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2015年11月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中,考古人员在西室发现了一组漆器屏风,屏风表面用隶书写有孔子生平的文字,并绘有孔子画像。考古专家表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该墓葬目前已出土文物一万多件。该材料(     )
A.为研究孔子言论提供了实物史料
B.说明汉兴后采取统一文字的措施
C.侧面反映出汉代尊儒的史实
D.其史料价值已经超过马王堆汉墓
2 .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出现大量“弑君”、“出君”的事件,而到了战国时期此现象己较为罕见。这一变化反映战国时期
A.郡县制度的广泛确立
B.中央集权有了较大发展
C.礼乐制度的重建
D.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2019-06-08更新 | 5239次组卷 | 38卷引用: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历史试题
4 .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下列材料摘编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丘吉尔在本卷中探求了二战的起源,他为本卷定下的主题是:“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材料二 西班牙内战期间,丘吉尔说,“即使德国继续支持叛军一方,苏联以金钱供给政府一方,我们仍然要采取中立态度。”“我确信,严格遵守中立……是目前唯一正确和安全的办法”。
(1)材料中的“中立”是不是英国的一种“好心肠”?它对英国来说是不是“安全的”办法?分别说明理由。
(2)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史料,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主流的战争观是把战争看作一种政治工具。战争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与道德无关,也就无所谓正义与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一消散,各国学界就开始纷纷成立研究机构来探讨战争的原因。富于理想主义的和平主义思潮兴起,和平主义的基本观念是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而不论战争的起因或是目的。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战争不再被顶礼膜拜,甚至成为人们害怕、厌恶的词汇。这种战争观在20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载减军备或和平谈判来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二战后异军突起的正义战争论是一种新的战争观。正义战争论的核心观点是可以把战争区分为正义的和非正义的两类。二战结束后,盟军对德、意、日法西斯的暴行进行了客观的揭露,导致人们对这场战争的认识不同以往。原子弹的应用显示了核武器的毁灭性威力,战争本身的价值都受到了质疑。

——摘编自梁占军《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转向与衍生》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变化。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前后国际战争观变化的原因。
6 . 自汉代以来周天子出游所乘马车是如《逸礼·王度记》所言“天子驾六、诸侯驾四”,还是如《毛诗》所写“天子驾 四”,一直是史家争论的焦点。2002年发现的洛阳周王城 天子驾六车马坑,验证了古之天子驾六的乘舆制度。这说明传统典籍
A.价值来源于学者考证B.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
C.可与考古发现相印证D.不能成为研究的依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范仲淹(9891052),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面对北宋积贫积弱局面,他主张文学要发挥教化功能,在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彰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笃定“居庙堂之高则忱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追求。他反对宋初文坛的柔靡文风,提出了文质相救、意淳语真的文学思想;继承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文学创作要感于万物并通过万物体现出来,反对无病呻吟。他认为文学创作的主题要多样化;或言志感怀,抒写伟大的政治抱负;或关注民生,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或纪游山水,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或咏物寄兴,展现自己的人格操守。范仲淹的文学主张和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范仲淹的文学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范仲淹文学主张体现的精神价值。
2021-04-02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简答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历史——选修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二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三 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2016-11-18更新 | 246次组卷 | 21卷引用: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所在的战国中期是典型的乱世,如何改变当时的时局,使天下重归平治,各派思想家都提出了解决之道,这同样是孟子面临的头等重要的课题。为了解决这个课题,孟子继承孔子的道德思想,建构了性善论,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王道主义。王道主义对君王有较高的道德要求,孟子认为“一正君而国定矣"。王道主义必须关心民众的生活疾苦,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同时,孟子也认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所以君主治理民众,应该“教之不改而后诛之”。

——摘编自复旦大学哲学系编著《中国古代哲学史》

材料二   柏拉图(前427-前347)生于雅典民主制由盛转衰时期,苏格拉底之死,这让原本有政治抱负的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无比失望,于是离开雅典开启了长达12年的游学生涯。在游历期间,他“哲学王”思想逐渐形成。柏拉图认为国家的本质是正义,正义是包含节制、勇敢、智慧的一种“至善”,因此一个国家要由拥有“至善”的哲学王来管理。哲学王要有政治技艺并且依照法律来统治,同时也要重视教育,因为正义的公民离不开德育和音乐的培养。

——摘编自代力阳黄思玉《论柏拉图与锰子政治哲学的异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孟子“王道主义思想”和柏拉图“哲学王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王道主义思想”与柏拉图“哲学王思想"的相同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王道主义思想”与柏拉图“哲学王思想”的共同价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2020-05-03更新 | 262次组卷 | 68卷引用:2011年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