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9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曾著有《风俗论》赞誉中国“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法国重农学派魁奈更认为“中国的专制君主不持偏见……一切官职均经科举获得,只把哲学作为宗派,把文人奉为贵族”。一直到 1855年,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仍认为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包括罗马帝国)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中国有更多社会群体享有“竞争(文官)的自由”,且“没有操纵的提名,也没有可耻的党争”,有的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

——摘编自[英]汤因比等《展望二十一世纪西方文官制度》

材料二   李鸿章在1864年就批评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建议“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需专设一科取士”,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要求“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济六科,以育人才而御外侮”。……光绪二十四年诏令“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1905年清政府再有诏书“饬令各督抚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据[日]宫崎市定《科举史》、[美]艾尔曼《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改编

材料三

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 门,但分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颁布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戌学制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根据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编辑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相关西方人士推崇科举制度的原因,论证科举制所具有的“(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在选拔和培养人才方面的新举措。结合所学,基于政治、文化角度,归纳影响近代科举制命运的外部因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民国时期课程设置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种变化在思想层面的时代意义。
2024-03-09更新 | 122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907年德国建立第一个旨在主张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设计组织——德意志制造联盟起,截至目前德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了涵盖主要行业与产业的标准起草组织。一战后,德国相继出台了《反对限制竞争法》《企业基本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用以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和能力,并适时进行修订。德国著名的伍尔特集团,自1945年成立以来,始终如一地生产“螺丝”这一单一产品,其产品在很多领域是不可替代的。德国鼓励技术工人移民,在德国工作的技术“工匠”,享受永久居留权。德国“工匠”培育的最主要渠道是职业教育,有近80%的年轻人接受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而且职业教育几乎覆盖所有职业。德国工匠勤奋、严谨、有序、热情的工作态度无不体现着宗教追求,充满着理性精神的德国哲学,渗透着德意志民族内向、深沉和善于思辨的民族品格。在工匠精神的影响下,德国在机械、钢铁、电气、化工等领域打下深厚根基,“德国制造”声名显赫。

——摘编自徐春辉《德国“工匠精神”的发展进程、基本特征与原因追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德国工匠精神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3 .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天子躬行勤政,可使“四夷”归服,而周边部族及诸国遣使朝贡,可体现王朝强盛的气象。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推行“怀柔远人”政策,周边诸国“思汉威德,咸乐内属”。唐代,大食、日本等向唐朝多次派遣使节,学习唐朝的制度与文化;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经,传播佛教文化,堪称中外和平文化交流的典范。明初,中央政府列出了周边十五国为不征之国。明成祖时,郑和下西洋更是宣示和平的远洋航行,郑和被奉为和平使者。中央王朝将“厚往薄来”理念推广至与周边部族、诸国的交往中,并长期作为维持朝贡体系的基础。在朝贡体系下,中央王朝与朝贡国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各朝贡国自由决定是否与中国往来。

——摘编自刘祥学《远迩相安共享太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宗旨》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许多保守的封建士大夫囿于“夷夏之大防”的传统观念,将西方列强以“夷狄”视之。郭嵩焘认为中国不仅在船炮机械等器物层面上落后于西方,而且在制度层面上也比西方落后,要与西方国家进行平等的交往。面对“眈眈环视之洋人”,他反对“不问国势之强弱,不察事理之是非,惟瞋目疾呼,责武士之一战,以图快愚人之心”;而要通过商战、和平谈判、外交斡旋等方式, “以条约为凭”、“谨守和约”,与西方列强据理力争。1876年,郭嵩焘成为近代中国的首任驻外使节。

——摘编自易永卿《论郭嵩焘的和平外交思想》

材料三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战略和政策,有着怎样的外交行为模式,关键看该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理念。纵观当代中国外交史, “和平”是中国外交的核心理念,它既源自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基因,也扎根于新中国近七十年的伟大外交实践。当代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也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指导着中国坚定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摘编自卢静《中国和平外交的风格与气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郭嵩焘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其外交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新中国的外交实践说明“和平是当代中国外交的核心理念”。
2024-01-17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廉政建设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御史台成为唐代中央最高监察机构,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其长官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共同承担具体的监察职责,又各有分工。在尚书省设立了都省机构,《唐六典》云:“都省掌举诸司之纲纪,与其百僚之程式,以正邦理,以宣邦教”。言谏官是设在中书、门下两省向天子进谏得失的官员。唐朝在科举制度中有锁闭考官、搜索夹带、糊名暗考、审查复试、对照笔迹、回避之制。唐代规定“每个官员任职连续在二百日以上者方可参加考课”。诸司和各地将考簿送达尚书省后,由吏部考功司进行复审,其中“(考功)郎中判京官考,员外郎判外官考”,如发现不符,有权纠正。在以道德教化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唐代形成了“宽仁慎刑”的治国方针。

——摘编自叶玲《浅析唐代廉政制度建设》

材料二   在西方,各国都制定了文官必须共同遵守的总法规即文官法、公务员法,以及一系列分类、单项法规,如西方国家对利用职权索贿、受贿的惩处较重,一般视情节轻重判刑6个月至5年,视行贿与受贿同罪判罚,授予肃贪机构以特殊权力。西方各国的换届选举及高级官员具有高度流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官员贪污腐败的可能性;文官回避制度又使政府官员难以结成营私舞弊的关系网。在文官的选拔任用上,各国普遍实行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制度,确保“入门”时文官队伍的高素质。政府既有年中、年末的正式考核,也有平时上司的随时督察,行政活动必须公开、透明。与此同时,西方从法律、制度上赋予社会公众、利益集团、新闻媒体严格监督政府的权力,特别是新闻舆论,在西方素有“第四部门”之称。在职业保障方面,实行无过失常任制;公务员有权申诉或要求救济;坚持定期提薪、同工同酬等原则;任何部门不准随意扣减、拖欠公务员工资。

——摘编自时聪《西方文官制度中的廉政机制及其借鉴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廉政机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文官廉政机制的主要内容。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西廉政机制建设的历史启示。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适应在华贸易发展的需要,1864年,英商投资创立汇丰银行。1868年,该行已被公认为“在中国最为重要的公司”。19世纪七八年代以后,汇丰银行一家买卖的外汇数额,经常占上海外汇市场成交总额的60%-70%,其外汇买卖牌价成为中国外汇市场行情的准绳。从1874年到1890年,清政府共借外债26笔,汇丰银行一家贷了17笔,占70.04%,成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急先锋。1894年后,汇丰银行在承贷的外国银行中独占鳌头,并在每一笔对华贷款中,附加苛刻的条件,借此控制中国的税收存管等命脉。此外,汇丰银行营业即对外发行小额钞票,到1890年末,已达618万元,“与营业于东方各国之银行相比,则汇丰银行之兑换券流通数为最多”。

——摘编自姜建清、蒋立场《中国近代银行史》

材料二   1912年经孙中山先生批准,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成立伊始,即大力支持南京临时政府,经募公债、代收税款、稳定货币发行。1915年中国银行试办外汇业务,后又增加外币贷款、经理政府外债等业务,与外国银行相抗衡。1928年后,中国银行通过贷款支持,帮助经营困难的张裕酿酒公司、无锡荣氏申新纱厂渡过难关。20世纪30年代,中国银行斥巨资扶助铁道、公路、煤矿和水利建设,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支持内地经济振兴,率先发展农业贷款。抗战爆发后,恐慌蔓延,引发提存和抢购外汇风潮,中国银行为平衡汇市共投入英镑797万磅、美元1442万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银行积极为国纾难,每年经收侨汇占全国侨汇总数的50%以上,有力支援了前线。

——摘编自宗良、孙雨心《百年中行金融报国的历程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汇丰银行在中国迅速扩张的表现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银行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的一部分会移居海外。“闵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因此凭借着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特别是闽广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有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人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此时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出现了马来西亚联邦给予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等优惠措施以吸引华工的现象。“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

——摘编自高荣伟《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材料二   19世纪,欧洲农业在机械化的普及下,农业人口迅速减少,资本主义农场的发展又使得越来越多的雇工丧失生计;工业领域中,伴随着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英国宪章运动的接续发生,许多工人逐渐感到失望与厌倦。为了缓和人口激增等矛盾,诸国政府也纷纷废除了限制移民的规章,因此人口外流趋势加强。而同时期的美国,农业上大量国土有待开发,加之工业革命席卷各个产业,大型工厂纷纷建立,使得美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1863年,国会通过了《鼓励移民法》,林肯总统和国务卿等也发声呼吁美国驻欧洲官员宣传美国的高工资,以此吸引欧洲的科研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士。

——摘编自王喆《19世纪西欧人口赴美移民的历史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下南洋”现象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欧赴美移民的原因,并综合以上材料指出19世纪西欧赴美移民与鸦片战争后华人“下南洋”的不同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为了巩固政权的基础,发展农业经济,尤其重视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建设。夏商时期,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统县的“郡县制”在各国的推行,乡里行政组织渐成雏形,成为基层组织。汉承秦制,县以下基层组织为乡、里,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还于每十里处设亭,是专门从事“求捕盗贼”的警察性组织,另设游徼,掌捕盗贼。唐朝,基层组织已有城乡之分,农村以村为单位,城邑以坊为单位,乡有乡长,里有里正,村有村正,官方控制与统治不断增强,乡和里的功能逐步弱化。从王安石变法开始,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明代城中称坊,近城称厢,乡村称里。凡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里长,里下为甲,设甲首一人。清代基层组织在明里甲的基础上,创设了保甲。地方基层组织以十户为牌,设牌头;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乡村基层治理经验》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使传统的社会救济出现变化,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摘编自人教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与近代西方基层治理的不同,并说明近代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发展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朱元璋正式建立明朝后,置御史台,于洪武十五年更置都察院,并初设监察御史,分为十二道,后又几经调整,洪武十七年,更定都察院官制,设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金都御史,下辖有直属机构和内外监察御史。与此同时,洪武二十年,正式定分设于六部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在朱元璋的主持下,先后制定了《出巡相见仪礼》《奏请点差》和《巡历事例》。明初规定“凡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须从卑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为常例”。《明大诰》有载:“若民从朕命,着实为之,不一年之间,贪官污吏尽化为贤矣。为何?以其良民自辨是非,奸邪难以横作,由是逼成有司以为美官。其正官、首领官及一切人等,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

——摘编自曾丽玮《明代监察制度的特色及其现代启示》

材料二1978年经美国国会批准、由卡特总统签署的《监察长法》明文规定,监察长及其办公室是负责审计和刑事调查的独立部门。法律规定各部委的监察长都由总统直接任命,并须经 参议院同意,只有总统有权撤换监察长。《政府道德法》对财产申报的种类、人员、内容、审查以及利益冲突的解决等作了详细的规定,还要求设立联邦政府道德署,政府各部门也要设立道德官员办公室,并对这些专门机构的职能、权限和运作程序作出规定,从而使执法主体、执法内容和监督对象在同一部法律之中予以明确。美国《道德改革法》规定: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在任职前报告并公开自 己以及配偶的财务情况,包括收入、个人财产等,以后还须按月申报。美国《联邦刑法典》规 定,任何政府官员如果收受的财物价值超过7000美元,就要处以相当于其收受财物价值3 倍的罚金,或者判15年以下的监禁,或者取消其政府官员的资格。

——摘编自樊曼莉《西方国家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朱元璋为加强监察制度建设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国家行政监察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明初中国和现代美国行政监督对我国的启示。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民族在长期的碰撞与交融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观念。《史记》运用先秦以来的典籍资料,广泛搜集各地传说,梳理、创建了一个支系庞大而主线清晰的族谱体系。在该体系中,传说中的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

至明代,云南哈尼族传说认为先祖躲入葫芦中逃脱大洪水后生下五子,分别成为哈尼、彝、汉、傣和瑶族的祖先。南甸土司自其十六世祖开始有“呈祥”“守忠”“定国”等汉化名字出现。云南乡式名额也由洪熙元年(1425)的10名,增至万历末期的47名。沐英镇滇十年,“练兵劝农,兴学化俗”“民知草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矣”。

——《明代云南地区的民族融合》

材料二   193810月,东南亚48埠华侨齐聚新加坡,宣告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成立。陈嘉庚作为主席发表演讲:“吾侨均为炎黄子孙,素有‘革命之母’之名誉、爱国精神见重寰宇;七七以来,与我四万万同胞敌忾同仇,输财纾难,统计不下一万万元……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愿我八百万侨胞……作我政府后盾,踊跃慷慨,加紧出钱出力……使我物力愈充,使我战力愈强,使国家得籍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使民族得精吾人力物力一报九世之仇,抗战胜利必属我国。”

——《赤子丰碑》

材料三   194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渠道动员海外人士回国参加建设。青年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他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动员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他说:“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回到祖国去,成为当时广大留美中国学生的追求和选择!19504月,朱光亚历尽艰辛回到祖国怀抱。他把毕生所学献给了祖国,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光亚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名列“感动中国”2011年度获奖者榜首。

——《朱光亚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史记》中民族观念的核心内涵,并归纳明代云南少数民族认同汉文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嘉庚演讲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朱光亚为代表的海外赤子毅然回国参加建设的缘由。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2023-04-07更新 | 1822次组卷 | 13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黄骅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拜占庭文明是亚欧中世纪文明中一枝独具特色的奇葩。首先,它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从其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其次,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最后,拜占庭文明还具有明显的罗马因素。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政治法律体系及官僚统治体系方面,拜占庭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使之成为中世纪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

——摘编自徐家玲《走进拜占庭文明》

材料二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拜占庭文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对欧洲社会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大帝国的共同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