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万历元年(1573年),首辅大臣张居正“下令隆庆前产品旧欠,一律免征;隆庆五年(1571年)前旧欠,免三征七;五年后欠税,一律追缴”。他还将在任时期的赋税征收、不新增债务以及按比例收缴“积欠”等列入官员考核标准。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人身依附关系松弛B.中央集权出现危机
C.传统税制弊端突出D.统治集团挥霍无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北魏以降,均田制延续了近300年,使国家得以控制为数众多的自耕小农。至唐代中期,土地兼并日盛,均田制无法继续施行。针对这种情况,此后历代为强化政权基础而采取的应对办法是(       
A.保护地主利益B.调整赋税对象
C.强化抑商政策D.削弱豪强贵族
2024-05-18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阳泉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测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3 . 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采用高颎的建议,实行“输籍定样”法。该法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重新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所定税额低于世家大族对其佃客(浮客)的剥削。“输籍定样”法的实施(     
A.巩固了豪强世族的势力B.减少了地方官吏舞弊的可能
C.降低了国家的赋税收入D.为百姓逃避赋税提供了便利
2024-04-16更新 | 4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平遥县第二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冲刺调研押题(四)文综试卷-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国古代的“丁”多指成年男性,但清中期以后某些册籍中表示“丁”的数量却出现了小数,如道光年间《保宁府志》载当地丁数实为“15232.6894664丁”,又或者对“丁”的统计使用“升”“合”“勺”“撮”等粮食计量单位。下列能解释上述现象的是(     
A.户籍管理松弛散乱B.实物折算银两征税
C.地主赋役转嫁佃农D.赋役变革摊丁入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如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朝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宋元
称谓臣、人、众、野人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
A.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
C.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D.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
2024-03-02更新 | 60次组卷 | 37卷引用:山西省榆社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元狩四年,汉武帝下诏算缗,规定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必须向朝廷申报现金财产,每2000钱纳税一算120钱。元鼎三年,又实行告缗,凡告发算缗不实者,可得没收被告财产之一半。实行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避免诸侯王倚仗商人财力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富商大贾和豪强贵族势力
C.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利益D.汉武帝将法家思想作为明确的统治意识形态
2024-01-15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一中教育集团南岭爱物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以前,每年各地交纳给中央的税钱为1200万贯,其中盐利占一半。建中元年当年,户部记账“赋入一千三百五万六千七十贯,盐利不在此限”。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实行量入为出B.恢复均田制C.实行两税法D.完善租庸调制度
2024-01-1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一中教育集团南岭爱物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唐朝前期规定,丁男每年向国家纳租粟二石,调绢二丈和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和麻三斤,每年服徭役20天,如不服役,则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作庸。这一制度的实施反映出(       
A.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B.土地私有制遭到进一步打压
C.唐朝社会经济高度发达D.农民的生产时间被大幅占用
2024-01-1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一中教育集团南岭爱物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这一赋役制度实行统一的税制,正如陆贽所说“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这使国家赋税收入在相当长时期内比较稳定,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藩镇“户版不籍于天府,赋税不入于朝廷”的局面。这一赋役制度的特点是(     
A.“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B.“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C.“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D.“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施行两税法,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从朝廷到地方都需要对每年财政的所需要的支出额进行核算,再根据核算出的支出额,进行相应的税赋征集;征收对象以“见居”人口为主,只要人在州县内居住,不管地产与原籍,均向当地州县纳税,纳税对象包含了官僚贵族、僧侣寺院等原先的免税阶层;税负分配上改变以丁户为准的赋税制度,变为以贫富(土地和资产)为区分,富者多征,贫者少征,难以维持生活的群体予以免税;一年分两次征税,分别为夏税和秋税;用钱币计税,以货币代替实物进行纳税;合并各种杂税至户税、地税两税之中;两税三分,各地征收的赋税划成三份,分别是“上供”“留州”“送使”。

——李金乐《唐朝两税法改革及其启示》

材料二   宋代赋税继承了唐代的两税法,主要由二税和苛捐杂税构成。二税是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地税,对象包括地主、自耕农以及半自耕农,分夏秋两征,税钱米皆出于田,以钱为夏税、米为秋税,具体由劳动(力)所有者向产权所有者缴纳地租,之后再由产权所有者向国家缴纳赋税;苛捐杂税有支移、折变、丁绢、丁盐钱等,其中支移就是借口官府需要,强迫农民把秋税谷物送到别处,人和牲畜运送物的费用自己支付,在没有支移任务的地区,农民也要按照税粮数量每斗加纳“道里脚费”。此外,虽然从国家法律规定上百姓仍然有服徭役的义务,但在实际操作中,国家陆续规定可以钱代役,各色徭役均已开始了向以赀代役(代役税)转化的过程。……宋政府还对城市居民征收“城郭之赋”,即坐落在京城及诸州县寨镇的房产和地产应缴纳的税赋,而乡村居民则无需交此税项,改变了唐两税法不分乡村户或坊郭户都需缴税的做法。

——摘编自王棣《宋代赋税的制度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两税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两税法相比,宋代赋税制度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023-11-1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