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老化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进程,从字形本源看,甲骨文中“老”像“老者倚仗之形”。《说文解字》记载“老,考也……言须发变白也”。老年的标准也体现在致仕、减免税赋徭役和嘉奖优抚规定之中,如《文献通考》记载,晋武帝、北齐武成帝时以六十六以上为老,隋文帝时以六十为老,唐代宗时以五十五为老,宋太祖时以六十为老。民国时期,各地养老院章程规定,年龄在5060岁之间,以是否失去经济来源、是否晚年生活难以为继作为“老年”的标准。此外,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曾推动公务员、教师以及邮政、铁路和海关职员退休制度立法,退休年龄亦即成为老年的标准。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和知识分子穷尽语言赞美青年,抒发对个人主义的向往,批判束缚人身自由的观念和制度,青年的“他者”——老年人则成为批判话语的实际承载者。

——摘编自马晓驰《后五四时期老年人家庭秩序“危机”及其价值重构的话语变迁》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前,工薪劳动者退休后的生活主要由国家负责,因而退休金几乎是职工退休之后唯一的收入来源,退休工资在原单位领取,由全国总工会和各级工会按照一定比率提取调剂金。199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了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目标,养老保险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逐渐形成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统一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此,我国完成了工薪劳动者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转轨,养老保险体系由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三个层次构成。20世纪80年代后期,部分地区自发探索农民的养老保险机制,逐渐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市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整合起来,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养老保险体系的运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何文炯《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养老保险回顾与展望》


(1)结合材料一,归纳历史上影响“老年”界定标准的因素。
(2)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二中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变化及意义。
2023-04-27更新 | 194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统治者历来重视养老问题。元代对80岁以上的老人赐予锦帛。朱元璋钦定《诏天下养老之政》规定:凡80岁以上为人正派者,即月给米5斗、肉5斤,老年人见多识广、德高望重者,可协助地方整顿吏治,与县官平礼。乾隆谕令全国,凡70岁以上老人,家中可免一个成年男丁的赋役,80岁以上老人,则赐以官服顶戴。清代诏令地方设养宗族义田、济源堂、普济堂等以收养孤苦老人,并把养老作为地方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元明清的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后,英国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缓,但社会福利开支仍有增无减,导致政府赤字大增。到1982年,英国国债已高达1000亿英镑,被讥讽为“靠借债度日的安乐国家”。由于生老病死由国家包办,许多人丧失了责任心和进取心,产生了一批依赖福利制度的“躺平”阶层。这不仅违背了福利制度的初衷,而且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摘编自赵立新《论英国养老保障制度》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提出的社会保障发展方针是“广覆盖、低水平、多层次”;21世纪初,这一方针变更为“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2012年,党的十八大则将这一表述修改为“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社会保障各项目全部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社会保障成为了政府的基本职责和国民的基本权利。

——摘编自何文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逻辑》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元明清时期养老政策的主要特征。(不可简单重复原文)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英国福利制度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进步的原因。
2023-03-31更新 | 298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安阳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是世界上最先实行社会保险的国家。早在19世纪80年代,在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的压力下,首相俾斯麦主持创办了一系列社会保险。1883年医疗保险首先开办,接着事故保险和养老保险也相继开办。1927年增设了失业保险。二战以后,社会保险事业得到改进,保险范围继续扩大,保险待遇明显改善,特别是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改为动态增长。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稳定德国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维持这一制度的代价也相当惊人,其各项费用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大约十分之三。

——摘编自刘瑛《走进德国》

材料二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这一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内容。2010年,实现了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2012年基本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人口大国,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只能保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尤其要将社会保障工作的重心和财政投入的重点向农村倾斜,以求逐步缩小城乡社保的差距。吸取了我国及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国家社会保障措施和资金逐步由“全部包揽”向“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转变,实现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多渠道筹集。

——摘编自袁纲《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说明德国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德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同作用。
2023-02-2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宿松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1年,英国颁布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开国家救济先河。在英国的影响下,瑞典也于1763年颁布《济贫法》。在政府开始意识到社会保障责任的同时,民间已逐渐形成劳动者自主性的共济组合制度,为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两次技术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为社会保障的制度化奠定了物质基础。一般说来,社会保障制度化有赖于国家的财富积累,而国家财富积累的一条途径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由于技术革命的推动,英、德、美等国迅速走上工业化道路,工农业产值和国民收入都得到大幅度提高,国家财富的积累基本能够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供给,一部分国家甚至发展成为“福利国家”,如英国、瑞典。

——摘编自方青《西方近代工业化与社会保障》

材料二   清末民初,救助能力十分有限的传统善堂无法满足亟待救济的灾民之需,为了开展更为有效的救助,很多有志之士进行了尝试,其中以盛宣怀与江南绅商的联合救济事业—天津广仁堂和上海广仁堂最具代表。天津广仁堂与以往的善堂相比有很大进步,实现了部分地域的突破,将南方善士和北方灾民紧密联系起来,是“南人办北事”的成功案例。与天津广仁堂经费主要来自政府不同,上海广仁堂经费主要来源于盛宣怀名下的地产、股份及盛氏企业赞助,并无政府拨款,活动自由度较高,这表明民国初年中国的慈善救济事业已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转变。

——摘编自张帆《盛宣怀与江南绅商的联合救济事业探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西方社会保障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救济出现的新变化,并简析其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中外社会救济的启示。
2024-05-08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5月大联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早期(15世纪晚期至18世纪末)的英国经历诸多变革,从处于欧洲偏远蛮荒并以暴政著称的小国,逐渐发展成为有影响力的专制国家。这样多变的环境使原有的社会生产生活模式被打破,亦对传统的养老模式带来了冲击,它自以家庭为主,机构、私人等为辅的养老模式组合历经社会发展和执政者的政策,褪去了诸多宗教外衣,转型为以家庭为主,教区、机构、私人等为辅的新型养老模式组合。转型后的养老模式更加规范化、体系化,并具有伴随重商主义烙印。事实上,英国养老模式的转型并不是主动的,而是在当时的人口情况、经济发展、政策调整和父权制回归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被动调整。

——摘编自刘曼慈、张晓华《近代早期英国养老模式转型特点及原因探析》

材料二   德国是最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已经形成体系完备、法律健全、运行良好的社会保险制度,过分优裕的福利制度甚至使德国的劳动者养成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如今德国经济发展陷入低谷.高福利、高工资、高税收日益成为企业负担,造成产品成本过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国际音争力,政府不得不用大部分的税收来偿还债务、支付失业救济金和养老金,这样势必导致政府无力改善经济发展状况,使经济发展和政府管理陷入恶性循环。

——摘编自陈南雁《德国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策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早期英国养老模式转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当今德国社会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两个相关的解决方案。
2024-04-1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枣强董子学校、昌黎第一中学联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受欧洲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19世纪下半叶德国诞生了近代医疗保险体制,1883年德国首相俾斯麦颁布实施了《疾病保险法》,针对疾病的保险,涉及医疗费用的支付和疾病造成收入损失的补偿,主要由雇主、雇员和政府三方负责筹资,以雇主和雇员缴纳为主,政府酌情补贴。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确定了以新经济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政策,根据其历史传统确立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模式。重新启用医疗保险基金的自我管理模式,又把法定医疗保险体系的管理责任交还给被保险人及其雇主。20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医疗保险的范畴和覆盖人群的范围不断扩大,德国公民几乎全部被社会保障体系覆盖,但法定医保基金的花费也随之大幅增加。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德国医保体制改革仍未走出俾斯麦模式的窠臼。

——摘编自何勤华等《法律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德国医疗保险体制发展的因素并概括德国医保体制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二战后联邦德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2024-04-04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中学2024届高三3月阶段性练习历史试题
7 . 社会救助的目的是扶贫济困,保障困难群体的最低生活需求,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社会救助的主体是政府和社会力量,政府在社会救助中起组织和领导作用,主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律令,对社会救助事宜予以规定和指导,由地方政府督促实施。南宋以后,社会力量更强大,在社会救助各个领域逐渐占重要地位。社会力量包括社会个体和社会组织,其中家族、宗族在民间救助中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宋代,宗族救助制度化,使得族人旧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济贫机构方面,唐时是由政府接管原属寺院主管的病坊,北宋时主要是由中央统一诏令各地兴办,而南宋以后,则由各地自行设立,经费也以地方自筹为主。救助方式上,贩灾救荒时招商、劝分等方式增多;救助实体的经营上,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兴办实业,获取稳定的收益,以维持机构的长久。

——摘编自王颜《论唐宋时期社会救助机制的变化及特点》

材料二   1883年,德意志帝国议会批准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疾病保险法》,1884年和1889年,又相继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和《老年与伤残强制保险法》。德国保险三法的颁布实施,使得国家对民众生存状况的保障,由社会救助发展到社会保险,从而开启了社会保障制度化的历程,标志着人类历史上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由此产生。

——摘编自周佩璇《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首先产生于德国的原因》

材料三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先在上海启动。经市政府同意,1993年上海市民政局、财政局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通知》,并于当年6月1日开始实行。这个通知的下发标志着我国社会救济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1996 年12月,民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1997年9月2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同时建立城市低保制度也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1999年9 月28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城市低保制度正式走上法制化轨道。到2007 年9月底,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777个涉农县(市、区) 已全部建立农村低保制度。

——摘编自刘喜堂《建国60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发展历程与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社会救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及其意义。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70年来新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变迁

阶段治理格局特征
19491982单向度社会控制在农村,通过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再到发起急促而迅速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城市,延续延安时期管理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传统,对所有公职人员(包括国营企业职工)进行“单位制”整合;对于没有单位的一般居民,包括家庭妇女、摊贩、商人、自由职业者、无业人员以及失业人员等,则采取“街居制”管理体制
19832011全方位社会治理格局社会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自我治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
20122019协同共治格局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社会运行机制日益形成

——摘编自彭秀良《新中国70年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的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基层治理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5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揭阳市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德国成为第一个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当时工业生产的社会化和规模化,形成数量庞大的无产者阶层,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他们强烈要求政府实施保护劳工的政策。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对工人阶级实行“胡萝卜加大棒”的“怀柔”政策,一方面通过《镇压社会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意图扑灭在德国蓬勃兴起的社会主义运动;另一方面采纳新历史学派关于劳资合作和社会改良的主张,通过构建社会保险立法包括社会救济、孤寡救济、劳资合作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政策措施。1881-1889年间,德国制定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保险法》和《老年与残疾保险法》,1923年和1927年,德国又先后制定了《帝国矿工保险法》《职业介绍和失业保险法》,基本形成完整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

——摘编自汪连新、杨建海《社会保障制度理念历程与启示》

材料二   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严重的失业使千万个家庭陷入饥饿与贫困之中,老年人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储蓄,社会矛盾非常尖锐。在这种背景下,罗斯福总统推行了扭转危机和缓和矛盾的“罗斯福新政”,美国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正是“罗斯福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社会保障法》,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保障法的概念,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也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由社会保险制度朝着综合性的社会保障制度跨了一大步。美国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是一部以老年保险、失业保障和未成年人保障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社会保障法律,第一次在一部法中规定了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的内容。

——摘编自杜长宇《中西方社会保障理念的历史演进及差异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实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7日内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河池市普通高中毕业班适应性模拟测试 历史试卷
22-23高二上·江苏南通·期中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会在平时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规定各级政权的扶贫职责等。北朝在以“三长制”重建乡里机构时,特别强调三长有照顾乡里贫弱的责任。宋朝国家鼓励、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明清时期政府诏令设置养济院,“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民便转贷”。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老百姓的生老病死、住房医疗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完全由国家和集体包办,人们认为作为“单位人”理应由集体对自己负责。城镇社会保障可以勉强维持居民温饱,农村社会保障以国家救济为主,主要是对受灾民众施以有限的救济及对特定群体的五保救济制度,尽可能满足农村居民的最低医疗需要。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劳动者不再仅依附于一个固定的集体,社会保障责任分担机制逐渐建立,缴费成为享受相应社会保障待遇的前提条件。个人和单位按照法定比例缴纳保险费,国家财政给与相应补贴。伴随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进步,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呈现“水涨船高”的态势,特别是随着近十年来的发展,全国人民均能够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合理地分享到国家发展的成果。

——王寒、孙堂厚《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扶贫实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2022-12-26更新 | 130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