有人方可担任治安法官。治安法官几乎全部出身乡绅和小贵族,对于治安法官的专业知识没有明确要求,大多数人是法律的门外汉。

1718世纪伊丽莎白时代,绝大多数人并未完全处于中央政权的直接管辖下,大多数人由地方官员管理,特别是治安法官们决定其命运。治安法官曾一度黯然失色,在18世纪时再次控制了地方司法、治安和行政管理大权
19世纪
3040年代
英国进行了一系列上层建筑层面的改革,治安交给了新建的警察部门。司法由改组后的统一法院承担起来,原来的治安法官虽继续保留,但职权仅限于地方司法,与行政完全脱钩。由于实现了民主化和民生服务化,地方民众不再仅仅是地方自治的客体,而成为地方自治的主体和服务对象,中央政府基本不干涉地方具体事务,至多通过立法和财政援助对地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调节和监督。
1888将民主自治原则落实于郡级政府。《1900年城镇议会法》要求所有的自治市都要设立民选议会
1997英国颁布《地方政府法》,提出地方政府的首要责任是提供公共服务,要求地方政府每年必须通过专门机构和人员及固定的程序进行绩效评估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地方自治:法治运行的三个阶段》


围绕“英国地方自治”这一主题,从表中选取两个及以上时期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有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1-3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早期,整个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是由数百个领土面积大小不一、国家构建程度有所差异的领地国家和帝国城市组成。在每个领地国家之中,又有着诸多自治程度不一的贵族领地和领地城市;在贵族领地上,包含着许多享有较高自治权的农村公社。国家通过领地贵族、各种自治性团体(如城市公社和农村公社)、城市和乡村中的“精英人士”来对广大民众进行间接地社会治理。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等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德国社会迅速转型,但频繁的工伤事故、没有保障的工作、大量人口流入城市等问题,都成为引发各种社会危机和冲突的根源。德国通过一系列社会保险立法建立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总体上改善工人等弱势群体的社会生存状况。如《疾病保险法》规定了6种独立的疾病保险基金,其中“地方基金”专门为本地全体工人设立,保险费用由雇主和雇工共同筹措,雇主负担1/3,雇工负担2/3。社会保险不论缴费者的身份、种族、地位、性别,使德意志人实现了互助,把社会“粘合”在一起。

——摘编自邢来顺《德国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治理及其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社会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八九十年代德国社会治理的突出变化,并说明其意义。
2024-01-2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