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503 道试题
1 .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在选拔、任免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但中正官只有品评权,没有任命权,只是把自己的品评意见提交给政府,据此可知,该制度(     
A.彰显了分权与制衡B.固化了社会阶层流动
C.强化了中央的权威D.遏制了地方势力集团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2 . 《通典·职官》记载:“至惠帝三年,又遣御史监三辅郡,察词讼,所察之事凡九条,监者二岁更之。常以十月奏事,十二月还监。其后诸州复置监察御史。”《汉旧仪》记载:“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分为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尝以秋分行部,日食,即日下赦书,命刺史出刺,并察监御史。元封元年,御史止不复监。”这体现出汉初(     
A.郡守监守自盗情况严重B.中央政府重视对地方的监管
C.诸侯王势力已遭到削弱D.中枢机构制衡机制日益强化
3 . 南北朝时期的学者竺道生传播涅槃学,试图让所有的人都相信佛教,宣扬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唐代天台宗的湛然和尚发展了前人学说并提出“无情有性”说,不仅人人具有佛性,连花草砖石也有佛性。这些主张(     
A.表明儒者复兴儒学回应挑战的必要
B.体现出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交流频繁
C.为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创造了条件
D.折射出民族之间融合趋势不断加强
4 . 中华

材料一   “中华”一词始见于记载两晋南北朝史实的史籍中。在当时东晋、南朝士人中,“强胡陵暴,中华荡覆”、“中华覆败,沉没戎虏”是一个很普遍的说法。将原西晋统治下中原地域的朝臣、士人统称作“中华人士”“中华之士”。从当时对“中华”一词的使用来看,可以发现如下事实:第一,“中华”用以指原西晋统治下的中原地域;第二,“中华”一词主要用以称谓原西晋的朝臣和中原士人。第三,使用“中华”一词的人主要是南迁的原西晋的朝臣和中原士人,他们对胡族大举入据而“湮没”和“荡覆”的中原政治及文化传统无限感伤与眷念。“中华”一词对胡族这一“他者”的排斥显而易见。

材料二     晋室南迁后,“北方世家大族未获南迁者,率与胡人合作”则是当时极普遍的现象。北魏、北齐、北周,均有相当数量中华士人参与权力中枢,他们是为北方民族政权塑造“中华”身份并推动其一步步融入“中华”的关键力量。北魏、北周等少数民族政权在主观上对“中华”不抵触、不排斥。孝文帝时大臣韩显宗上疏,斥南朝“欲擅中华之称”,说明北魏心目中已经以中华自居。北周闵帝时还在关中地区设置了“中华郡”(今陕西省富平县)。

入唐以后,“中华”不但成为唐朝的别称,在与外国或周边政权交往时大多使用“中华”一词,标志着“中华”实已成为中国的名号,“赤县神州,即有唐中华之国也”。李唐统治集团是北魏、北周以来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北方少数民族上层集团代表,其竭力以“中华”自诩,最终使“中华”成为新的胡、汉融合体的统称。

——摘选自石硕《胡入中华:“中华”一词的产生及开放性特点》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一词产生的时代背景。
(2)依据以上材料,概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华”一词内涵扩大的过程及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书,日纸一幅,间习时务策,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摘编自《新唐书》

材料二   集贤院学士掌刊缉古今之经籍……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于外。……秘书监之职,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校书郎,掌雠校典籍,刊正文字,皆辨其纰缪……中书省翻书译语十人,鸿胪寺译语并计二十人。

——摘编自《唐六典》

材料三   垂拱二年二月十四日,新罗王金政明,遣使请《礼记》一部,令所司写吉凶要礼,采其词涉规诫者,勒成五十卷,赐之……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七日,渤海遣使求写《唐礼》及《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许之。

——摘编自《唐会要》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语言文字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语言文字治理措施的历史作用。
6 . 《史记·循吏列传》开篇说道:“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以此为标准,以下汉代人物可列入循吏传的是(     
选项人物事迹
A洛阳令王涣“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B济南太守郅都“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郅都)至则族灭瞷氏首恶,余皆股栗”
C右内史郑庄“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
D祭酒蔡邕“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
A.AB.BC.CD.D
7 . 唐朝之前,史书大都是私家著作,唐太宗开始设立史馆,指定专人编修前代和本朝国史,并令宰相监修,政府从此控制了纪传体史书的编修工作,官修正史成为制度沿袭下来。唐以后各朝沿袭此制,连续修史。史书编修的这一变化(     
A.有利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B.增强了纪传体史书的可信度
C.提升了宰相的社会文化地位D.为美化唐朝历史创造了条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唐初规定,门下省以侍中为长官,其享有审议、驳正官员奏状的权力,对国家财政、御史弹奏状、六品以下官员或司法机构“断流以下罪”及除免官员的奏抄等,若认为不便施行,可以封驳奏还。这一规定(     
A.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需要B.使地方和中央的矛盾趋于缓和
C.保障了唐代吏治的清明与高效D.有利于打破世家垄断入仕局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据《史记》记载,秦朝“凡为吏,皆有吏书”。秦朝吏书主要包括:官吏在平时工作中所记录下来的公文;向上级汇报工作所写下的报告;有关国家大事和社会现象的记录。这些均被当作官吏考核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秦朝(     
A.官吏职业素养较高B.官员施政有章可循
C.文书制度尊君抑臣D.吏治管理比较严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邺城地处中原,是汉魏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之一。据古文献记载,西高穴大墓所处的邺西地区,曾存有大量的高规格的古代墓葬,因而西高穴大墓的现世格外引人注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高穴大墓

墓葬位置

西高穴大墓位于河南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该地西依太行,北邻漳河,南倚南陵,地势较高。西高穴村向东7公里为西门豹祠遗址,向东14.5公里为邺城遗址。东临安阳固岸北朝墓地,隔漳河向北为磁县北朝墓群。

墓葬形制和结构

墓葬未发现封土,且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墓室面积约380平方米,由两个主室、四个侧室等组成,呈中轴线左右大致对称的墓室布局,墓壁砌大型条砖,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

出土器物

该墓虽多次被盗,但仍出土了一批具有明显的汉魏特征的器物和画像石等遗物。有五铢钱、水晶珠、玉佩等异常精美装饰品及见于王侯大墓的车马器、石圭,还有刻铭石牌63块,其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等铭文,刻铭的字体绝大多数是汉隶,字体规整,遒劲有力。

材料二   (建安)二十三年……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材料三   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

——据魏晋陆机《吊魏武帝文》等

一些学者依据西高穴大墓的规模、形制、遗物及文献记载等,认定这是曹操墓,由此引发了各界热议。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就西高穴大墓与曹操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7日内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