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部分小说发表情况统计表》。出现以下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杂志或出版社作者和作品名称
1956 年《人民文学》杂志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青人》
1956 年《人民文学》杂志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
1956 年《萌芽》杂志陆文夫《小巷深处》
1957 年中国青年出版社柳溪《爬在旗杆上的人》
1957 年《人民文学》杂志宗璞《红豆》
1957 年《剧本》杂志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
1957 年《新港》杂志刘绍棠《田野落霞》
1959 年《蜜蜂》杂志刘真《英雄的乐章》
A.三大改造取得巨大成果B.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调整
C.先进社会制度全面确立D.首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2 . 如表为1956年至1957年间我国文化领域的一些重要活动。这些活动(     
时间主要活动(成果)
1956年3月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共上演49个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话剧。
1956年8月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演出包括传统、现代、红色、民族等各类音乐作品。
1956年全年国内学术著作出版量激增,多于1950年至1955年6年间的总数。
1957年1月全国60多个专业歌剧团体在北京会演,20多天演出节目360多个。
A.折射新中国经济社会的蓬勃景象B.推动了“双百”方针的提出
C.表明文化领域出现“左”的倾向D.凸显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丰富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耕读,即半耕半读。汉到唐时期,我国山林文化逐步形成与发展,再加上佛道两家的影响,不少士人不同程度地吸取了佛道两家的出世观,这样便把古已有之的“退处则为乡党自好”、“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赋予了一种新的超脱精神,走上了所谓隐逸或隐遁的道路,读书山林渐成风尚。宋代陆九渊在象山精舍率领弟子开山造田,聚粮筑室,相与讲习。还有一些士子把耕读结合作为实现自己改良社会理想的一种途径,如元代郑玉曾写过《耕读堂记》,很有代表性:“夫古之时,一夫受田百亩,无不耕之士,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无不学之……皆尽耕田之力,皆有读书之功,则人情自厚,风俗自淳”。明代教育家吴与弼认为道德修养不勤奋不行,而勤奋的品格,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否则,难以达到先哲的境界。

——摘编自胡青《耕读——中国古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材料二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基本构成。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从1955年开始,各地中小学逐步开设了“手工劳动”“农业常识”“机电常识”等课程,高等学校主要通过专业课程渗透劳动教育。在中小学的语文、数学等课程教学中也要贯彻劳动教育,如语文教师通过课文中劳动人民紧张忙碌乐观的形象教育学生,为学生讲解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等内容,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劳动观。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及各类体力劳动实践,师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还通过组织学生排演“农业互助合作”题材的短剧,编排反映农业劳动过程的舞蹈,唱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歌曲等。使“劳动光荣”触动学生心灵,进一步增强学生建设国家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摘编自李欢《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重视耕读结合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劳动教育的特点。
2023-12-20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1952年,中国政府大规模调整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

材料一 院系调整前后著名理工科教授在高校(以原著名大学为中心)的分布表

大学名称调整前
总人数
调出
人数
留校
人数
调进
人数
调整后
总人数
清华大学655213114
北京大学5241112031
南京大学27189312
浙江大学2624202
协和医学院15213114
交通大学139437
上海医学院103707
北方交通大学54101
私立岭南大学6600取消
金陵大学(私立教会大学)5500取消

——据《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整理

材料二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材料三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影响。
2023-12-19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据下图可知,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     

1953年中国高等学校招考专业分类情况
A.依据现实需求设置专业B.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诉求
C.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D.凸显了教育的社会主义原则
2023-12-1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2023·全国·模拟预测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7年刘少奇视察地方时,发现了一个很普遍的社会问题,即教育只为升学服务,学生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上大学。国家拿不出那么多资金办学,不少家庭也供不起孩子读书。1958年3月,刘少奇受到天津国棉一厂筹办半工半读学校经验的启发,指示天津抓紧建立试点,随后提出:“我们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工厂农村的劳动制度。一种是现在的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和现在工厂里面、机关里面八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这是主要的。此外,是不是还可以采用一种制度,跟这种制度相并行,也成为主要制度之一,就是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工厂劳动制度。”1958年6月21日,刘少奇写信给劳动部部长马文瑞,希望新建工厂要考虑半工半读。由于刘少奇的提倡,党和政府的重视,我国教育战线出现两条腿走路、多种形式办学的局面。

——据曾长秋《论刘少奇关于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少奇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设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少奇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思想的影响。
2023-12-06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信息卷(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传统礼仪制度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礼记》中的很多篇对人们起床以及入睡时间、从早到晚不同阶段所应该从事的劳作类型及承担的职责等进行了明示和阐述。自周代起,学校中的学生到了农忙季节就要离开学校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只有在每年冬天的农闲阶段才是进入学校学习的主要时间段。在我国古代社会,一般家庭都具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提倡重视脑力以及体力劳动,并且通过家训家风的形式将这种优秀传统传承和发扬下去。

——摘编自杨玲《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影响》

材料二   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将“爱劳动”列为国民五项公德之一。……1954年,因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仍普遍存在,部分小学和初中毕业生不愿毕业后成为劳动者,对无法如愿升学产生不满。在此背景下,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提高生产技术水平。……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要克服教育工作中的右倾思想和教条主义,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中共中央首次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我国的教育方针。

——改编自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劳动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动教育的背景和影响。
2023-12-0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二调(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3·全国·模拟预测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百废待举,迫切需要一种共同语言来实现不同地区国民的沟通与交流。语言文字改革工作从而被党和国家提上了重要日程。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第23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决定分批推行方案中的简化字,推广普通话,标志着中国的语言文字政策进入全面推行阶段。1958年1月10日,周恩来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实现了历史上空前的统一,全国人民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目标而奋斗,人们就越来越感觉到使用一种共同语言的迫切需要。因此,在我国努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就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从那时起到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推广普通话工作在全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消除沟通障碍,促进信息交流,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王广《推广普通话是时代使命、国家方略、国民需求》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普通话推广工作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2023-12-0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信息卷(五)历史试题
9 . 新中国成立前,文教、科技和卫生方面的知识分子有200万人左右,到1957年,全国仅教育系统拥有教师的数量就达233.54万人,全国参加业余学校学习的职工共763.2万人,其中扫除文盲78.4万人。这表明新中国(     
A.高度重视增强文化软实力B.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C.注重新政权意识形态教育D.适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2023-11-29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市第一中学、南昌市铁路第一中学、南昌市第十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10 . 湖南省在1958年诞生了(创建)许多高校,如南华大学、吉首大学、湘潭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堪称湖南“高校元年”。据此可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     
A.实现了教育全面均衡发展B.重在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C.适应了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D.旨在提升劳动者技艺水平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