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下图为20世纪60年代初期新中国电影的代表作。据此可知,当时电影业(     

A.注重人们价值观念的引导B.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
C.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为主D.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60年代,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建设。1954年,全国人大提出包括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60年代中期又提出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摘编自王娟《脉络·蕴涵·意义: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心在“中国式”,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道路自信,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是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追随者,而是已经实现了超越,成为并列式的存在。

——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

(1)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观看苏联电影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据统计,1949—1959年国内放映的苏联电影达750多部,如《列宁在十月》《科学院士帕夫洛甫》《普希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观众约19亿人次。这一现象说明(     
A.“一边倒”方针推动中苏全面交流B.国家重视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C.“双百”方针的贯彻丰富人民生活D.“一五”计划促进了文化事业繁荣
4 . 图1、图2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B.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
C.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D.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2023-06-09更新 | 5540次组卷 | 34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A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通过实现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使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需要,取得了“文化立国”的历史成就。至1965年,全国已有县级文化馆2598个,城乡影剧院2943个,县级以上图书馆562个,群众艺术馆62个,乡镇文化站2125个,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出版社等机构遍布全国。在新中国成立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文艺作品,当中许多作品脍炙人口、走向世界,成为世所公认的“红色经典”。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文化建设之路的探索以“文化富国”所体现,文化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文化成为繁荣国民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文化富国”还表现在文化在提升综合国力、国家软实力与国际竞争力上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明确将“文化强国”上升为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总纲与国家意志。“文化强国”的全面实践,意味着党领导文化建设步入了历史新阶段,与近代仁人志士的“强国梦”形成了历史呼应。

——摘编自韩晗《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取得“文化立国”历史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文化建设从“文化富国”到“文化强国”的必然性。
2023-06-03更新 | 127次组卷 | 4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全国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然而,由于旧教育脱离生产劳动的习惯势力的影响,加上对日教育的政造着重于政治及教学内容方面,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注意不够。教育脱离生产劳动的弊端很快暴露出来,大批学生不愿意从事生产劳动。19508月召开的中国教育工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点讨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1954年,中共中央转发中央教育部党组《关于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学习与从事生产劳动问题的请示报告》的批语指出,“中小学毕业生绝大多数都应该从事工农业及其他生产芳动,这是一种正常现象”。继而,中共中央宣传部、周恩来对中小学劳动教育都有过重要批示。

材料二   下表所示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发布的部分关于劳动教育的文件。   

时间文件着眼点
1982《教育部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培养劳动技术,促进就业
1986《“七五”期间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
发展规划要点的通知》
教育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1998《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通过实施劳动技能教育等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健康心理和高尚情操
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强和改进德、智、体、美、劳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15《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
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强调要充分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祁占勇《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及其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提出实行劳动教育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教育有何变化。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我国劳动教育事业以政府为主导,政府是劳动教育政策的主要供给者,政府的行动决定了劳动教育的发展和变革。政府逐步放权以不断提高学校和市场等在劳动教育政策变迁中的话语权,不断满足学校和市场自身的发展需求,但是政府依旧保持主导地位。下列为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劳动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

1954年,《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指出,体力劳动是一切劳动的基础,鼓励和支持中小学毕业生去从事生产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劳动观,以不断缓解生产领域缺乏劳动力等问题。

1977年,邓小平发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提出"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的论断。

1987年,《“七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要点》首次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并列提出。

2015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劳动教育内容变为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家政、园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并且把劳动教育与各种社团、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相结合。

——摘编自张鹏飞《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与展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劳动教育政策变化的原因。
2023-05-04更新 | 122次组卷 | 4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海南岛,讲述了从恶霸南霸天府中逃出来的丫鬟吴琼花,在红军党代表洪常青的帮助下,从一名苦大仇深的农村姑娘,逐渐成长为一名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的战士。

1964年10月8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观看了演出,给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以很高评价:“方向是对的,革命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好的。”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诞生记

·1956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出版一部反映我军30年革命斗争史的回忆录文集,‘红色娘子军”连连长、老红军冯增敏的回忆文章《红色娘子军》位列其中。

·1963年下半年,周总理看了中央芭蕾舞团演出的《巴黎圣母院》后说:“你们已经演了十年西方、苏联的芭蕾舞剧了,是不是可以搞一个革命题材的剧目?”

·1964年9月,经过千锤百炼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正式演出,世界上第一部用西方芭蕾的形式演出的中国的芭蕾舞终于登台。50多年来,演出4000多场,观众达400多万人次。

·1970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又被拍成了彩色电影,红遍了大江南北。

——摘编自朱冬生《从红色种子到参天大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红色娘子军》中吴琼花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进行阐释。(要求: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中国兴起了军国民教育。梁启超在著作中强调中国先秦时期就有武勇之精神,但也应借鉴他国的军国民主义教育,通过举国皆兵的教育,使国人“把体操练得好好的⋯⋯”,以造就武勇刚强的“新国民”。1902年,蔡元培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和学社,特别重视军事训练。1906年,清廷推行学制改革,强调“体操一科,稍长者,以兵式体操,严整其纪律”。辛亥革命后,学堂的体操课,被兵式体操和军事训练所代替,对此,茅盾曾说道“湖州中学的体操课,实在是正式的军事训练,远足是急行军的别名罢了”。新文化运动后不久,军国民教育为更为科学的新式学校体育所取代,近代中国体育自此脱离“国家化”的单向度,开始步入多元发展的阶段

——摘编自郑志林《论军国民教育与我国近代体育的兴起》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先后提出“国民体育”“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等口号,并相继颁布《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等政策,明确要求在厂矿、学校、部队及机关中成立体育协会,切实开展体育运动;农村地区在群众性体育的广泛性和经常化上下功夫,有步骤、有计划及科学地普及因地制宜的体育活动。实施过程上,实行国家体委和体育总会统一领导,各部门相结合的分工合作、高度集中的垂直管理模式,各地群众体育活动主要以体育协会组织开展。20世纪50年代末,共建立全国性体育协会21个,基层体育协会近4万个,农村基层体育协会3万余个,广播体操、课间操及工间操等“操类”活动空前繁荣。后期,随着体育学校及体育场馆等基建项目落地,以球类、武术、拔河等项目为主的群众体育活动日渐丰富。

——摘编自赵述强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体育治理的历程回顾与新时代瞻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军国民教育兴起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建设的特点及其意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恢复教育权”运动,要求一切外国设立的教会学校在教育部登记,以及所有这些院校中的领导人都必须是中国国民。不久,国民党有关孙逸仙的三民主义的政治教育进入院校。另一政策是在全国加强或建立国立大学,直接由南京教育部监督。从1933年开始,政府发布法令,包括管理必修课、选修课和大学入学考试程序等事宜。此外,还限制文科的招生人数,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科。虽然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教学计划的调整尚未完成,但政府的努力已初见成效。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接管了教会学校以及各级各类学校。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采取“以俄为师”的方针,模仿苏联教育重建新中国教育制度。从教育理论到学制、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教材、方法等各方面对“苏联经验”系统地全盘移植。为了适应工业化需要,加速培养专门人才,从1952年开始,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其基本特点是教育计划与国民经济计划紧密相连,国家对高校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

——摘编自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相比,新中国初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新中国初期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