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把加强中高等教育、注重技术型教育作为新中国教育方针。结合苏联经验,1952年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强调培养大量中级技术人才是当务之急。很快大多数高等专科学校被并入本科院校或降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少部分被撤销。到1952年底,全国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已有1701所,在校学生达到635609人。1954年高等教育部发布《中等专业学校章程》,将初级职业学校与技术学校统称为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截至1957年,中专与技工学校的在校生数量已高达80万余人。以中专与技工学校为主体的中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起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对专业技术型人才需求迅速增加。1979年教育部经过调查研究提出了《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经过试点后,该报告国务院于1980年批转。在此指导下,一批中等职业学校纷纷建立,同时,以金陵职业大学为代表的13所首批职业大学也陆续建立。1983年,全国职业大学已达60多所,全国职业学校已有5481所,设置了近400个专业和工种,在校学生达122万人。一个从初级、中级(包括中等专业学校)到高级的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形成,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基本确定。

——摘编自林靖《建党百年来中国职业教育的演进历程、历史经验与实践路向》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职业教育的新变化,并分析其意义。
2024-01-1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康德卷)
2 . 新中国成立前,科、教、文、卫方面的知识分子有200万人左右,到1957年,全国仅教师的数量就达233.54万人,全国参加业余学校学习的职工共763.2万人,其中扫除文盲78.4万人。这表明新中国(     
A.增强了文化科教实力B.构建了人才培养体系
C.注重了意识形态教育D.适应了经济改革需要
3 . 邮票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国家的名片,也是时代的印记和社会的缩影,它见证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变迁,记载了一个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中国邮政2010年发行了《中国芭蕾——红色娘子军》这一邮票。发行该邮票的意图很大可能是(     
A.铭记“文化大革命”时期样板戏对文化的摧残
B.赞扬中国民族舞蹈文化与革命文化的成就
C.纪念西方的芭蕾舞艺术在现代中国的起步
D.肯定中西文化交融与中国革命文化的创新
2024-01-1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四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4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史学出现了最深刻的变化,全国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大力宣传唯物史观,并且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大量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著作以指导史学研究。这一变化(     
A.为中国史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B.确立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
C.增强了世界对中国历史的认可度D.仍无法解决中国史学的研究难题
2024-01-11更新 | 53次组卷 | 4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面对苏共二十大暴露出的苏联模式的弊端,1956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深刻论述了要正确处理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6年召开了中共八大,重新分析了当时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在多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与尝试。在经济发展方面,确立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政策方针;在文化建设上,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作为文化繁荣发展的指南;此外,还对国内的社会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1957年春,毛泽东还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这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摘编自郭英菡《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的成就与失误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成就。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时我国所做探索的意义。
2024-01-10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江苏省扬州市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6 . 1953年,毛泽东就历史研究问题提出要“百家争鸣”,次年《历史研究》杂志成立,并以此为办刊方针;随着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百家争鸣”逐渐成为整个科学文化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由此可知,“百家争鸣”的提出(     
A.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B.折射出国家对文化创作干预过多
C.推动了新中国文艺事业不断发展D.表明中国文教事业取得重大胜利
2024-01-10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如图为宣传画《赤脚医生颂》(1972年)这幅画作(     
A.具备了史料与艺术的双重价值B.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审美情趣
C.展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D.宣扬了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2024-01-03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七调月考历史试题
2024·四川成都·一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不受中国政府管控的西方教会学校已遍布全国,学生被强制要求学神学、做礼拜,禁读进步书刊。1917年,蔡元培发表文章,强调教育应“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引发极大反响。1924年起,广东大量教会学校的学生开始通过罢课、离校等方式进行反抗,坚决反抗列强的文化控制,并自发建立“回收教育权运动委员会”,主张外国人在华所办学校必须经中国政府注册核准。19261927年初,湖南、湖北多地举行了“反文化侵略”“反基督教”群众性大会,运动很快风靡全国。

——据黄启兵《中国近代教育主权问题的流变》等

材料二   19511月,教育部要求各地深入开展反帝教育,同时允许不反动的传教士留在中国,并协同各地拟定全面接收外国学校的方案。到1951年底,全国所有教会大学都已由政府接办,其中大部分改为公立,部分改为政府补助、人民办理的私立学校,其行政、财政及财产所有权均由国人掌握。对于外侨子女学校,适当增添了中文、史地和政治常识等课程。之后,“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逐步成为国家明确规定的方针。

——据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等

材料三   加入WTO后,我国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维护教育主权作出明确要求,还陆续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政策法规文件。面对多元的文化安全的微妙形势,党和政府立是国家发展战略,主动革新教育理念与合作方式,寻求教育领域的多边合作。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话语的中国特色日益鲜明,教育实践的中国经验日益成熟。

——据祁占勇、杜越、陈鹏《百年来国家教育安全的发展演变与基本特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收回教育主权运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20世纪二十年代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维护教育主权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中国维护教育主权和安全应坚持的原则。
2023-12-28更新 | 158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中超过4亿是文盲,文盲率高达80%以上。为解决这一问题,全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新中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反革命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随着三大改造的深入、社会发展对人民的文化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5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扫除文盲的决定》。1958年春,《人民日报》先后发表社论《掀起规模壮阔的扫盲大跃进》,一夜之间,扫盲“卫星”竞相升空。对于这一时期扫盲运动中出现的浮夸现象,毛泽东作出过批评:“扫盲说什么半年、一年扫光,我就不太相信,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扫除了就不错。”1964年,我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育率,已经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1亿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

——摘编自刘立德等著《新中国扫盲教育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扫盲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开展扫盲教育的历史意义。
2023-12-26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3+3+3”2024届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一)历史试题
10 . 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正式成立,包括物理学数学化学部、技术科学部等四个学部。各学部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国际科学发展趋势,制定《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并相继组建了一系列高新技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学部的组建(       
A.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B.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
C.推进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需求
2023-12-22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