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1 . 公元1000年前后的世界与中国

材料一:公元1000年的欧洲布满了一个个由公爵、伯爵、男爵或主教统治的小公国,这些公爵、伯爵和男爵都曾向国王宣誓效忠,国王赐给他们“封地”来换取他们的效忠和一定数额的税金。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方式落后。因此,这些国王或皇帝的代表享有很大的自主权。这一时期,森林、荒野纷纷变成农田。人口也逐渐多了起来,他们离开村庄,涌入城市。这些人渐渐成为手工艺人。为了有更多的东西可以交换,他们的产量越来越大,这就带动了交通与贸易的繁荣发展,促进了资金的流动。欧洲北部形成了以波罗的海和北海为中心的广阔商贸区。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商人们在海岸边建起了小贸易站,或者在港口定居下来,形成了一个个街区。

材料二:公元1000年,比起世界上其他民族,中国人的对外贸易联系更为广泛。他们跨越半个地球,向中东、非洲、印度和东南亚的客户出口高端陶瓷和其他制成品,而这些国家的供应商也会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商品。中国人没有经历全球化的准备阶段,他们本就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阐释公元1000年前后欧洲与中国各自的时代特征。
2023-05-27更新 | 149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启蒙思想

材料: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最伟大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唯物主义成为启蒙思想的精髓,在启蒙思想家中,自然神论者占多数,其中包括伏尔泰、孟德斯越、卢梭在内。他们既要坚决摒弃体现封建神权的传统上帝,又未能摆脱宗教神学的旧观念,他们设计出来的上帝是关心人类“共同利益”的,能够体现卢梭所强调的人的“公共意志”,而且是自然规律的化身。材料二以狄德罗、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他们在哲学上继承和改造了十七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唯理论,彻底抛弃了宗教的外衣,推进了伏尔泰、孟德斯鸠的思想,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锋。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最伟大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启蒙思想的影响结合中外历史史实对“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2023-05-27更新 | 16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基督教诞生后的1500年里,其教义长期把劳动和财富看成是一个消极的因素。宗教改革后,人们普遍认为,上帝拣选某人得救的迹象可能就包括一个人在世俗职业上的成就一上帝的护理使其成为可能。于是,勤奋工作和物质成就会受到赞许。中世纪的隐修生活被弃绝,取而代之的是在世俗世界符合上帝旨意的奋斗。这说明(     
①西方新教伦理出现了对财富态度的转变
②人的价值立场和取向影响人的行为
③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人们态度的转变深受自由主义的影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23-05-27更新 | 265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内边防务”“外边防务”是研究古代中国边疆问题时使用的概念。明朝中期以前,中国的边疆政策以“内边防务”为主,而到明清时期则是以“外边防务”为主。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②中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③中华民族以融合成密不可分的整体④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2023-05-27更新 | 602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 . 有学者说,直到清朝,蒙古、西藏、回部各藩部才真正实现了“内化”或“中国化”。这种说法是从华夏王朝的角度考虑的,以华夏为“内”和“中国”。如果从文明融合的角度来说,清朝实现了草的世界与禾的世界“全国一盘棋”,第一次对草原实现了中央政权的直接管理。清朝时期能够实现草与禾“全国一盘棋”的条件有(     
①农耕经济向边疆地区发展       ②在中央和地方设机构对边疆地区直接管辖
③平定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④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 . 曹魏时期“八议”正式入律(“八议”是指:“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北魏律》与《陈律》中“官当”入律。(“官当”是指封建社会允许官吏以官职折抵徒刑的一种特权制度。)与此同时,“重罪十条”罪名的确立(“重罪十条”经过《开皇律》的改造,形成了“十恶”制度,为后世封建各朝代所沿用)。中国古代法律的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     
A.进一步强化“以法为教”“以吏为师”B.法律儒学化的特点
C.中华体系的完备D.教化百姓的乡约与法律合流
7 . 北魏孝文帝曾下诏“……民有病者,所在官司遣医就家诊视,所需药物任医量给之”;宣武帝时,又命太医署“于闲敝处别立一馆,使京畿内外疾病之徒,成令民住,严敕医署,分师疗治,考其能否而行赏罚”。由此可知北魏(     
①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医疗救助体系   ②政府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
③医疗管理已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④出现国家建设的医疗机构,缓和了社会矛盾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023-04-14更新 | 212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53年上半年,我国部分地区小麦遭受冻灾,粮食供应紧张;但国家为了鼓励农民种植棉花、麻类等工业所需的原料作物,又相对地减少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简称“统购统销”。“统购统销”政策出台的背景是(     
①“一五”计划开展,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③粮食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④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23-03-25更新 | 302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栉风沐雨,波澜壮阔。在《新中国外交70年:回顾与思考》一文中,将新中国70年的外交分为七个阶段。如下表。反映新中国的外交(        
时间外交理念与实践变迁
1949—1958 年一边倒
1959—1968 年反帝必反修(修正主义)
1969—1978 年反对苏联社会帝国主义
1979—1988 年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1989—1998 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1999—2008 年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2009—2019 年积极进取,互联互通
①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的外交理念逐渐变化②受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影响,不断调整外交政策
③始终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目标服务④始终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外交活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明中后期,广东“开糖房者多以致富”,农民纷纷改田种甘蔗。在番禺、东莞、增城、阳春等地,“蔗田几与禾田等矣”。与此同时,福建南部的农民也因稻田利薄,而改种甘蔗、龙眼、荔枝等。以上现象的出现(     
①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                 ②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③手工业发展推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④外来作物的引进促进了广东福建农业发展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