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2年新中国地质部成立,李四光担任部长。当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李四光在仔细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后,深信中国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相当丰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石油地质普查。1954年,李四光应邀到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作了题为《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的远景》的报告,明确指出三个远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区,即:青、康、滇地带,阿拉善—陕北盆地,东北平原一华北平原,并提出应该首先把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伊陕台地、阿宁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普查找油的对象。1955年春,他担任了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组成了新疆、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华北5个石油普查大队,指导了石油找矿工作。他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指导了全国石油地质普查的战略选区工作,驱散了“中国贫油”论的迷雾。

——据陈振桂《中国地质之父李四光》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四光推动新中国石油勘探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四光在新中国石油工业上的地位。
2023-07-08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的外事体制,乃是一套以贯彻大一统秩序为基本目标,以羁縻式控取为主要手段,以礼法规范为具体框架的体制。因而对集中代表了中外经济交往的互市,在以严密控制下的市坊制度对之约束的同时,朝廷看中的是其赐恩报义的政治意义而非互通有无的经济价值。故或大施恩惠,或加设禁条,并不把互市当作目的而只视之为维护四夷宾服局面的手段。对中外各种交通出入,除按既定关津制度加以控制外,边境防范尤严,往往必须以因公的名义在官方往来的外衣下方许出入。而外人在境内的居留、婚姻等,除非降附归化,入籍为民,一般也总是处于重重限制之下。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样受到大一统原则的影响和制约。对外来文化中的枝梢末叶,朝廷乐于采取大而化之的包容态度,但对系统的意识形态,如宗教,则以防范、限制和彻底的控制为基本方针。

——摘编自楼劲《汉唐对丝路上一般中外交往的管理》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的中西关系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这一阶段晚清政府虽不得不按照西方的原则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仍坚守“华夷秩序”观念,并基本按照“华夷秩序”观念处理对外关系。第二阶段为19世纪6080年代的洋务运动时期,这一时期清政府的外交呈现既试图保有旧的对外观念和政策,又试图利用西方体系中一些原则的过渡性特征,清政府正式设立了专司对外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第三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在物质和观念上被全面裹挟进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体系的全球扩展之中。《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的东亚首强地位被日本取代,日本迫使清廷承认朝鲜“独立”,中朝藩属关系宣告结束,朝贡体系中的最后一名成员被划出。随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华帝国完全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摘编自王卓《两个体系的碰撞——“洋务外交”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外交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唐时期相比,近代中国外交的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2023-05-08更新 | 410次组卷 | 14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卷(一)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后期英国议会的部分立法情况

1848年,通过《公共卫生法》,要求中央和地方当局集中处理工业城镇的污水和废弃物,并负责卫生饮水、排污、清洁等事宜;

1855年,通过《首都管理法案》和《消除污害法案》,规定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全面负责英国的房屋、供水、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

1868年,颁布《托伦斯法》,准许伦敦地方政府可以勒令住房卫生条件不过关的房主自己出钱把房子拆除或加以修理;

1875年、1882年、1885年,相继颁布三部《工人阶级住房法》;1890年、1894年、1900年,先后通过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授权地方政府拆除贫民窟区域中的建筑,建造和修缮下水道,提供供水等配套设施,用改造好的土地建造工人住房,并避免改造后的居住区过于拥挤。

——据胡常萍《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改造的启示》等


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加以评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7210日,意大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芬兰五国与美、苏、英等国在法国巴黎签订条约,条约主要规定了五国领土边界变更、政治民主化、限制军备和经济赔偿问题。五国和约的缔结是苏、美、英等大国之间既斗争又妥协的产物,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舞台上力量对比的变化。它的积极意义在于:以条约的形式结束了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律上的战争状态,确立了在该地区的国际新秩序;挫败了美、英等西方国家企图孤立苏联,重新控制罗、保、匈等国的阴谋;巩固了反法西斯的胜利成果,对意大利等国的非法西斯化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和约中也包含着一些消极因素,有的条款侵犯了战败国的领土主权,为日后的民族矛盾和领土纠纷埋下了祸根。

——摘编自社辉《浅析1947年五国和约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国和约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五国和约的签订。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等人。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工业文明观点,并作简要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2-05-19更新 | 235次组卷 | 56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20世纪后半期的民族独立运动

材料一   美苏战后支配世界,无论苏联还是美国,都不愿旧的殖民体系继续存在。为了争霸世界,苏联时常以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来扩大自己的影响,抗衡美国和西方。美国也想争取新独立国家站在美国和西方阵营一边。

二战中,原先占有广大殖民地的英、法、日等国遭到打击。尽管丘吉尔扬言“不愿成为为英帝国敲丧钟的首相”,但大英帝国还是崩溃了。宗主国的统治者看到,继续维持殖民统治既不可能,也成本太高,不如采用合作的方式更为有利。因此,一些殖民地通过和平交权的方式获得独立。这种方式被称为“非殖民化”。“非殖民化”是民族解放运动的力量壮大但尚未足够强大,殖民主义力量削弱但又非完全衰弱这一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当然,有相当多的国家与地区的独立是经过武装斗争获得的,因为这些国家与地区的殖民统治者不愿意放弃殖民统治。

——摘编自王红生《二十世纪世界史》

材料二   


   

——刘文涛陈海宏主编《高校世界历史配套教材现代史卷》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读材料二地图,简要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进程。
(3)结合所学,简要说明新中国的建立和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做的贡献。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材料二:“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共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四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者在挽救国家颓势方面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两种方案的实践效果。
8 .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多次论及古代中国经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各省间的水运交通,大部分又是极其便利,所以单单是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制造业。

二、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有的程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

三、就生活资料价格说,中国与欧洲有很大的差异,而就劳动货币价格说,则有更大的差异。这是因为欧洲大部分处在改良进步状态,而中国似乎处在停滞状态,所以,劳动者在欧洲的真实报酬比中国高。

——摘编自【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阅读材料,从中选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5-14更新 | 10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滁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长期延续发展,虽曾经走过曲折的道路,而仍能自我更新,继续前进。这发展更新的思想基础,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我认为,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其主要内涵有四项基本观念,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以和为贵。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精湛思想,亦即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所在。中国文化具有优秀传统,同时也具有陈陋传统,简单说来,中国文化的缺陷主要表现于四点:一是等级观念;二是浑沦思维;三是近效取向;四是家族本位。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都铎王朝(1485~1603年)时期议会经济立法显著增多,在全部立法中所占比例也日渐增长。都铎经济法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事关全国,第二类仅与局部地区或个别利益群体相关。属于第一类的经济法案有《肉食品限价法》《限制皮革、黄铜和活羊等原料出口法》《打击囤积居奇行为法》和调整手工工场劳资关系的《劳工法》《反圈地法》;属于第二类的法律有促进航运业发展的《进口酒类必须用英国船只运输法》,(亨利七世时期)禁止在伦敦市区从事屠宰业以保护该市肉商利益的《酒价随行就市法》《禁止囤积咸鱼和鳍鱼法修正案》《禁止农村居民在非集市地点经商法》《节日期间禁止戴进口礼帽、必须戴国产礼帽法.都铎议会是英国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一台磨合器、一种调节机制,而议会的这些性质无疑有利于在议会内部营造一种民主、参与、协商的氛围。

——摘编自刘新成《都铎王朝的经济立法与英国近代议会民主制的起源》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改革开放以后第二次经济立法高潮。在企业组织立法方面,我国改变了过去以企业所有制性质为划分标准的立法思路,1993年12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1999年,在借鉴国际成功的司法判例和理论的基础上出台了统一的《合同法》,终结了传统的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三足鼎立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合同法。1999年的宪法修正,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并列,并且增加“非公有制经济”的概括性概念,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由原来的“补充”确定为“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反不正当竞争法》《企业破产法》等均在此期间出台。

——据赵青《改革开放40年,影响中国的20部经济立法》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都铎王朝议会经济立法的主要特点,并对其作简要评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第二次经济立法高潮"出现的背景,并说明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