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大百科全书浙闻出版》对“宣传”的定义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图1、图2和图3是二战期间美国政府的战争宣传海报。

图1                                     图2                                          图3

概括图1至图3美国宣传海报的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二战期间美国的宣传海报。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明等级论”兴起于19世纪前后的欧美学术界。这种学说以西方自称的“文明标准”将世界各地的民族划分成野蛮、蒙昧、半文明和文明四个等级。其中,“处于野蛮下的人们,几乎完全靠狩猎、捕鱼和土地上的自然物为生。”稍高一等级的是“处于蒙昧下的人们,主要以放牧和经营一些粗放的农业为生。”再高一等级的是处于“半文明状态人们”,在这里“农业和制造业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但对外贸易极为有限”。

——杨共乐《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

依据材料,指出西方宣扬“文明等级论”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2024-05-0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福宁古五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地方志是记载地方情况的百科全书,“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宋朝,地方志逐渐定型。明清时期,朝廷统一规划方志体例内容,基本涵盖疆域、风俗、户口、学校、祠庙、人物等纲目。人物纲目往往下设忠臣、孝子、列女等目。风俗则记载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衣食住行、岁时节日等,修志者会对习俗美恶进行褒贬,“以示惩劝”,并肯定一些地区“虽在边土,亦与中州无以异也”。贵州、广西等地的地方志大多专设《土司》条目,对土司的守土之功予以肯定;还尤重学校、选举等条目,详载本地书院、社学,以激发学子崇学之情。

——摘编自刘永强《明代方志功用说探研》等

材料二   民国时期,地方志的编纂进行改革和创新。“旧志卷首常列圣制一门,尊王之意也,而今删去圣制一条。”“星占”、“象数”等内容多被“经纬度”、“气候”等取代;礼乐、列女等门类逐渐减少,增添了实业、交通、金融、卫生、外交等新生事物。有些方志将大事分为国际、国内两栏,将电线、铁路、公路、县城等以图例的形式清晰标注,并为一些实业家和革命党人进行记述宣传。

——摘编自萧放《近代以来新方志学研究与编修实践》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地方志的功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析民国时期地方志编纂的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编纂地方志应该包括的要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6年初,德国集中兵力进攻法国军事要塞凡尔登,企图一举歼灭法军主力。2月下旬,德国用50个师的兵力以空前猛烈的炮火向凡尔登一带发动进攻,“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并很快攻下法军的第一、第二阵地。法军及时增加大量援军进行了抵抗,从8月起开始局部反攻,至12月中旬收复了所失去的全部阵地,战线在原地重新稳定下来。凡尔登战役德法双方共投入近110个师的兵力,伤亡总数达到10多万,因而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根据中央军委制定的“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敌后游击战相结合”的战略方针,连续进行了五次重大战役,取得了五战五捷。其中,在1950年11-12月爆发的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第九兵团与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10万余人在朝鲜东北部长津湖地区鏖战。在冰天雪地的酷寒环境下,衣着单薄的志愿军将士以“迁回切断、包围歼击”的战法,通过大范围的穿插迂回包抄,将装备精良的美军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截为5段。长津湖战役共歼敌3.6万人,美国舆论惊呼这是“美国陆华史上取入的败绩”。从1951平7月起,双方开始举行停战谈判,朝鲜战争进入第二阶段。

一一据杨先材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凡尔登战役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中取得胜利的原因及其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和战役性质两方面简要评述凡尔登战役和长津湖战役。
2024-05-10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宁德市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三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术界认为,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出现经济民族主义,在20世纪初形成思潮。经济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经济领域的表现。郑观应等人在甲午战前提出“商战”的口号,甲午战争后主张设厂自救。冯天瑜指出,晚清一批仁人志士立足发展实业,争取利权,挽救民族危亡,可称之为“经济民族主义”;俞祖华认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相对薄弱,但也有一定的声势”。在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兴起了商战、实业救国、收回利权运动、抵制外货、倡导国货等运动。

——摘编自李玉《认识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的新雏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潮。
2023-11-14更新 | 193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部分达标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杨时(1053~1135年),字中立,号龟山,福建将乐人。杨时师从程颢、程颐兄弟,一生精研理学。他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思想体系,后人称其学说为“程氏正宗”;又吸收了张载“气”的思想,使理学更加系统化。相传杨时从程门辞别南归,程颍送别时说“吾道南矣”。据《宋史》、明弘治版《将乐县志》等记载,一次,杨时与好友游酢赴洛阳拜见程顾,“颐偶暝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留下了“程门立雪”的佳话。杨时的弟子有罗从彦等人,罗从彦传弟子李何,李何传弟子朱惠。朱惠称颂杨时为“孔颜道脉,程子箴规,先生之德,百世所师。”杨时“倡道东南”,对闽中理学的兴起居功至伟,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杨时的著作有《二程粹言》《龟山集》等近十部,将乐至今仍存留杨时故里、杨时墓、龟山公祠等遗迹。

——据常乃惠《中国思想小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研究杨时所采用的主要资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杨时在传承与发展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
2021-05-12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