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湘鄂赣地区在民国时期是较为富庶之地,矿业、纸业是平江的主要工业,浏阳出产鞭炮、夏布等大宗商品,工商业较为发达。国民政府的围剿和掠夺,破坏了生产,激化了社会矛盾;而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开辟给受压迫阶级带来了新的希望。从1929年冬至1931年秋,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先后设立省县区各级苏区红色银行,发行了几种版别的银币和五十多种苏区纸币。苏维埃政府发布《平江县苏维埃政府为创办工农银行颁发的布告》和《敬告群众书》,向群众广泛宣传并进行政治动员。革命根据地的金融改革为巩固苏维埃政权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摘编自《红色金融史:湘鄂赣革命根据地金融机构》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将各解放区的地方银行整合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行。在建立中国人民银行体系的同时,人民政府还建立了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业合作银行等国有专业银行。人民政府还接管了国民党政府官僚资本保险机构,成立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新中国成立后,私营银钱业倒闭成风,人民政府推动其走向联营、合营,向公私合营转变。在农村,中国人民银行确定了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的工作方针。首先建立信用互助小组,再由互助小组逐步发展到信用社。到1956年,一乡设立一个信用社,实现了农村信用合作化。

——摘编自赵学军《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变迁与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开展金融改革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初期金融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作用。
2024-05-07更新 | 14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6年,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先后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为单一民族,使我国历史上长期受歧视、受压迫,不被承认或不敢承认自己的广大少数民族明确了族属,受到了国家法律的保护。而少数民族社会改革政策的贯彻执行,尤其是民主改革政策的贯彻执行,彻底废除了民族地区的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为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开辟了道路。同时,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贯彻执行,使少数民族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为了满足少数民族干部的需求,国家还贯彻执行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政策,同时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提升了少数民族的整体素质。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予以尊重,在语言文字上根据“自愿自择”和有利于本民族发展繁荣的原则,有效地化解了民族问题中这些因素的敏感性,促进了民族团结。

——摘编自罗树杰、徐杰舜:《世纪之交中国民族政策的思考》

材料二由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与汉族发达地区之间的绝对差距在急剧扩大并将持续扩大,加上少数民族政策给予少数民族的优惠保护使得汉族同胞显失公平,双方对少数民族政策的认同感都在弱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各少数民族同样能顺应历史的潮流,享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物质和精神利益,促进本民族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国际上中心模式论和单边主义倾向的影响。但是,无论它们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其根本目的都是要推销其自我文化发展模式,消解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虽然民族多样性的现状有长期存在的趋势,但是,随着民族之间的交往不断频繁紧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似之处越来越多。

——摘编自徐静《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政策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民族政策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下少数民族政策面临的挑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到1793年第一次反法联盟兴起这段时间没有立即对法国大革命采取干预措施。这是因为法国大革命仍处于内部斗争阶段,并且当时的英国在外交上受到了诸多牵制,所以当时的英国采取了中立的政策。1791年瓦伦事件爆发后,法国大革命逐渐走上激进道路,进而走上了对外宣战、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制的道路。在1792年9月对外战争取得胜利之后,法国革命军由被迫防卫走向了主动地对外进攻。此时的法国革命在政治上威胁了英国的安全与稳定,并对英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思想上也带有意识形态输出的色彩。更重要的是,革命的法国体现出的扩张性危及了英国在海外殖民地和欧洲大陆的经济和领土利益,尤其是法军占领的国家给英国的经济带来了重大威胁。

——摘编自郝勇勇《论法国大革命前后英国的对法政策》

材料二   1789—1794年发生的法国大革命作为一场人民群众向封建制度发起挑战的革命性运动,其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堪称典范。从源头上看,法国大革命是启蒙运动的结果,这场运动中对传统君主制的抗争,逐渐发展起具有法国特色的民族主义理论。资产阶级带着反封建、推翻国王统治的使命,领导着革命,激发了法国上下各阶层的热情,越来越多的法国群众开始投身于这场伟大的运动。启蒙思想变成了法国革命的精神思想。法国群众都情绪高涨,为自己是法国人感到自豪,这种自豪的爱国情感使他们建立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实现了民族的统一与团结。旧王朝也随之终结,所有人都是自由与平等的,所有人都属于公民,所有人都有政治参与的权利。

——摘编自徐烨《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大革命时期英国对法政策的转变,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023-06-0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主张"克己复礼",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是孔子追求的道德理想,以"仁"为核心,构成一整套伦理。孔子的"仁"所包容的善德,注重道德修养,规范行为实践,具有道德实践的价值。孔子还认为,中庸是最高尚的品德修养和方法原则,要求人们的言行"允执其中"。孟子等儒家后继者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推动了中国哲学的人文走向,形成了道德型哲学。

——摘编自雷红霞《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苏格拉底教人们照顾自己的心灵,"认识你自己",通过心灵去倾听神之声,去按照善的目的行事。他认为"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智慧知识就是美德,"美德即知识"。他引导人们认识灵魂中固有的善德。苏格拉底的"善"所包容的美德,以知识为基础,注重对真知的追求,具有理论认识的价值。柏拉图以其理念论发展了苏格拉底的哲学,促成西方哲学的理性倾向,形成了知识型哲学,体现着科学主义精神。

——摘编自肖雪《试论"轴心时代"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哲学思想之比较》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道德哲学的内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特点,并简析苏格拉底哲学思想形成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初年(1723年),清廷为对滇东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对原来土官治理区域加以区别,为开矿政策的推行扫清障碍就是这一系列治理措施的目的之一,很快矿业得到快速发展、清代云南矿业走向了繁荣期,云南成为全国最主要的铜产区。为了把滇铜运往京城、乾隆时期、云南总督张允随还主持开发了金沙江,以便从水路运铜。清代在边疆地区还设置了铺递路线,仅云南就设置铺递路线460余处,形成了一个联通全省的交通网络。清代统治者继承了元明重视教育的传统,在西南地区积极兴办学校,如云南省府州县的学宫,在前代60余所的基础上发展到100余所。清廷还通过巡阅的方式来加强西南边防、戍守边陲、以期达到保疆固困之目的。

——摘编自吴喜、杨永福《论清代前期对西南边疆的治理思想及治策》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于清王朝的统治者来说,列强不过是想要获取利益的“外夷”而已,只要满足其利益便可与之“结与国之欢心”。但国内的武装起义却是威胁清王朝统治的心腹大患。因此,只要能够维护其统治的利益,那么边疆亦可弃。直到大片国土的沦丧已经逐渐威胁到清朝统治的核心利益之后,清政府才开始转变传统的治边政策,即推行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清王朝也逐渐由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变。但是清王朝依旧没能摆脱落后封建制度的桎梏,没能有效地整合国家,也没能实现向民族国家的转变。而清政府治边政策或者说治边战略上的失误正是这其中重要的原因。

——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代前期治理西南边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调整边疆治理政策的原因,并谈谈其对现代边疆治理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早期基督教兴起与传播的过程中,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既没有一贯强烈地反对基督教,也没有明确地对基督教表示首肯,从将其默认为犹太教的一个小教派,到将其视为一种非法的宗教而对相关人员加以迫害,再到承认其合法性,最终将其确认为国家宗教,使之完全取代原来的多神教信仰,这些都是统治者基于自身利益和政治的现实需要而调整的政策。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以一种政治的标准和实用的态度来裁决基督教,因此,最高统治者的意见对基督教的命运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基督教本身的力量以及基督徒对社会的态度也是统治者们作出决策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原始基督教深入罗马帝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基督教在渗入罗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调和的文化和一个发展的基督教。

——摘编自袁波《基督教的传播与罗马帝国统治者的因应对策》

材料二   虽然《米兰敕令》使基督教合法化,但君士坦丁大帝对基督教还是采取支持与控制相结合的政策,以使其成为协调政治的一股社会力量。一方面,君士坦丁大帝允许教会占有财产,教会可以在君士坦丁堡等大城市建立富丽堂皇的教堂,同时教会人员可以免纳市政税,教士也享有免兵役、免赋税、免公务的特权,在司法上,教会享有“治外法权”;另一方面,他也像以往皇帝对待国教那样,一再干涉教会内部组织与神学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君士坦丁大帝在宣布基督教为合法宗教时,并未放弃对罗马国教的支持,而且民间反基督教的情绪还很深。因此君士坦丁大帝为了保住其皇帝的宝座,只得游刃于各宗教之间,既优待基督教,又扶持罗马传统宗教。

——摘编自刘爱兰《基督教与西罗马帝国衰亡辨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基督教成为罗马官方宗教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的发展状况。据此谈谈你对人类社会宗教发展的认识。
2023-06-06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造船业繁荣有以下主要原因:在与日韩造船竞争力的综合对比中,目前中国的人工成本只有日本的1/7、韩国的1/8,中国目前的人力成本占船舶成本的比例不到10%,而韩日均已达到30%;改革开放一开始中国船舶工业就采取了瞄准国际市场的开放发展战略,采用国际标准、规范和质量要求来建造船舶,参与国际竞争,很快形成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和实力,中国的国际竞争能力进一步提升;随着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我国在世界海运贸易市场的份额已接近10%,并且继续稳步增长。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中国大型货物的海上运输却很大一部分是依靠国外船队。提高“国货国运”的比例,已成为推进国家安全战略的一种共识。长期来看,这种市场需求的旺盛以及国家的支持将为我国的船舶工业带来持续增长的推动力。

——摘编自吴家鸣《我国造船业的变迁与现状》

材料二 日本船厂近些年把大量资金投入研发项目,企业此项开支逐年增加。目前,日本大中型造船企业采取精度管理,保证产品质量、性能、生产进度,大量现代化设备越来越多地被引入生产领域。因此,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生产成本逐步下降,这使得其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日本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有效地对造船工业给予指导。日本国内非常重视船舶技术和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日本的国家级船舶技术研究所和民间造船公司所属的研究部门也是舰船科研不可忽视的力量。为了有效地进行研究开发,由国家制定综合性重要研究开发计划,将各方面科研力量集中起来,并以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研究力量为核心,各相关方共同开发。

——摘编自王洪增、高金田《日韩造船业的成功经验对中国造船业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当前中国造船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造船业的经验。
2023-04-18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垣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梁启超等社会精英游历欧洲,却到处看到和听到西方文化人士失望于自身文明,“想输入些东方文明,令他们得些调剂”的言论使他们倏然觉悟,转向国人提倡东方文化,因此引发了国内流行一时的东方文化思想。《欧洲心影录》中梁启超甚至这样感慨,我们的国家有个绝大责任横在前途,“什么责任呢?是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

20年代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这种多少有些不太正常的过分热情逐渐消退,但各种专业译介和研究却继续得到发展。……对于近代以来屡遭西方劫难,严重缺乏文化自信的国人来说,这无疑起到一定的鼓励效果,部分扫除了由来已久的文化悲观情绪。

总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这场中国文化西播热潮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虽然西方世界的文化歧视态度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优势,开启了自身的近代复兴,步入又一个全新历史阶段。

——摘编自夏舒洋《一战后的中国文化西播热潮述评》

材料二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认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影响。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经济增长。

——摘自《历史选择性必修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结束至二战期间,西方人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加坡与西方对中国文化态度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面对当今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历史是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中心环节。所谓工业化历史实质上是生产力变革和革命的历史。生产力的革命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量变和部分质变,进而影响阶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历史分为五个时期:资本主义家庭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时期、资本主义工业电气化时期、资本主义工业自动化时期。这五个时期大体上和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时期、资产阶级巩固政权时期、资本主义私人垄断时期和资本主义国家垄断时期相适应。这种分期法可以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力变化的全部历史,也可以反映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状况的变化。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时,采用的就是这种分期法。只不过它没有包括后两个时期,列宁研究俄国资本主义的历史时,也是以资本主义家庭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和大机器工业的历史为基础进行具体分析的。资本主义进入电气化时期,列宁又详细地论述了电气化与垄断资本主义的关系,以及电气化与建设共产主义的关系。

——摘编自文暖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历史分期问题刍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动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马克思、列宁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历史分期问题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开始,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缺乏的资源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大黄山煤矿是国家“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之一,1958年自主建成投产。同时,汾西矿务局对南关煤矿紫金沟煤矿中央井进行了技术改造,完成了两渡煤矿张家峪斜井、河溪沟竖井和崔家沟井的建设任务,为战略西进构建了稳固的大后方,也服务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摘编自《新中国重要文献》

材料二   19637月,苏联与蒙古签订针对中国的关于加强蒙古南部边界防务的协定,并向中蒙边境派驻重兵。次年,美国驱逐舰在北部湾与越南海军发生激战。当时,我国14个大城市集中了约60%的主要民用机械工业和52%的国防工业,1965年中央开始着手实施三线建设。对一、二线经济建设采取“停”、“缩”、“搬”、“分”、“帮”等项措施。搬迁至三线地区的项目实行大分散、小集中原则,国防尖端项目的建设实行“山、散、洞”原则,以此开展三线建设。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

材料三   1983年贾增文儿子结婚时已经改革开放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打破了“大锅饭”时期的慵懒散,分田到户的政策激发了农民生产致富的热情。在城市,“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市浦东新区不断发展创新。

——摘编自《改革开放之新天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煤矿业政策的新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工厂迁徙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党和政府为了让人民过上小康生活所采取的措施。指出中国在经济领域进一步开放的标志。
2024-04-1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A)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