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新中国成立后,扫盲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各地创造出“车间学校”“地头学习小组”“炕头学习小组”以及“民教民”“亲教亲”等教学方式,除了识字还包括爱国爱党等内容。到1964年,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由80%下降到了52%。据此可知扫盲运动(     
A.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展开B.有助于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C.培养了高素质劳动人员D.目的是提高民众的政治素养
2024-04-19更新 | 25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2 . 1951年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成立,后又在西北、西南、中南设立分院。学校主要招收少数民族中的工农干部和革命军人及民族青年,以培养民族地区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据此可知,中央民族学院的设立(       
A.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B.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
C.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D.适应了国家建设需要
2024-01-31更新 | 398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1月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1949—1957年京版图书出版数量统计表,可得出京版图书(        
年份全国出版量北京出版量京版百分比(%)
社科科技综合类合计
1949—1954477393646383546752715.77
1955116942747249033527045.07
1956167513199280419602235.95
1957162272677339021608837.52
——北京地方志总编辑委员会
A.各类图书逐年下降B.与国家战略需要密切相关
C.出版内容引领全国D.占据了出版行业半壁江山
2023-07-29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3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时代与人才培养观】

材料       

1957为了加强对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培养,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又红又专”的思想,“红”即必须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政治方向和政治意识;而“专”即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能力,重视对科学的钻研,干实事。“红”和“专”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198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表明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强调建设“两个文明”的重要性。一方面他认为:“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核心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另一方面,他又把素质教育放在育人的首要地位。
21世纪习近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思政工作会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摘编自刘丽颖、田佳琦《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高校人才培养观的历史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新中国人才培养观的演变”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3·海南海口·三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通过实现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使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需要,取得了“文化立国”的历史成就。至1965年,全国已有县级文化馆2598个,城乡影剧院2943个,县级以上图书馆562个,群众艺术馆62个,乡镇文化站2125个,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出版社等机构遍布全国。在新中国成立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文艺作品,当中许多作品脍炙人口、走向世界,成为世所公认的“红色经典”。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文化建设之路的探索以“文化富国”所体现,文化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文化成为繁荣国民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文化富国”还表现在文化在提升综合国力、国家软实力与国际竞争力上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明确将“文化强国”上升为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总纲与国家意志。“文化强国”的全面实践,意味着党领导文化建设步入了历史新阶段,与近代仁人志士的“强国梦”形成了历史呼应。

——摘编自韩晗《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取得“文化立国”历史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文化建设从“文化富国”到“文化强国”的必然性。
2023-06-03更新 | 12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高三下学期2月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开始引进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国人开始了“中国化”教育学的尝试;改革开放后,强调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这说明(     
A.中国教育深受苏联影响B.改革开放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C.外交方针影响教育发展D.政治环境影响教育方针制定
7 . 1951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公布了第一套成人广播体操,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1954年3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在政府机关中开展工间操和其他体育运动的通知》,倡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各机关团体在工间休息时做广播体操成为制度。据此可知(     
A.全民健身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高潮B.体育运动服务于国家建设的需要
C.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已形成体系D.广播体操是全民健身的主要形式
2023-01-11更新 | 185次组卷 | 7卷引用:吉林省五校2023届高三1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方言纷歧的状态与国家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推广普通话成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1956年,国务院成立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各地相继制订实施方案。从1956年秋季开始,绝大多数地区小学开始教学注音字母,中小学教师开始使用普通话教学。依托于基层党组织的推动,1958年,推广普通话运动也随之在基层社会开展起来。“请你讲普通话”“统一祖国语言,提高人民文化”等标语口号,墙上、树上带有拼音字母的流动识字牌大量出现。各地将当前的政治、生产内容编成问答题要求用普通话回答,并在生产和日常休息时间,开展了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学习活动。至今,“学好普通话,知音遍华夏”已然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意识。

——摘编自崔明海《1956-1960年推广普通话运动在农村的开展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6-1960年推广普通话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6-1960年推广普通话的运动影响。
9 . 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以武汉的高校为例: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逐渐形成了华中农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前身);1958年,武汉大学机械系分出,参与组建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1954年,武汉大学水利学院分出,成立武汉水利学院。这一系列的调整
A.提高了国民的科技素质B.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C.改变了科技落后的面貌D.借鉴了美国教育模式的优点
10 . 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修改了高等教育制度,人文学科受到了抑制,许多所工科学院创办起来,而综合性大学则被削减。这旨在
A.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B.适应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
C.为工业发展培养技术人才D.推动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2021-11-21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