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社会处于辅助地位。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公共粮仓“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造仓积蓄。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宋朝以降,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在古代社会,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寡妇和孤儿,接济贫民,资助贫困人口的教育等。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此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全民就业、社会保障和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时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但是,过度的社会保障,加大了国家财政支出的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使得整个社会缺乏工作动力,效率低下。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欧美国家社会救济的方式相较于古代中国的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2024-04-2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押题(二)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晚期,英国养老模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体,辅之以教会、行会及零散救济养老。在近代早期,伴随人口倍增、贫困程度加深,社会环境巨变,英国养老模式发生了变化。教会养老模式收缩,政府改自由放任为积极参与,采取立法、增加财政支出、强征济贫税、建立慈善院等多种措施解决养老问题,在养老问题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同时,私人慈善、民间经济组织也参与到养老中来,英国养老模式由宗教性向社会性蜕变。转型后的养老模式卓有成效,老人生活得到一定的保障,平均寿命增加,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政府养老措施大多为托底型的最低标准,难以顾及老年人的感受。

——摘编自《英国近代早期的老人生活问题与养老模式》

材料二   1979年,英国政府推动市场化改革,鼓励福利混合经济发展,强调国家角色的缩小与个人自由及责任的扩大,将市场机制引入福利供给,政府致力于减少居住性照顾,引入私营部门作为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主体;社区照顾服务成为养老服务的主要模式,养老服务提供者与老年人共同商榷,以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为中心,凸显老年人的权益。

——《从消费主义到民主主义:英国养老服务的理念转型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英国养老模式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英国养老模式与近代早期英国养老模式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024-04-2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安庆市示范高中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70年来新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变迁

阶段治理格局特征
19491982单向度社会控制在农村,通过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再到发起急促而迅速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城市,延续延安时期管理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传统,对所有公职人员(包括国营企业职工)进行“单位制”整合;对于没有单位的一般居民,包括家庭妇女、摊贩、商人、自由职业者、无业人员以及失业人员等,则采取“街居制”管理体制
19832011全方位社会治理格局社会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自我治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
20122019协同共治格局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社会运行机制日益形成

——摘编自彭秀良《新中国70年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的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基层治理的影响。
2024-04-19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揭阳市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早期(15世纪晚期至18世纪末)的英国经历诸多变革,从处于欧洲偏远蛮荒并以暴政著称的小国,逐渐发展成为有影响力的专制国家。这样多变的环境使原有的社会生产生活模式被打破,亦对传统的养老模式带来了冲击,它自以家庭为主,机构、私人等为辅的养老模式组合历经社会发展和执政者的政策,褪去了诸多宗教外衣,转型为以家庭为主,教区、机构、私人等为辅的新型养老模式组合。转型后的养老模式更加规范化、体系化,并具有伴随重商主义烙印。事实上,英国养老模式的转型并不是主动的,而是在当时的人口情况、经济发展、政策调整和父权制回归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被动调整。

——摘编自刘曼慈、张晓华《近代早期英国养老模式转型特点及原因探析》

材料二   德国是最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已经形成体系完备、法律健全、运行良好的社会保险制度,过分优裕的福利制度甚至使德国的劳动者养成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如今德国经济发展陷入低谷.高福利、高工资、高税收日益成为企业负担,造成产品成本过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国际音争力,政府不得不用大部分的税收来偿还债务、支付失业救济金和养老金,这样势必导致政府无力改善经济发展状况,使经济发展和政府管理陷入恶性循环。

——摘编自陈南雁《德国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策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早期英国养老模式转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当今德国社会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两个相关的解决方案。
2024-04-18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枣强董子学校、昌黎第一中学联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英格兰社会发展显著,但中后期也出现诸多问题,有学者描述为“都铎危机”,其中最突出的是贫困人口增多,流民已然危及社会秩序,有学者估算,都铎、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城镇贫困人群占总人数的5%~22%。因气候变化发生了几次严重的农作物歉收,粮食减产导致粮食价格上涨,让一部分人沦为“食不果腹”的穷人;部分乡村之人流离失所,对民众心理造成很大冲击,甚至引发了小规模的骚乱;物价上涨直接降低了“工资”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准,当时此类人口的数量不容低估。

一直以来,基督教会是英格兰社会的贫困救济机构。基督教会不仅有救济的道义,还有固定的经费来源。12世纪教会法学家格拉提安编撰的《教令集》,对教会财富用于救济穷人做了详细规定。这种情况在16世纪中后期发生了变化,1547年,伦敦市议会决定向市民强制征收济贫款,取代原来的星期日募捐筹款方式,以此为开端,诺里奇、约克等城市都开始了济贫税的实践。虽然各有特点,但共同点都是以堂区为单位,向居民和在此拥有地产者强制征税,用于救济本地的贫民。至此,济贫税作为一个新税种,首度出现在议会通过的法令中,具有了法律效力,作用于英格兰全境。1598年,对《济贫法》做了修订,明确了征税人员的职责。1601年,再次修订《济贫法》,又一次确认了这些原则。此次《济贫法》规定的征税原则,尽管有所改动,其有效性一直持续到1834年的《济贫法修正案》。这些地方的济贫实践,为王室政府制定《济贫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摘编自张殿清《英国都铎王朝的济贫税及赋税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英国出现“都铎危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英国应对都铎危机的措施。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土地占有不均问题十分突出,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佃农。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富民阶层在调控贫富分化与社会救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富民阶层通过乡约和社仓建立起有效的救济组织和制度。乡约明确宣示“患难相恤”是自治事业的一部分,约中之人互助互爱,为需要救助的人提供社会保障。社仓以人民户主的方法组成自治性组织,平年扶贫、灾年赈济。这些自治性的制度弥补了政府缺位的问题。宋代的富民认为在家族层次上应该相互扶持,很多家族都建立了族田义庄用于抚恤孤老、资助贫穷的学子求学科举,如范仲淹创办的范氏义庄就有良田千亩,用以资助范氏子弟。宋代的富民既占用巨额的财富,同时又拥有相应的文化水平,是宋代的“地方精英”,成为社会稳定的调节器。

——摘编自杨华星《宋代的贫富分化与社会调控》

材料二   亚当斯密的思想在英国的救济制度中得到了贯彻,他认为富人的富裕和穷人的贫穷都是天经地义,任何人都无法改变,政府不应该承担社会救济的责任。到了19世纪,伴随工业革命而来的是严重的失业问题和工资下降,为此英国政府在报告中提出了“劣等处置原则和济贫院检验原则”,并出台了相关法律,意图通过惩治“懒惰贫民根治贫穷问题。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才能获得救济,接受救济者不再拥有选举权以作为政治上的惩罚,意在让贫民通过个人努力而非政府和社会帮助来摆脱贫困。但很多贫民并不愿意进济贫院,因为那里的处境比在工厂劳动还要更差。苛刻的制度并未体现公平和正义,贫困和贫富差距问题反而愈演愈烈。

——摘编自腾淑娜《公平与效率视域下的近代英国济贫》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社会救济发展的背景并简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英国济贫制度的特点。
2024-04-0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受欧洲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19世纪下半叶德国诞生了近代医疗保险体制,1883年德国首相俾斯麦颁布实施了《疾病保险法》,针对疾病的保险,涉及医疗费用的支付和疾病造成收入损失的补偿,主要由雇主、雇员和政府三方负责筹资,以雇主和雇员缴纳为主,政府酌情补贴。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确定了以新经济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政策,根据其历史传统确立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模式。重新启用医疗保险基金的自我管理模式,又把法定医疗保险体系的管理责任交还给被保险人及其雇主。20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医疗保险的范畴和覆盖人群的范围不断扩大,德国公民几乎全部被社会保障体系覆盖,但法定医保基金的花费也随之大幅增加。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德国医保体制改革仍未走出俾斯麦模式的窠臼。

——摘编自何勤华等《法律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德国医疗保险体制发展的因素并概括德国医保体制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二战后联邦德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2024-04-04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中学2024届高三3月阶段性练习历史试题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期,德意志住房改革运动拉开了序幕。在以公共卫生保健协会为首的卫生组织的参与下,人们渐渐增进了对于住房卫生观念的认知,新的住房设计得到了政府的推广。1890年以后,政府通过住房促进政策和住房检查制度等手段推动了住房的建设和改善,并通过颁布建筑法、建立法定住房基金和提供信贷资助服务等措施,促进了廉价的公共住房或社会住房的建设。但整个国家仍然缺乏统一的住房政策和法律来系统地处理住房问题,争取统一住房政策的住房立法运动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在社会各界与政府的努力下,住房的状况还是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曾经居无定所的借宿者越来越少,德意志住房改革运动或多或少惠及了后世。

——摘编自宋嘉宁《德意志帝国时期住房改革运动研究》


根据材料,概括德意志住房改革运动的特点。
2024-03-3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大题03 特点、特征类-【大题精做】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大题突破+限时集训(新高考通用)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的伦敦是最早出现近代贫民窟的城市之一。1851年,英国成为首个城镇化率突破50%的国家,作为英国首都的伦敦,是全国制造业中心与主要贸易港口,吸引着全英及欧洲其他地区的就业人口。同时,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民被迫进城务工,他们的收入水平普遍很低。当时英国市场经济并不稳定,许多工厂雇有大量的临时工与季节工。伦敦高昂的房租和物价水平远超其他城市,1850-1880年,伦敦市中心普通住房的租金价格几乎翻了一番。政府中的自由主义者认为,经济活动中的自由竞争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导致政府更愿意将住房问题交给市场去处理。于是,大量非熟练工、临时工、季节工与失业群体只好搬进过度拥挤、卫生状况恶劣但租金相对较低的居民区生存,而这些居民区也随着人口密度的不断增长逐渐成了贫民窟。

——摘编自高舒琦《19世纪英国伦敦贫民窟更新及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新加坡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城市国家。住房问题上,新加坡拥有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两大体系,其中,以“组屋”为代表的保障性住房始终占据主体地位,而商品房占比在20世纪90年代一度降至不足1%。早在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政府便大规模兴建公共住房。1966颁布的《土地征用法令》规定,政府有权征用私人土地用于国家建设,这保证了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所需的土地。组屋售价由政府根据中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而不是成本决定,建设组屋的亏损由财政补贴。政府还限制居民购买组屋次数,更不允许以投资为目的买房。1994年,政府还推出住房特别援助计划,以各种形式向国民提供住房补贴,使组屋价格始终保持在普通居民能够承受的范围内。20世纪90年代后期,组屋开始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

——摘编自郭伟伟《独具特色的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19世纪伦敦贫民窟形成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加坡“组屋”建设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现代城市居住环境变化的启示。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晚期,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济贫措施,其中最有力的措施就是颁布了《斯宾汉姆莱法》。它不仅扩大了济贫范围,也使工资收入者得到了某种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而且突破了原来的教区济贫院救济制度,转而采取了以居家为原则救济贫民的模式。到了工业革命后期,随着前期贫民救济制度的实践和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建立一个系统解决自工业革命以来因贫富分化而出现各种社会问题的新贫民救济制度,就成为英国政府的现实诉求。1832年,英王威廉四世宣布“济贫行政与实施委员会”成立,并责成该委员会对全国济贫情况进行调查,两年后,英国议会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从其实施的结果来看,该法案不仅加强了政府的责任,还使济贫工作由原来的混乱状况开始向国家统一有序管理的方向迈进。

——摘编自董应龙《现代化与近代英国社会保障政策的演进》

材料二   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于188111月颁布了一则“皇帝谕告”,明确提出:工人因工伤事故、伤残和年老而出现经济困难时应得到生活保障,有权得到政府的救济,工人保障应由工人自行管理。帝国政府陆续于1883年颁布《疾病保险法》、1884年实行《医疗保险法》和《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继续出台《养老和伤残保险法》。《残疾和老年人保险法》于18896月通过,保险金额由雇主和工人平分,但国家在每份津贴中每年补贴50马克。养老金从75岁开始领取,但残疾津贴可于工人投保5年后的任何时间内开始领取。据统计,德国参加社会保险的人数从1883年的300万人增至1886年的700万人,至1913年达到1450万人。这一时期,德国在科技、交通及采矿等领域都发展较快。欧洲其他国家领导人派人到德国考察后,英国、挪威、丹麦,意大利等国也纷纷着手开展社会保险立法。

——摘编自王东《俾斯麦的社会保障思想的形成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社会保障政策的演进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晚期德国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背景。
2024-03-20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