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9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政论特点之一即为注意于民本、民族之观念,上复先秦古学,下开近世风气。明初之刘基、方孝孺,与明末清初之黄宗羲、王夫子分别代表此两种趋势,皆对专制天下之弊政加以严重之攻击。然而此数人之学术既仍本之儒家,而明代一般之儒者更不能脱专制天下之结习。如张居正、吕坤诸人流连于尊君思想之中,视刘、方有逊色,他无论矣。故就大体而言,明代儒学仅为转变时期之前夕思想,不足以预于转变潮流之本身也。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24-03-0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维新运动在推行之后不过103天就夭折了,但作为一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是前后相继的,都是旨在使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两件历史大事。戊戌变法继承和发展了洋务运动已经开启的现代化事业,可以作为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逻辑起点。”还有学者说:“中国现代意义的启蒙思潮的开始不是五四运动,而是戊戌变法。”

——摘编自于文善、曹剑涛《近五年来戊戌维新运动研究述评》

材料二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至少在十几处谈到光绪帝无权,变法无法推行。在梁启超看来,如果光绪皇帝有权,他们的变法肯定会成功。19世纪末叶的清廷官僚缺少进取精神,所以成为改革的一大阻力。这一点,梁启超看得非常清楚。

——摘编自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兼评百年来学术界对变法失败原因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梁启超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看法。
2023-11-03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城市的发展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信仰自由,政治环境宽松,是欧洲宗教异端人士的重要避难所,也成为启蒙运动书籍的出版中心。当地的经济环境优越,对艺术的需求空前高涨,吸引了伦勃朗等众多画家来到这里。在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等城镇,随处可见琳琅满目的艺术品集市。市镇居民选购艺术品的目光所及,也从过去比较流行的历史和宗教主题逐渐转向风景、风俗和静物题材。

——摘编自朱平《文化传播视角下荷兰艺术商业的影响力及其启示》等

材料二   18世纪,法国巴黎流行一种特殊的社交形式——沙龙。贵族与富有市民、艺术家与学者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远离宫廷和教会的新的公共空间。19世纪后,随着沙龙主人政治文化影响力的日渐缩小,沙龙日趋衰败。19世纪40年代以后,中产阶层群体日益壮大,一种更开放、更大众的生活方式来到人们身边。1866年,巴黎公共舞会达到1000多个,1870年前后,适应大众阅读与休闲的咖啡馆有2万多家。此外,各种音乐团体、俱乐部、文学阅读室层出不穷。

——摘编自汤晓燕《十九世纪巴黎社交生活的演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阿姆斯特丹文化艺术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9世纪中后期巴黎社交方式的转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铜钱购买力低于自身实际价值,宋人曾记载“销熔十钱,得精铜一两,造作器物,获利五倍”。据《宋史·食货志》载:“颁行新政,删去旧余,削除钱禁,以此边关重车而出,海泊饱载而回。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又自废罢铜禁,民间销毁无复可办。”按王安石免役法规定,原来当役人户,要交纳免役钱,原不承担差役者,要交纳助役钱……而按北宋最高年铸(铜)币量506万贯算,平均每人一年仅占203文,远远不足以交纳役钱。史载:“京城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然则器皿之用,畜藏之货,何可胜算?”宋咸平四年(1001年),裁汰诸路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给赐过优”客观上阻断了部分货币向市场的流向。两宋时期,货币经济区域化的理念,多种贱金属钱币并行,纸币作为信用工具却存在严重的漏洞,再加上特殊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等问题,使得这些问题都存在于这一时期的货币经济体系当中。《宋史·食货志下二》记载,宋太祖一继位就针对铜钱外流的问题下达了明确的诏令:“铜钱阑出江南、塞外及南蕃诸国,差定其法,至二贯者徒一年,三贯以上弃市,募告者赏之”。此后不断地完善和加重对私带铜钱外流的处罚,庆历初年又规定:“阔出铜钱,视旧法第加其罪,钱千为首者抵死。”两宋时期政府为调整货币币值而推行的三个具有典型性的政策——即官方“短陌制”、推行夹锡钱和“铸大钱”。

——摘编自孙杰等《宋代钱荒产生原因探析》

材料二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在沿海、沿江交通发达的商埠逐步发展起来。同时,由于外患内乱,导致中央政府权威式微,地方割据势力严重,中国货币也愈加混乱,金融体系庞杂,给经济发展和交流带来很大困难。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伊始,为实现全国统一,就着手研究统一币制的改革。1933年罗斯福上台以后,美国推行白银政策,抬高银价,造成中国白银外流,通货紧缩,百业凋敝,直接影响了国民政府的税收。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为了巩固对东北的占领,其对华北不断侵略蚕食,威胁到国民政府的根基。法币政策推行后,法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国民政府控制了大部分金融资源,短期内解决了通缩问题,促进了经济发展。1935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废弃了落后的贵金属本位制,实现货币集中发行,建立货币发行准备,促进中央银行制度建设,是中国金融史的标志性事件。由于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官僚买办势力的利益,其领导的法币改革不可避免带有局限性,最负面的影响就是无法阻止恶性通货膨胀发生,最终造成法币丧失货币功能,走向崩溃。

——摘编自王乾《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钱荒产生的原因,并指出其应对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背景,并加以评析。
5 .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生产工具经营方式农业技术
西周来、耜、錞、鋌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战国来、耜、犁、锄、铣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材料二     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萌生的乡村工业及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强大的乡镇企业,均与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一脉相承。

——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周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和“经营方式”的发展变化,并结合“农业技术”的发展简要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迁,并简要评析。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陶弘景(456—536年),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陶弘景从小迷恋葛洪的神仙、炼丹之术,后半生或即隐居后,更侧重于医药学研究和炼丹、导引养生等。陶氏的炼丹生涯深受葛洪的影响,有许多可贵的记述都与葛氏有着密切的联系,或继承其法,或弘扬其术,或发展其长,或获新的认识,几乎无不息息相关。葛氏通过炼丹实验,观察到“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外变而内不化也”。陶弘景在其认识的基础上,扩大了这一认识范围,他进而指出:“鸡屎矾不入药,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苦酒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使葛氏在铁表面涂抹硫酸铜溶液使铁表面与铜发生置换反应的方法扩大,而且不只限于此,这一反应的发现,奠定了宋元时水法炼铜——胆铜法的基础。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陶弘景致力于炼丹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陶弘景炼丹活动的影响。
2023-02-16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3届高三一模(濮阳摸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体系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该理论认为,世界体系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逻辑充分展开的结果,当今国际事务、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都是这一逻辑的外在表现。资本主义的延续性质是由它的深层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因果联系所决定,并规定世界面貌的形成。这一理论还认为,世界体系的形成同世界范围的资本积累有密切关系。国家互相作用体系是世界范围资本积累的政治结构。当原有的结构不能容纳世界商品生产和剩余价值分配的规模时,就会发生国家之间的冲突。列强的兴衰和世界大战是国家相互作用体系的暴力改组。

——摘编自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10-23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二)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到“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再到秦始皇的“使黔首自实田”而“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将土地从政权体制(无论是王权还是地方政权)中剥离出去的政治变革成为根本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促使传统社会国家政权的配置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共主集权政治转变为专制集权政治,从王权政治转变为帝权政治,从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君主依靠官僚体系集中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权力——“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

——摘编自赵炜《土地私有合法化进程中的中央集权政体的确立》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30年代初,知识界发起了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形成一股强劲的现代化思潮,各种报刊、杂志纷纷刊载大量有关现代化问题的文章。

材料一中国农业,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现在生产技术的落后,经营方式的退步,已在任何独立国家之后;不,就是其它的殖民地国家,也比较中国要近代化得多了,我们知道其它各国,已跟了工业技术的进步,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制造为化学肥料……别国已用了极大的电机设备作灌溉之用,中国还是利用着人力和畜力,天天向自然作汗血的挣扎。这一切农业生产的现状,正如以大刀抵抗飞机和坦壳(克)车一样,安得不落伍。

——吴觉民《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材料二机械要制造,日用品也得制造;电站要建立,人民住宅也得建立;森林要开采,游息的胜地也得修饰。现代化中国,一定不应当是为现代化而现代化,而是为了建设一个整个的社会而现代化。

——亦英《现代化的正路与歧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现代化大讨论”的历史背景。
(2)分别概括材料一、二关于现代化的观点,并予以评析。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仍在继续,但随着轴心国的不断溃败,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已经到了着手安排战后世界秩序的时候。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他认为战争结束后,国内外形势都将发生重大变化。所以,必须在战争结束前利用盟国有求于美国,而美国国内普遍关注击败法西斯的时机,拟订安排战后世界秩序的具体方案。在罗斯福及其幕僚们看来,法西斯的巨大威胁促使苏联与美英建立了战时联盟,尽管战后法西斯的威胁会消失,但仍存在维护和平的共同需要。况且苏联在战争中遭受巨大损失,战后为了获得上百亿美元的美国援助以重建经济,将不得不继续与美国合作。因此,战后大国合作仍有可能。基于这一设想,罗斯福设计了以美国为主导的美、英、苏、中等大国战后合作的蓝图,力图通过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维护战后的世界秩序。

——摘编自沈志华《冷战国际史24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罗斯福所设计的战后世界秩序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