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1 . 社会救助的目的是扶贫济困,保障困难群体的最低生活需求,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社会救助的主体是政府和社会力量,政府在社会救助中起组织和领导作用,主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律令,对社会救助事宜予以规定和指导,由地方政府督促实施。南宋以后,社会力量更强大,在社会救助各个领域逐渐占重要地位。社会力量包括社会个体和社会组织,其中家族、宗族在民间救助中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宋代,宗族救助制度化,使得族人旧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济贫机构方面,唐时是由政府接管原属寺院主管的病坊,北宋时主要是由中央统一诏令各地兴办,而南宋以后,则由各地自行设立,经费也以地方自筹为主。救助方式上,贩灾救荒时招商、劝分等方式增多;救助实体的经营上,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兴办实业,获取稳定的收益,以维持机构的长久。

——摘编自王颜《论唐宋时期社会救助机制的变化及特点》

材料二   1883年,德意志帝国议会批准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疾病保险法》,1884年和1889年,又相继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和《老年与伤残强制保险法》。德国保险三法的颁布实施,使得国家对民众生存状况的保障,由社会救助发展到社会保险,从而开启了社会保障制度化的历程,标志着人类历史上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由此产生。

——摘编自周佩璇《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首先产生于德国的原因》

材料三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先在上海启动。经市政府同意,1993年上海市民政局、财政局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通知》,并于当年6月1日开始实行。这个通知的下发标志着我国社会救济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1996 年12月,民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1997年9月2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同时建立城市低保制度也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1999年9 月28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城市低保制度正式走上法制化轨道。到2007 年9月底,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777个涉农县(市、区) 已全部建立农村低保制度。

——摘编自刘喜堂《建国60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发展历程与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社会救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及其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经济已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并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建立于计划经济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社会保障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中国共产党坚持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的基本方针,逐步由“全部包揽”向“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转变,形成了由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所构成的新一代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有效的后勤保障。

——摘编自《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材料二   与高消费并行的是西方国家的高福利政策,这一政策最早可以上溯至英国伊丽莎白时期的济贫法。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中,制定了一些社会保障政策。1932年,瑞典社会民主党首次提出“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改革政策。但福利国家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在欧美国家广泛实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北欧五国,最突出的是瑞典,其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它(福利政策)力图拉起一张社会保障的大网,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即使是最底层的人也可以生活下去,同时又搭起一架社会进步的阶梯,为人们提供向上进阶的可能。……国家不堪负担巨额公共开支,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下降,产品竞争力不强,中产阶级日益削弱,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些在欧美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被称作难以治愈的“瑞典病”,它是一种由福利国家政策而引发的现代社会病。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一代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特点,并指出“瑞典病”的表现。
2023-08-28更新 | 204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代驿站扮演着“实与军政相表里”的角色。清末,驿站臃肿腐败、弊端丛生。随着轮船、铁路、电报的发展,外国在华通信机构——客邮的冲击,驿传必然要向兼具治理和公共属性的现代邮政转型……清末民国时期,裁撤驿站归为邮政管理,中央设立最高管理机构,基层邮政局属于营业机关。各级邮政组织遍布,分为正式邮政机构和委托代办机构,委托代办机构一般由商家兼理。邮票代售处为寻常铺户,可从邮票出售中取利。邮件由邮差投递,或悬牌公告由收件人自取。通邮之初,民众不信任,基层邮政经营惨淡,成都局有时一天只能卖出一枚一分的邮票。1934年各级各类邮政组织数目中,四川优于云南与先进的山东相颉颃。抗战时期,有的县级邮政局一次就可以收寄重达数吨的商业包裹。

——摘编自李家涛《近代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演进》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时期裁驿归邮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国时期国家邮政的特点。
2024-04-2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文综试卷 -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之前,世界历史上发生了两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件,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深刻认识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不同,也悄然改变了中国的道路选择。一个是爆发于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场非正义的掠夺战争,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的贪婪面目,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根源。另一个就是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五四运动爆发后不久,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提出“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子,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相继而起,也都是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陈独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另一位代表,他创办刊物、组织团体、撰写文章,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此外,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也通过自己的方式发表文章、翻译著作。

——摘编自房广顺祁玉伟《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

材料二   回望百年奋斗历程,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摘编自《人民日报》《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举两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并说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进程中积累的经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据统计,从全国范围看,清末省咨议局议员的出身背景中有功名的士绅阶级占91%。其中进士占4.7%,举人占19.1%,贡生占29.7%,生员占37.5%;国外留学者约占20%,以留日者居多。多数议员均曾在中央或地方政府中担任过职务,尤多中上级官吏。这一情况体现出(     
A.清政府面临的统治危机得到缓解B.地方政治参与的增强激化了社会矛盾
C.地方精英是推动新政的重要力量D.中央权力下移促进了选官制度的变革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思想史上,理欲观始终在不断发展变化。先秦孟子提倡寡欲,用道义来限制人们的私欲;北宋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至南宋,政权的偏安一隅,朝廷的穷奢极欲,地方官吏贪贿日盛,社会纲常日渐败坏,使得朱熹推出了一套新的理欲观。其中,朱熹认为“理”是道德本体与原则,而君臣、父子、夫妇则是千古不灭的伦理。朱熹肯定了人之合理的欲望,认为人性本善,但因受利所蒙蔽,违反恻隐之心,以致违背天理,而过度的欲望使是人心之病害,是需要去除的,以恢复本然的合理的状态。

——摘编自马毓璘《试析朱熹的理欲观》

材料二李贽曾说:“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他所说的“私”是指百姓的自然之欲,并将这种自然之欲等同天理良知,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这种物欲则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生理需要,是人人皆俱的自然属性,正求“富贵利达”是人的普遍本性。私欲正体现了人的真性情,人们追求私利的无限热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满足私欲才能顺应社会的进步。

——摘编自潭兵《两种理欲观的时峙—王夫之批判李资的根源剖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欲观形成的社会背景。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贽理欲观与朱熹理欲观的不同,并谈谈你对李贽理欲观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康熙年间,中俄两国就边界问题正式展开谈判,实际上两国都希望达成一个和平协议。就中国而言,在谈判之际,西部噶尔丹在喀尔喀草原军事扩张越发肆无忌惮,给康熙皇帝造成巨大威胁与压力,同时对沙俄整体国力、政治文化背景也不太了解,战争结局无法预料。与此同时俄国内政外交也陷入困难时期,对外,俄国与土耳其之间爆发战争,俄国战败后在东欧地位迅速下降;对内,俄高层政治明争暗斗局面十分激烈,无力应付远东事务。168989日,中俄双方开始了有史以来第一次高级别的会谈,并最终签署了《尼布楚条约》。

——摘编自宗民《条约中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边界问题双方政府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原则,力图通过谈判解决。1964年,中苏开始了首轮划界谈判。1991516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两国国界东段协定,并得到了两国立法机构的批准。19949月,中俄两国首脑签署联合宣言,双方再次承诺将严格遵守1991年协定。20041014日,中俄两国首脑签订了《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2005年,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批准了该项协定。此举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能够促进中俄边境甚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中俄两国通过和平谈判最终解决了双方历史遗留问题,这为世界各国解决边界争端树立了典范。

——摘编自宿丰林《关于中俄东段边界形成史问题的再探讨——兼评俄罗斯学者的“新观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康熙年间中俄谈判的背景并简述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以及所学知识,概括中俄解决边界争端的特点并谈谈对边疆问题处理的认识。
2022-09-19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县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至秦汉时期,社会先后经历了生产转型、制度转型和意识形态转型三个前后相依的历史阶段。在生产、制度转型阶段,居主导地位的是以国家强力控制为特征、以功利主义为价值观的治国理险道德主义、中庸之道的治国理念不被主流政治家接受。制度转型完成以后,国家强力控制、功利主义治国理念直接导导致了政治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先是出现了以“无为而治”为表现形式的放任主义政治理念随着新问题的出现,又发生了意识形态转型,中庸之道的治国理念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社会转型全面完成。

——摘编自张荣明《古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治国理念》


根据材料,就战国至秦汉时期社会的转型提炼一个恰当的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5-31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押题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9 . [历史——选修 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北约东扩是冷战后影响美俄关系的最重大事件,冷战后,在面临着苏联解体、华约解散,曾经对手不再存在的局面下,北约转变其职能,采取了东扩的计划,准备将自己的范围拓展到更多的区域。克林顿政府奉行双轨政策:一方面,继续支持叶利钦的领导地位,支持俄罗斯的改革,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俄罗斯对大国地位的追求;另一方面采取比较谨慎、渐进但却是坚定的步骤实行北约东扩,并设计了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作为东扩的过渡。对克林顿政府来说,这两个方面都是巩固冷战胜利的成果所必需的。美国内部从一开始就对北约东扩存在着尖锐的意见分歧,有反对东扩的,也有主张激进东扩的。俄罗斯则举国一致地反对东扩。美俄之间进行了反复博弈。美方在1996年俄罗斯总统选举之前没有采取北约东扩的实际步骤,以免影响叶利钦的选情。在关于双方关系《基本文件》的谈判中,北约答应了俄罗斯的要求,保证在新成员的领土上不部署核武器和大规模的常规力量,但也拒绝了俄罗斯的两个要求:没有给予俄罗斯对北约决策的否决权;没有答应拒绝接纳原苏联国家入盟,尤其是波罗的海三国。1997年马德里峰会决定邀请波、匈、捷进行入盟谈判,打开了美俄关系中的潘多拉盒子。

——摘自陶文钊《北约东扩与美俄关系(1993-1997 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约东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约东扩的影响。
2022-05-21更新 | 200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开封清华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材料   1944年的《巴特勒教育法》是英国20世纪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法令,为现代英国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该法案改革了英国教育系统。政府设置教育部和地方教育当局,教育大臣领导各个地方教育当局,确保整个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教育机会更加公平。将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教育管理机构从315个减至146个,提高了行政效率。

《巴特勒教育法》最重要的规定是普及免费中等教育,此外,用初等、中等和继续教育三个连续的阶段代替以往只有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区分,根据年龄、能力和才能使不同学生进入文法学校、技术学校和现代中学。实际上三种类型的学校不完全均衡,有的地方只形成文法和现代中学的两分法,技术学校数量较少且发展缓慢。学生通过考试制度的选拔,被分往不同类型的中学,各类型中学入学比例存在差异,声望地位也相差甚远,这些使《巴特勒教育法》具有争议。

——摘编自北师大出版社《中外教育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特勒教育法》颁布的背景。
(2)简评《巴特勒教育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