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觉得外国确有我们所不及,有舍己从人的必要。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自从和日本打了一个败仗下来,国内有心人,真像睡梦中着一个霹雳,因想到堂堂中国为什么衰败到这田地,都为的是政制不良。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摘编自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人追求“进化”的理解。(要求:理解应包括背景分析、过程及作用阐释,条理清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4-06-0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始皇之面相

内容出处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大洽濯俗,天下承风……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黔首修洁,人乐同则,嘉保太平……[秦]李斯《会稽刻石》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西汉]贾谊《过秦论》
他(秦始皇)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倾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现代]翦伯赞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以“秦始皇之面相”为主题,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
2024-06-03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的城市化

材料一   在工业革命的刺激下,英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在欧洲占据首位,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农产品产量的提高,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的需要。工业革命带动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英国城市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劳动力越来越多地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使城市逐步产生了吸收大量劳动力的能力。交通运输方面的巨大变化,加强了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并使处于交通枢纽地位的城市和城镇能够迅速成长。

——摘编自陈爱君《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二   

材料三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记载:每一个大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挤满了工人阶级的贫民窟……马克思指出:“一个工业城市或商业城市的资本积累得越快,可供剥削的人身材料的流入也就越快,为工人安排的临时住所也就越坏。”城市卫生状况的恶化,也是早期城市病的重要方面。

——摘自高德步《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病”及其初步治理》

(1)根据材料一,对工业革命与英国城市化的关系进行解读。
(2)材料二对研究英国的城市化是必需的吗?请说明理由。
(3)材料三对我们研究英国的城市化有何帮助?谈谈你的看法。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以从哪些视角分析英国城市化的原因。
2024-04-30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4 . 公元前81年,汉昭帝(汉武帝之子)在位时,霍光组织召开讨论国家现行政策的辩论大会,史称“盐铁之议”。一方是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另一方是朝廷从全国各地召集“贤良文学”之士(有德之士和儒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桑弘羊方贤良文学方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备之则劳中国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是以县官(朝廷)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此筹计之所致,非独耕桑农业也。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据(西汉)桓宽《盐铁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代“盐铁之议”的认识。
5 . 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移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欧大陆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矛盾,爆发为暴力的形式。自古代起,直到公元十三、十四世纪,我认为,可以总括为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三次冲击的浪潮。……第二次冲击后约四、五个世纪,到了十三世纪,又爆发了第三次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这是最后一次、也是范围最广的冲击。发动这次冲击的主要是蒙古人,投入冲击成为主力的还有大量的突厥人。冲击的范围包括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在第一、第二次冲击中作为主力的印欧人和闪人已经变成了受冲击的客体,成为农耕世界的防御者。……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的影响。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材料二   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统计,当时来自欧洲的移民结构为:英格兰人占60.14%,苏格兰人占8.1%,爱尔兰人占9.5%,德意志人占8.6%,荷兰人占3.1%,法国人占2.3%,瑞典人占0.7%,西班牙人占0.8%。

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85%,来自亚洲的和来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1961197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33%,来自亚洲的占13%,来自拉丁美洲的占39%。1981199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10%,来自亚洲的占38%,来自拉丁美洲的占47%。

——摘编自余志森《美国多元文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古代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三次冲击的史实。以游牧世界第三次冲击为例,扼要说明其“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美国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的变化趋势。有人说,美国是各民族“大熔炉”;也有人说,美国是各民族“大拼盘”。结合所学,请你从文化认同的视角谈谈看法。
2024-04-25更新 | 87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丝绸之路,融成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如来按历史进程划分丝绸之路的时代,那么从秦汉开始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便是丝绸之路的1.0时代,这一时代,丝绸之路的特征主要是:形成了以陆路为生的交通格局,背靠海洋,面向北方,以长城为中心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成为对抗、交流、融合的两大主要势力。丝绸之路2.0时代包含了中国的明清时期。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标志着丝路实践进入了3.0时代。这个新时代的特点是:陆海并重,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

——摘编自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选取材料中的一个时代,谈谈你对丝绸之路的理解。(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4-0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以欧洲为中心的近代历史,始终是一个关于“发现”的叙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92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颁布诏令,授予西班牙对发现或将发现的不属于任何基督教国家的土地、岛屿享有占取的权利。哥伦布于加勒比岛树立十字碑,升起西班牙皇家旗帜,改瓜纳哈尼岛为圣萨尔瓦多。1494年,西、葡订立《托德西利亚斯条约》,西班牙取得美洲“新发现”的土地,葡萄牙取得非洲、亚洲大部分“新发现”土地。1529年,两国续订《萨拉戈萨条约》。这两个条约在上述教皇诏令支持下,赋予西、葡对非基督教土地的财产权,并排除其他欧洲国家基于“发现论”的主张。

——摘编自万立《近代早期的国际法理论与欧洲殖民帝国对殖民地的“财产化”》

材料二

作为法律概念的“发现”其含义必须诉诸:发现者比被发现者有更高的历史地位……若站在被发现者的立场,这种发现从来都不合法。不论是哥伦布还是其他发现者,都未得到被发现的王公的准许便不请自来。这些发现事先未获批准。所以,发现的法理依据必来自更高的合法性。只有当发现者在思想和历史上足够先进,能以更优越的知识和意识理解被发现者,此发现才合法。套用布鲁诺:鲍威尔的一句格言:发现者比其对象更了解他自身,并能够以更优越的教育和知识来驯服之。

——摘编自卡尔·施米特《地球规治》

(1)两则材料对“发现”的解释有何不同?
(2)谈谈你对材料中“发现论”本质的认识。
8 . 中国古代政治史上争吵得最厉害的问题就是德刑轻重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序号

史料

“夫以爱民用民,则民之不用明矣。夫至用民者,杀之危之,劳之苦之,饥之渴
之。用民者将致之此极也,而民无可与虑害己者。明王在上,道法行于国,民皆
舍所好而行所恶。”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
施,而化之为贵。”

“刑重者,民不敢犯, 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1)根据材料,区分出重法派和重德派(直接写序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法派和重德派的异同点并谈谈你的历史认识。
2024-04-04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大题预测卷01(山东专用)-【大题精做】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大题突破+限时集训(新高考通用)
9 . 语言既是交际工具、信息工具和认知工具,也是政府治理社会的重要政治资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福建省大田县有闽南话、大田话、龙溪话等十余种方言、土语,出门三、五十里方言就互相听不懂。当时来大田县农村工作的南下干部用普通话作报告,群众都听不懂……所以,在当时的群众中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不懂听普通话,好像鸭子听雷轰”,“社会主义无限好,张耳聋子听不了”。

我们国家正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建设,全国人民在各个工作岗位上进入了日益广泛的集体生活和共同劳动,这就更加迫切地需要一个规范明确的统一的民族共同语。

——摘编自崔明海《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制定推广普通话政策的历史动因及其政治意蕴》

材料二

1982年,“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97年,外出就业的农民工突破1亿人大关。

2000年,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20世纪末,我国基本普及义务教育。

21世纪初,语音技术在手机社交和生活服务平台普及。

2001年1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规定“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同时也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2014年,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在内,全国有70%以上的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

——摘编自李忠杰《共和国之路》等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的认识。(13分,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玛丽·巴顿就是这些人中间的一个。这位可怜的织工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他的老板们能够从原来的房子一次一次地搬到更好的房子里去居住,最后又总是盖造一所比以前所有的房子都来得体面的住宅,在乡村中建上一大片庄园,可是做织工的人却要身受减削工时、克扣工资、裁员解雇等等的遭遇,老是为孩子们的面包在不断挣扎……工人们用尽一切粗野的言辞向议会请愿,诉说他们身受的痛苦和要求。

——摘自小说《玛丽·巴顿》1855年

材料二   学习主题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世界意义

材料三   十月革命后,列宁发现现实的社会主义有不少和经典论述不一致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他强调一定要以实践为标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1919年,列宁认为只有“确立对粮食、布匹和一切产品的垄断……把所有商品都收归国有,规定价格,我们才真正接近了社会主义”、1921年列宁反思“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密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由此,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材料一玛丽·巴顿的遭遇如果作为史料可以研究的问题。从研究性学习角度谈谈你对这种史料价值的认识。
(2)材料二是甲乙丙丁四个小组确定的学习主题,请你帮助丁组同学拟定研究提纲。(要求:标题应密切联系主题,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角度不少于3个,史实具体)
(3)结合所学知识,从原因及影响角度对材料三中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进行解释。
2024-05-1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检测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