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贾谊《新书·忧民》载:“民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九年而余三年之食。”汉代政府规定,壮丁,二十岁开始受田,可以独立谋生,但到了二十三岁才开始服兵役。由此可见,这一规定(       
A.满足了军事和战争的需要B.得益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C.表明了农业生产水平低下D.兼顾了经济与道德的考量

2 . 清朝康熙时期宣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被传统社会视为一大“仁政”。但有学者认为,这样的财政政策是严重缺乏弹性的,只能配合着日趋保守的国家职能定位。这一观点(     

A.否认了赋税改革的积极作用B.全面批判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C.有助于理解清朝的统治危机D.揭露了轻徭薄赋的虚伪本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

名称时间主要内容
相地而哀征春秋时期齐国根据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征税
初税亩春秋时期鲁国按亩收税
编户制度两汉编户齐民须向国家缴纳田租、人口税、更赋并服徭役和兵役等
租庸调制隋、唐前期受田农民除缴纳租调外,可以庸代役即以实物税代替劳役税
两税法唐中期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北宋包括地主官僚在内、不服役的都要交免役钱;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
一条鞭法明朝赋役、差役合并,征收货币
摊丁入亩清朝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赋税地丁银

——摘编自刘望成何秋云《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

材料二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商朝时期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该制度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趋枯竭,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人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江立华《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影响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和户籍制度演变的共同因素。
2024-01-25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秦及汉初官府规定了禾穗、原粮与成品粮之间的折合比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谷物形态与种类,创制出“四大一小”谷物计量体系。其中,“四大”为专用大量,包括禾量、粟量、稻量、麦量;“一小”为标准量器或通用量器,即米量。该谷物计量体系的确立(       )
A.减轻了民众的赋税负担B.加剧了田租征收复杂程度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反映了粮食管理能力提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赋税制度的变迁

材料一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一种粗绸)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康熙帝说:“致治之道,民为最要,凡是与民生有益,即益行之。”于是在1712年,他以康熙五十年丁册为准,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此后“勿增勿减,永为定额”。雍正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到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成为清朝统一的赋税制度。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税在相当长时期内,一直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为我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从1990年起,国家开始抓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00年,国家决定安徽省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开。2004年,国家决定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并提出五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的目标。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决定自200611日起国家不再针对农业单独征税。一个在中国存在了2600多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

——摘编自人民日报《新中国成就档案:正式取消农业税》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内容,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其意义。
(2)依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康熙年间到雍正年间赋税制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简述唐朝到明清时期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要评析中国取消农业税这一历史现象。
6 . 明代户口分为民、军、匠三等,其中匠籍地位最低,且要世代世袭,不能轻易脱籍。到官府手工业中轮班服役的工匠叫轮班匠,由各行省遣派到京师轮流服役。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普遍实行“匠班银”制,轮班匠役一律征银,政府以银雇工。实行“匠班银”制的意义不包括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促进了官办手工业发展并强化了中央集权
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松弛了匠籍的人身依附从而解放了生产力
7 . 中国古代农民的实际负担,并不等同于政府的赋税征课额,历史上赋役历来就有“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的弊病。这一弊病根源于
A.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
B.农耕经济时代小农经济的脆弱
C.专制王权之下法治精神的匮乏
D.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
8 . 古代封建统治者过度征发徭役而导致的后果有
①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
②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③容易引发社会动乱
④社会经济文化凋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19-04-2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一完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B.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D.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
10 . 东汉时期,政府把国有的荒地和苑囿以及山林川泽租借给流民进行生产,农民在最初几年享受免除租税的待遇后,就要向国家缴纳百分之四十以上的赋税,并承担其他义务。政府出台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治理流民问题
B.防止小农破产
C.缓解土地兼并
D.增加财政收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