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嘉靖末,行一条鞭法,夏税、秋粮、均徭、里甲、雇募,一条总征之。使一年而出者分为十年,及至所值之年一如余年,是银力二差又并入于两税也。未几,杂役仍复纷然。故一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清廷在财政上实行“原额主义”,即中央设定一个固定的标准,监察税收完成情况。中国缺乏对人口增长的正确认识,仅关注其带来物资紧张、物价上涨等结果,将维持原额视为“善政”;原额主义在当时水平低下的行政管理下满足了财政方面中央集权的要求……帝国的财政体系中存在两种并行的制度和收支:法定财政收入(正额财政),以及法定之外“或公开或私下的不明收入”(正额外财政)。国家分配给基层的经费,往往入不敷出,不得不用附加性、追加性课税来解决,“中饱”“陋规”等私下捐赠,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大财源。晚清之前,政府收支大体平衡。鸦片战争前,户部存银不足2000万两。1858年,户部存银仅5万两,难以维持各部运行。

——摘编自岩井茂树《中国近世财政史研究》

材料三   英国近代税制的奠基石是土地税,直接动力则是沉重的债务压力。在英法战争、北美独立战争、滑铁卢战役后,英国债务总额高达8.2亿英镑。为开辟财源,英国形成了包括多税种的复合税制。一战后,英国近代税收制度基本定型,出现了涵盖国税和地税的税收体系,出台了《印花税法》《石油税法》《增值税法》等法案,适应且促进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膝淑娜《税制变迁与英国政府社会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推行“原额主义”的内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近代中英两国的税收制度。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对国家税收制度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伦敦大英图书馆藏西魏瓜州劾谷郡计账文书残卷》记载了西魏时期瓜州劾谷郡某县十三户居民的户籍,内容包括户主、丁口、应授及已授田数等情况(如表)。

户主

丁口(即授田对象)

规定授田数

实际授田数

呼延天富

一丁男,一丁妻

四十五亩

二十五亩

王皮乱

四十五亩

二十二亩

其天婆罗门

一丁男,一丁妻,中男(未婚男性),中女(未婚女性),小男(未成年男性)各一口

七十一亩

侯老生

二丁男,一丁妻,另有一丁牛

一百亩

六十四亩

——据《伦敦大英图书馆藏西魏瓜州劾谷郡计账文书残卷》整理

以上材料为我们研究西魏时期的经济和社会提供了支撑。请提取四项信息,完成研究提纲。

研究提纲

序号

材料信息

结论

(1)
(2)
(3)
(4)
2024-05-1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莆田市高中毕业班第四次质量检测(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这一做法客观上(     
西汉时期按爵授田制规定的部分爵位授田数量统计
爵位田(单位:顷)爵位田(单位:顷)
左庶长74少上造84
右庶长76大上造86
左更78驷车庶长88
中更80大庶长90
右更82关内侯95
A.巩固了等级秩序B.保障了小农生产C.增加了国家税收D.革新了生产技术
4 . 唐律规定:在人少地多的宽乡,农户可以在规定受田亩数外自行垦荒,法律不予追究。至于由狭乡迁往宽乡的农户,国家给予免赋的优惠。这些规定(     
A.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集中问题B.有利于保护和发展自耕农经济
C.使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D.允许农户自由买卖所受的土地
2024-03-19更新 | 132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488年,明朝下令全国实行均徭法,征发徭役以田产为准,“田多为上户,上户则重,田少则轻,无田又轻,亦不计其资力之如何”。这一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徭役摊派的平均B.商品经济的发展C.垦田面积的增加D.贫富差距的缩小
2024-03-08更新 | 239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6 . 明代规定苏州、松江、江西、浙江人“毋得任户部”;清顺治时“令户部司官,不得用苏、松、常、杭、嘉、湖人。”结合图1信息推断,明清两代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保持人才来源的地域平衡B.保证赋税的正常征收
C.加强南方民族的监控管理D.确保地方秩序的稳定
2024-03-0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户部统计全国约有“户 2088万,口4673万”有人据此认为北宋人口数为4673万。但户均数约2.24口,远低于西汉的4.87口和唐极盛时期的5.93口。有学者对此进行了以下研究:

序号内容材料出处结论
1始令诸州岁所奏户帐,其丁口,男夫二十为丁,六十为老,女口不须通勘(核对)。乾德元年(963年)诏令—《续资治通鉴长编》户部统计的“口数 4673万”,应为“丁数4673万”,北宋每户应有5口至6口,人口超过1亿人。
2景祐元年(1034年),天下户一千二十九万六千五百六十五,丁二千六百二十万五千四百四十一。叶清臣奏疏——《宋史·食货下六》
3绍定二年(1229年),明州慈溪县户口:今主客户二万余户,计一十五万六千三百余口。(户均数约7.5口)胡榘奏状——《宝庆四明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该学者认为“大观四年(1110年)户部‘口(人口)4673万’应为‘丁(需承担赋役的成年男子)数4673万’”的理由。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以来,淞江地区水网淤积、水旱灾害频发,嘉定地段尤为严重,该地农民开始弃稻种棉。《嘉定县志》记载“嘉定尽得其弹弓、纺车、踏机、掷梭之法”。“十田九棉”的种植结构加剧了当地缺粮的局面,百姓需“以花成布,以布贸银,以银兑米”,几经周折耗损。时任礼部尚书、嘉定人徐学谟谒见首辅张居正,积极推动漕粮折银。漕粮终得折银后,嘉定形成了一整套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体系,众多种类的布匹远销全国各地。由此涌现了大量从事棉布生产与贸易的新兴“专业市镇”。扬州府兴化县、淮安府安东县等州县也仿嘉定争取漕粮折银。

——摘编自姜云峰《环境、赋税与地方社会——明代嘉定折漕过程及效应》

材料二   都铎王朝(1485-1603)统治时期,在征税的问题上国王首先要取得议会的同意和支持。1558-1601年间议会授权的直接税总额为315万镑,用于战争的总花费为463.6万镑。1572年末至1573初,国王日常开支占税收总额38%。1689年《权利法案》第4条规定:“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的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当违法”。1854年,议会制定《公共收入统一基金支出法》,规定:国内收入部、关税部的所有年度财政预算,都要提交议会。18世纪中叶在赋税用途方面,用于济贫的开支每年约为70万镑,19世纪初济贫税增长了62%。

——摘编自滕淑娜《从赋税来源与用途看英国近代议会与税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成明代嘉定漕粮折银的因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16世纪以来英国赋税制度的变化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谈谈你对赋税改革的认识。
2024-02-2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户籍年代户主姓名身份应授亩数实授亩数买田未授亩数
武则天大足元年邯寿寿白丁13144087
唐玄宗开元四年杨法子卫士10139062
唐玄宗开元十年曹仁备卫士上柱国31826303119
唐玄宗天宝六年郑恩养白丁2348912133
唐玄宗天宝六年令狐仙尚中女518043
唐代宗大历四年李大娘5934250

(注:“上柱国”为勋级,是对作战有功者的特别表彰。)

——据敦煌出土的唐代户籍残卷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利用“敦煌户籍残卷”对唐代均田制进行探究。
2024-02-2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如图为《唐中后期到北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税收数量折线图》,说明北宋时期(     

A.政府财政收入急剧增长B.货币体系始终较完整
C.商品经济取得长足发展D.钱重物轻的社会现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