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显著。 ……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二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体著作。“泛爱众,而亲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等意蕴深刻。《老子》认为“天下多忌讳(禁忌)而民弥贫,法物(即为合法地纳民之物)滋章,而盗贼多有。”

材料三: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2)根据史料二,概括孔子和老子的主张。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
2023-09-2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著《中华文明史》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023-09-0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2课学习讲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刘向《〈战国策〉书录》

史料二   今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

——孔鲋《孔丛子卷二·居卫第七》

史料三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蓄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摘编自《淮南子·要略》


【探究】
(1)根据史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
(2)根据史料二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士”的重要地位。
(3)根据史料三,概括“商鞅之法”的主要动力。
2023-09-07更新 | 206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2课学习讲义
4 . 以史书性质的演变而言,最初各国之史,尽由史官所写,其性质完全为官书,为贵族所垄断,私人无作史书者。苟其欲之,亦无史料足供撰述。及春秋之末,渐有私人著述,史书亦不外此例。这一变化的出现是由于(     
A.私学兴起推动了教育普及B.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C.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D.传统的政治秩序逐渐瓦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周室衰而王道废,儒墨乃始列(裂)道而议,分徒而讼。

——摘编自《淮南子》

史料二   “士”从最低级的贵族转变到四民之首(士农工商),是一个最重要的历史发展,从此以后,“士”便从固定封建秩序中获得了解放……“士”不再受固定的身份的束缚,因此在思想上也解放了他们,过去是“思不出其位”,现在则可以“思出其位”了。

——摘编自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史料三   吾(孔子)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摘自《左传》

史料四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1)归纳史料一、二、三中的历史现象,并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
(2)结合以上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
6 . 据史料记载,当时周天子尸位素餐,列国各行其是,“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于是百家诸说容易在列国诸侯中找到热心的拥护者和实践者,正如荀子所说:“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由此可知,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是
A.士阶层社会地位逐渐凸显B.文化下移引发官学衰废
C.政治多元化下的现实需要D.学在民间已成蔚然风气
2020-12-05更新 | 413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稷山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

运用唯物史观阐释中国古代史或中国近代史中的某一“人”或“事”。(要求:论题自拟,观点正确,论点明确,论据准确,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   孟子说:“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观史亦然,须从波澜壮阔处着眼。 浩浩长江,波涛万里,须能把握住它的几个大转折处,就能把长江说个大概;读史也须能把握历史的变化处,才能把历史发展说个大概。

——摘自蒙文通《蒙文通学记》


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任选一个“变化处”,拟定一个论点,并阐述其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独特价值。 (要求:所选“变化处”应从宏观、整体的视角,选择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节点、阶段或重大事件,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子蜂出,各引一端,不仅形成了真正的学术繁荣,而且还有大量的新认知通过不同观点间的相反相成、相生相灭被创造出来。如孔子的仁学体系和孟子的仁政理想;墨子的兼爱、非攻和大同精神;老子所构建的宇宙论及宇宙论同社会论、人生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庄子主张把心的逍遥置于一切之上的人生观;荀子为证明阶级存在的合理性而提出的“维齐非齐”论和天人相分的世界观;韩非等人建立的与时俱进的理念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摘编自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2023-11-27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的士是等级制度中贵族的最后一个等级,需要在官学中学习“六艺”等文武知识与才学。春秋战国时期,“士”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崛起,以知识与才学为各诸侯国所重视;士的来源广泛,私学成为“士”的教育主要途径,士在各诸侯国中担任各种官职有带兵作战、有纵横外交、有担任一国之相和各级行政、有从事教育的,士的派别也非常之多。

材料二   经历两汉,“士”成为儒学之士的主要称谓,以学习儒家经典“五经”为主,也重视“御”“射”“求”“数”等六艺中的实际才学,但到魏晋时期,“士”固化为特殊的阶层。隋唐宋元,“士”的来源又逐渐广泛。明清时期,“士”主要指科举达到秀才以上的读书人,所读之书基本以“四书”“五经”为主。

材料三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部分)

代次出生时间(年)代表人物职业(或身份)
第一代:
晚清一代
18651880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官僚
第二代:
五四一代
18801895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梁漱溟、陈寅恪等教授、报人、编辑、作家等
第三代:
后五四一代
18951910周恩来、邓小平、傅斯年、顾颉刚、朱自清等政治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文学家等

——摘编自许纪霖《安身立命: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内涵变化的原因,简析春秋战国时期“士”对当时社会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两汉至明清时期“士”内涵的几次变化,并指出隋唐以来变化的主要因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三代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并指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价值追求。
2023-11-16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重点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