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相应于工业革命,则是新的资金筹集与利润分摊的机制出现。银行存储与投资、合资股份公司与证券市场(股市)、大宗运输与仓储、分摊风险的保险制度等,凡此均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方式。中世纪的欧洲城市与明清时代中国一样,也有巨商大贾,也有货币汇兑与储存借贷,也有大宗货运,但都没有现代资本主义的金融调度与市场机制以吸收民众的储蓄余财。资本主义与工业生产相当于一体的两面。这一全新的现代经济形态由西欧推广。这一经济形态冲击了每一个人的生活,人们已不能离开“市场”,不仅生活资源来自市场,流向市场,每一个人的劳动力与聪明才智也都体现在市场上。“市场化”成为人类生活的全部。工业革命不仅推动了机器生产,也将每一个人都推入巨大的生产系统中。人们不是在操作机器,而是在操作过程中与机器融合,成为机器的一部分。

——摘编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提取材料中的部分或全部信息,围绕“工业革命的影响”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诸国,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长期并立,教会与国家自成体系,分庭抗礼。至于华夏文明及其周边区域,世俗权力极度膨胀,皇权至上的政治体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相比之下,教权与世俗权力的密切结合构成伊斯兰世界传统政治制度的突出现象,宗教与政治长期处于浑然一体的状态则是伊斯兰传统文明区别于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以及华夏文明的显著特征。

——摘编自哈全安《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起源》

材料二   为什么许多(中古时期)非洲人从他们的传统宗教信仰改变为信仰伊斯兰教呢?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这种向伊斯兰教的转变一般首先出现在社会的上层,其中又以统治者和成功的商人意愿最强。因此,学者们长期将西非草原伊斯兰教称为“宫廷和商业宗教”。尽管伊斯兰教在西非的影响扩大了,但伊斯兰教只不过是简单取代了非洲宗教的观点是错误的。伊斯兰教常常与非洲传统宗教混合起来——这就是一个体系适应另一个从而创造一种新的独特的宗教思想意识的所谓“调和”过程。

——摘编自[美]埃里克·吉尔伯特等《非洲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古时期世界文明发展的总体特征并概括其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伊斯兰教在古代非洲传播的原因。
3 . “大一统”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91年,康熙帝宣布停止修筑沿用了2000年的长城,长城内外即成“一体”,即成“一家”。1703年,清朝选择塞外之地创建避暑山庄,每年盛夏之际来此,接见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历经康雍乾等朝纂修的《大清一统志》,备载天下山川、郡邑、政事、风俗,旨在构建国家广阔的疆域一统观,从而在观念上来代替“华夷之辨”。

——摘编自李治亭《论清代“大一统”与避暑山庄》等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近代中国国家转型之路与中国传统大一统思想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了内在的逻辑统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施行的不同的方针政策,都是为了在维护中国这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内在统一的基础之上,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的转型。

——摘编自王健睿《传统“大一统”思想与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内在逻辑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大一统”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自觉就是要学会自我反省和自我认识,彻底理解自己的文化,明确文化的长处和弱点,处理当地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关系。从源头上讲,虽然西学传入中国始于明末,但大量的东渐则在鸦片战争之后。一方面,宣传、推介西学的思潮与行动肇始于近代;另一方面,近代传统文化重建与转化的初衷与旨归均以民族文化的自强自立为核心。文化自觉理论以其立足民族文化本位、观照“古今中外”、横纵时空的反思意识澄明出民族文化自知自信的内在逻辑,为研究近代思想的发生与演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与新视角。也可以说,近代是中国真正意义上文化自觉的思想起点。

——摘编自孙墨、周琳《论中国近代思想的文化自觉理路》

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选取材料的整体或部分,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表述充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3月)摘编

孩子的游戏有一群小孩子在那里玩吧,如果你看见一个小孩子对着另一个小孩子鼓眼蹬脚扬手动气时,你就立刻可以听到一种尖锐的声音,那便是:“打倒帝国主义!”
绅士与农民一个绅士模样的人在路上碰了一个农民,那绅士摆格不肯让路,那农民便愤然说:“土豪劣绅!晓得三民主义么?”
总结政治宣传的普及乡村,全是共产党和农民协会的功绩。很简单的一些标语、图画和讲演,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进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收效非常之广而速。……今后值得注意的,就是要利用各种机会,把上述那些简单的口号,内容渐渐充实,意义渐渐明了起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湖南农村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化对中国革命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维护和平与安全为宗旨的国际性组织。中国知识界认为,万国联盟也就是国联的成立,“并非偶然的运动,孤立的现象,而是历史、政局、思潮诸种因素凑合以成”。“今日国际最困难,也最根本之问题,即在调和各国家之利益,规范各国家之野心,综合各民族之精神,使悉有利于公共的善。换言之,即不承认世界上有‘完全独立’独自发展而侵害他国的国家。世界上所有的民族,要成一种有组织的团体。维持这个国际组织的,就是万国联盟。”“万国联盟,就是使世界废除战争用公理裁判曲直的唯一方法。”

——摘编自郑大华、王敏《欧战后中国知识界对建立国际联盟的思考——以〈太平洋〉杂志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针对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二战对人类造成的大浩劫,反法西斯大同盟将他们之间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暂时搁置一旁,在吸收以往国际组织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达成了以《联合国宪章》为宗旨和原则建立国际秩序的共识。《联合国宪章》强调会员国不分大小都有平等发言权的规定,宪章所规定的组成联合国为数众多的专门机构之间的“权力划分”原则,无不体现了普遍性原则,使联合国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讲坛和开展多边外交的场所。宪章所确定的5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不仅反映了二战结束时的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历史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从内部机制上赋予联合国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的可操作性和强制力量,使集体安全有了切实可行的保证。

——摘编自徐蓝《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知识界对国际联盟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联合国的特点,并指出与国际联盟相比联合国的进步之处。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0年,原幕府事务局大译官创办了近代第一份日报——《横滨每日新闻》;1872年,《东京日日新闻》成为了明治政府的御用报纸,并得到数位政治家的鼎力支持。19世纪70年代,《读卖新闻》等宣传自由民权运动的“大新闻”报纸陆续问世,而带有娱乐色彩的“小新闻”也崭露头角。1875年明治政府颁布《新闻纸条例》,明确规定“凡欲发行报纸者,必须向内务省提出申请,获得许可”。19世纪90年代,全国性商业报纸开始出现,从社会大众角度剖析政治问题,报道内容也更倾向平民化。20世纪初,日本报业依靠兼并、垄断组成股份制企业,《每日新闻》《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成为日本三大报,从此“三足鼎立”。

——摘编自尹娜《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日本报业的发展与嬗变》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一批开明人士在香港、上海等沿海城市将封建社会类似报纸的“瓦版”同西方报刊模式相结合,创办了近代中文报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取代香港成为新的报业重心,这一时期参与报刊创办的无论是近代知识分子还是洋务派官员或商人,都将报道重点放在了西式文明上,如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针砭时弊,并倡导言论自由,随后创办的《上海新报》等也成为鼓吹兴办洋务的主阵地。此外,《申报》发表了若干评论时务和为中国富强献策、揭发基层苛政的论说文。而这一时期多数办报不以盈利为目的,很多报纸从创刊到停刊只有短短几个月,因此《申报》等采用优惠宣传的方法,推出类似于现在报纸的“广告套餐”,以寻求资金。

——摘编自曾浩《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报业生态环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日本自办报业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日本,近代早期中国自办报业的不同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中日两国自办报业对当今我国报业发展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疆地区出土的部分文物


材料二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故宫文物)有过一场特殊的历险,这场历险跨越了大半个中国,期间困难重重、惊险连连,守护国宝的故宫人创造了无数奇迹,完成了这项意义非凡的壮举。

“它绝对不是一个博物院院长、几个知识分子就能做到的,那个时候,有军队护卫、有人民支持。”文物运出北平时,每节车厢都有军警;火车经过的每个分段,地方都会派出军力;一些路段还设有骑兵,沿路跟着火车跑。“到了乐山,存放文物需要占用人家的祠堂,几个村子的族人没有二话”“包括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招募工人、找船、谈价这类事,很多地方百姓都会包下来,他们也觉得这是责任”。

—摘编自《一代故宫人的回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疆地区能够出土大量古代文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文物保护的历史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时期的对外贸易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但晚唐以后,特别是两宋时期,随着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上的普遍运用以及工商业文明在江南地区茁壮成长,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日益成为对外交通、交流的主要通道,达致宋朝海上丝路贸易的极度繁荣。

——摘编自柳平生   葛金芳《试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内在经济动因》

材料二   明永乐年间,郑和将海上丝绸之路延伸到西亚、北非,通过和平交流,各式香料、奇珍异宝大量流入中国,供上层社会享用。随着海禁政策的实施,至16世纪,仅剩日本、菲律宾、中南半岛、印尼等部分国家和地区仍与中国有联系,且其中一部分国家已经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所控制,印度洋地区逐渐成为欧洲人的势力范围。1840年以后,在军舰的护持下和一次次侵略战争中,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外国蒸汽轮船更是与日俱增,西方的工业制品大规模地输入中国,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摘编自龚缨晏《关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至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宋代至近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变迁中得到的启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和合”思想所追求的和谐,目标是达到其乐融融、和谐美好的“大同世界”。汉文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不但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而且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唐蕃会盟强调结约的目的是“和叶社稷如一统”。这实际上是以协调民族关系、缓和民族冲突为目的的会盟。朝贡体制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与部分周边国家间的关系体制。它在多方面表现出典型的“和合”文化特征。古代中国曾有藩属国和朝贡国,中国与朝贡国在经济上其实是一种互利关系。

——摘编自唐建兵《“和合”思想与中国古代外交探微》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刚结束以恭亲王奕䜣为首的官员便向皇帝提出一个重视开展外交工作的长篇奏折“通筹夷务全局折”,建议对外实行“外敦信睦,隐示羁縻”的政策。清政府主动由传统的“羁縻”之道转向近代性质的条约外交,理解并接受近代国际关系的观念和规则,形成恪守条约的主体意识。产生公约意识并加入国际组织,中外交往制度进一步平等。1898.总理衙门奉旨“参酌中西体制”,制定款接外宾章程,并“照会各国驻京公使”。晚清政府在外交政策由消极转向积极方面还表现为密切与国际组织的联系、主持参加国际博览会等。

——摘编自姜德琪《中国外交近代化内在成因分析》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于1949111日在文化部设立了专门管理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部门对外文化联络事务局。1955年,对外文化联络事务局改称“对外文化联络局”。其隶属关系改为国务院直属局,戏曲艺术被列为对外交流的主要参与对象。1953年,赴朝鲜演出的京剧有《徐策跑城》《萧何月下追韩信》等,1951年,在民主德国演出的京剧有《闹龙宫》《武松打虎》等,1953年,在罗马尼亚演出的京剧有《三岔口》《雁荡山》等。

——摘编自李培《新中国初期文化外交视角下戏曲艺术的对外叙事策略及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开展“京剧外交”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