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国际竞争的背景下,动用专权以强化国家力量、维护秩序稳定,是英国都铎王朝晚期以来的传统做法。因此,“光荣革命”不仅仅是对国王专断的反抗,在新的历史情境下,议会与国王无可厚非的诉求之间爆发了冲突。对这一观点解读最合理的是,“光荣革命”(     
A.是对历史传统的割裂B.是世界霸主地位确立的产物
C.是对专制王权的挑战D.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瓜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为挽救民族危亡,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掀起了维新运动,并主导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革新运动。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举起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大旗,开展了以暴力方式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发动了辛亥革命。

—摘编自刘奎杰、王公伟《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历史回顾与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维新运动相比,辛亥革命的不同(指出一点即可),并对此进行说明。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的成功,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而且孙中山和中国革命党人还积极支持和援助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韩国独立运动领袖中圭植在听到中国武昌起义的消息后,就从韩国来到中国。1912年4月,他还受到孙中山接见,并得到上海都督陈其美的援助,在上海组织了爱国救亡团体同济社,开展抗日独立运动。辛亥革命还鼓舞和推动了印尼、缅甸、印度、菲律宾等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列宁曾高度评价以辛亥革命为主要标志的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王晓秋《辛亥革命的世界意义》

材料二   1905年,越南华侨在西贡堤岸建立了同盟会组织,该组织除了援助广东、广西和云南的革命活动外,还在越南南部宣传革命和三民主义思想。孙中山“联合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的思想,为越南革命者普遍接受并在越南全境迅速传播。1907年3月,孙中山公开在河内成立河内海防中国同盟会,并以越南为根据地在中越边境策划和领导了防城、镇南关等4次起义。1927年,信仰三民主义的越南革命者在河内成立了“越南国民党”,并以三民主义为指导,主张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法国殖民统治。辛亥革命不仅是中国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大大促进了亚洲民族的觉醒和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是一场推动中国走向世界的革命运动和革命思潮。辛亥革命的世界意义表明,国家的现代化不仅受发达国家的影响,而且受落后国家尤其是周边传统大国的影响,而后者往往被忽视。

——摘编自王武《越南视角:辛亥革命世界意义新认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世界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近代以来,西方一些政客认为,欧洲人出现在非洲是对“幼稚”“尚未成熟”的非洲人担负“责任”,进行“托管”,利用“土著人当局”对非洲实行间接管理,使非洲劣等种族“文明化”。这种认识意在(     
A.解释非洲落后的原因B.压抑非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C.掩盖西方侵略的本质D.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内战前后,爱尔兰人种植的粮食被英国军队践踏,来自新世界的马铃薯既容易种植又高产,适应了温暖潮湿的气候和多山、泥沼的环境,很快成为人们的主食。作为欧洲“第二面包”,它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优点,还可以充当极好的饲料。对爱尔兰家庭而言,一头牛所产牛奶和一英亩的马铃薯足以支撑一家人生计。经过英国的掠夺,爱尔兰人的土地不断减少,马铃薯在爱尔兰人最艰难的时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19世纪人口的快速膨胀对社会产生巨大压力,农民出卖劳动力,换得一小块土地种植马铃薯,而一旦歉收,饥荒很难避免。1845年夏,霜霉病侵袭爱尔兰,马铃薯大面积绝产,引发大饥荒,也导致疫病流行,有至少25万人死亡。大饥荒带来空前的移民运动,永久性地改变了爱尔兰的人口结构,在本国和美国都播下了对英国政府不满的火种。马铃薯病害和大饥荒教训警醒后人,“哥伦布大交换”带来的物种交流,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在全球一体化时代,一旦疾病大流行或是粮价大波动,处于全球链中的每一个国家都无法全身而退。

——据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以马铃薯对爱尔兰的历史影响为例》

(1)根据材料,概括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主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尔兰大饥荒”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物种交流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弗·培根所开创的经验主义哲学思想流派极大地影响了欧洲大陆的思想发展,加速了苏格兰民族的苏醒,成为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活水源头。早在1561年,苏格兰新教派改革家诺克斯通过长老会向苏格兰国会提交的《规章一书》中,就建议拨出全苏格兰教产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兴办国民教育,当时苏格兰的大学教育甚至比英格兰的牛津、剑桥更有活力。18世纪初,拥有活跃港口经营贸易的苏格兰在合并到相对稳定的“大不列颠联合王国”之时,便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苏格兰这场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中涌现出了休谟等诸多思想家,波及法、德、美等国,其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摘编自李雪丽《苏格兰启蒙运动概论》

材料二   宗教是启蒙运动最复杂、最棘手的主题。18世纪,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对“腐败的宗教”的批判与反思,对“真正的宗教”的启蒙与建构,成为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重要贡献。在休谟看来,与狂热相比,迷信更可恶,带狂热色彩的宗教在发轫之初都比较暴烈,在不知不觉中潜入人的灵魂深处,进而让教士树立起牢固的权威。休谟认为“一切超自然的神奇的传闻特别在无知的野蛮民族为多”,无知与愚昧是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亦是宗教不断变质与败坏的认识根源,斯密在休谟的基础上指出,“科学是对于狂妄及迷信之毒的大消毒剂”。当时苏格兰的牧师们“经常被发现乐于培育和鼓励这些败坏的观念”,罗伯逊的看法也如出一辙,他认为“宗教的牧师们就成为迷信和崇拜的对象”。

——摘编自项松林《苏格兰启蒙运动与宗教启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8世纪苏格兰启蒙思想家批判“腐败的宗教”的表现,并指出其构建“真正的宗教”的方式。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之间关系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中国后,就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制度,至此,上至帝号、皇帝活动、王侯官员,下至百姓,都有了统一称谓,各异的文字书写也统一为更加简洁的、能够更好适应庞杂公务的隶书,由此,上下一致的文书话语体系开始形成。隋唐时期,文书制度依托于三省六部制,发展出了相对成熟的制作规程、审核机制和运行流程。无论是“三省”之间的权力分工,还是执论制度、避讳制度、平缺制度、贴黄制度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唐六典》中规定:“今册书用简,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用黄麻纸,敕旨、论事敕及敕牒用黄藤纸,其敕书颁下诸州用绢”“中书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既下,则署而行之”“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施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任何诸如随意改动、漏发错发、弄虚作假、盗用泄密等行为,皆会依据法典被施以惩戒。

——摘编自周光辉等《从文书行政到文件政治:破解我国规范治理难题的内生机制》

材料二   朱批奏折缴回之举肇始于清康熙朝,制度确立于雍正朝,乾隆朝又有新的补充发展,虽朱批“览”“朕安”一二字者亦需缴回,由此逐步形成了严格的朱批奏折缴回制度,并为以后所承继。清廷最初规定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于下次上奏时趁便奏缴,其后改为按年呈缴,清末又改为年终交由军机处汇缴。朱批奏折需连同奏匣、奏夹、封套一并缴回,在京官员赴衙门,在外官员则赴该省督抚处呈缴,休致或降革官员则呈明该省督抚、该旗都统代缴。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不得隐匿存留,违者严加惩处。

——摘编自项旋《皇权政治与信息控制——清代朱批奏折缴回制度考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隋唐文书行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奏折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诸国,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长期并立,教会与国家自成体系,分庭抗礼。至于华夏文明及其周边区域,世俗权力极度膨胀,皇权至上的政治体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相比之下,教权与世俗权力的密切结合构成伊斯兰世界传统政治制度的突出现象,宗教与政治长期处于浑然一体的状态则是伊斯兰传统文明区别于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以及华夏文明的显著特征。

——摘编自哈全安《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起源》

材料二   为什么许多(中古时期)非洲人从他们的传统宗教信仰改变为信仰伊斯兰教呢?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这种向伊斯兰教的转变一般首先出现在社会的上层,其中又以统治者和成功的商人意愿最强。因此,学者们长期将西非草原伊斯兰教称为“宫廷和商业宗教”。尽管伊斯兰教在西非的影响扩大了,但伊斯兰教只不过是简单取代了非洲宗教的观点是错误的。伊斯兰教常常与非洲传统宗教混合起来——这就是一个体系适应另一个从而创造一种新的独特的宗教思想意识的所谓“调和”过程。

——摘编自[美]埃里克·吉尔伯特等《非洲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古时期世界文明发展的总体特征并概括其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伊斯兰教在古代非洲传播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世纪末以降,西欧的教育发生了大的变化。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的兴起,市民生活的活跃,社会对法律、医学等专门人才的需要量大增。为了满足这些对专业知识、技能学习训练的需要,中世纪大学逐渐发展起来。其中著名的有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整编自朱寰主编《世界古代史)

材料二   英国传统大学和非传统大学之比较


传统大学非传统大学
咸立时间13一16世纪19世记以后
办学者教会政府。私人捐助
办学宗旨实施精英教育开展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满足工业发展需要
课程设置古典人文课程、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技术应用课程,职业技术课程
人才培养神职人员、政府官员、社会精英各行各业专业及技术人员
学生来源皇室、贵族及富家子弟中产阶级和普通百姓子弟
教师成分神职人员专业教师

——整编自徐继宁《英国传统大学和工业关系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欧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以后英国大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3-11-01更新 | 248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省文安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宋代江南城市社会救助体系构建和形成过程中,作为主导的官方把赈灾救荒作为社会救助的重点,并陆续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有赈济、赈货等类型。江南城市的民间救助多为自发的个体行为,即使形成一定的组织,也以个体自愿为基础。施行救助主体有士人(包括部分官员)、工商富室和僧道人员。他们大多出于传统儒学所倡导的仁义思想和社会理想,将参与社会救助活动视为仁义的实践与推广。相对于传统荒政和乡村救助;宋代江南城市的社会救助有着诸多特点,呈现朝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趋势。

——摘编自陈国灿《论宋代江南城市的社会救助》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社会传统的救助活动呈现出新的特征与状态。晚清政府已无法如“康乾盛世”时期那样向受灾民众提供应有的救济和帮助,而以士绅富民为主体的民间救助活动日趋活跃。随着近代社会产业结构的改变及贫困群体的扩大,以贫困人为对象的社会救助活动越来越受到民间救助组织的重视。部分先进中国人也开始学习和研究西方国家开展社会救助的思想和经验,反省中国传统做法和理论的缺陷,使以传教士为先导的外国慈善活动逐渐活跃。这些变化引起了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变动。

——摘编自陈桦《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江南城市救助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转型及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