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B.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
C.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D.奴隶制是阿拉伯人扩张的基础
2024-04-29更新 | 147次组卷 | 117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通常要从史料来源、数量、类型、多个史料能否互证等角度思考史料的可信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增长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日本的狂热右翼分子——甲级战犯松井石根的秘书田中正明以未公开且被其修改九百多处的《松井日记》为主要依据,于1985年发表了《“南京大屠杀”之虚构》一书,妄称:“南京大屠杀完全是政治上制造出来的虚构”。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一个重要逻辑是认为日军军规严格,“军纪严明”,因此“不会发生大屠杀”。

——摘编自李松林《日本学者田中正明篡改松井石根的<战中日记>》等

材料二   近年,南京大屠杀中的幸存者纷纷出来控诉日军的暴行。与此同时,大量的历史档案被发掘出来,包括:大屠杀期间负责指挥处理中国人尸体的日军中佐太田寿男在战后的口供称,“毁尸灭迹的部分就达15万具(尸体)”;1990年在德国档案馆发现的原德国驻华使馆文书,描述了当时留在南京的多国人士目睹的日军暴行,记载长达一百九十余页;1991年,在美国发现的牧师偷偷摄制的日军暴行动态纪录片等。这些独立来源的历史档案都表明“南京大屠杀”这一惨剧的历史真实性。

——摘编自高兴祖《“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现状和今后的课题》

(1)材料一中田中正明的观点受到广泛质疑,请尝试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批驳其观点。
(2)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中“历史档案”的可信度,并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对你的判断进行说明。
(3)请为更科学、有效地发挥“南京大屠杀”历史档案的价值提供一些建议。
2024-01-1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史记》记载骠骑将军霍去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蹴鞠,事多此类。”《盐铁论》记载,贵人之家“蹋鞠斗鸡”,一般百姓也“康庄驰逐,穷巷蹋鞠”。刘向的《别录》也记载,每年寒食节,人们成群结队到郊外踢球,即所谓的“寒食蹴鞠”。据此可知,汉代蹴鞠(     
A.推动军事力量增强B.促进民族精神的形成
C.成为主要娱乐方式D.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023-12-29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广东军务记》中记载:"富者捐资,贫者出力,备乃器械,持乃糗粮,响应风从,不谋而合者遥遥百有余里,聚至百有余乡。将方、圆两炮台四面围住,各处设伏,奋呼攻打,昼夜不息。逆夷各狐凭鼠伏,潜避两炮台中,不敢出入。”材料所反映的是(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B.太平军浴血抵抗清政府
C.黑旗军武装反抗日军D.义和团民抗击八国联军
5 . 玉米作为旱田作物,1531年已传入传统上被认为“贫瘠”的广西地区。另据同期湖北《建始县志》记载,“居民倍增,稻谷不给,则于山上种苞谷、洋芋或蕨薯之类,深林幽谷,开辟无遗”。据此分析,玉米的传入和传播(       
A.改变了中国的经济重心B.得益于农产品的普遍商品化
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D.标志着农耕文明达到新高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尚书》记载,夏朝每逢农历正月,道人(官职名)手持木舌铜铃往各地宣示政令,搜集民意:官师(官职名)如明知不正而不谏,就要追究责任,甚至受到刑法处罚。这表明当时(       

A.夏王对地方直接统治B.夏朝刑罚十分严苛
C.以民意作为施政基础D.早期国家特征初显
7 . 据《明儒学案》记载,王阳明的弟子韩贞常常随机指点农工商贾,“从之游者千余”。他还利用农隙“聚徒谈学,一村既毕,又之一村,前歌后答,弦诵之声洋洋然也。”由此可见,心学(     
A.获得正统思想的地位B.出现反对专制的倾向
C.重视下层民众的教化D.迎合了市民阶层需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古代印度文明史因20世纪初考古发现被上推到公元前3千纪。古代西亚文明最初只有《圣经》的零星记载,19世纪以来考古发现了大量遗址、泥版文书,才发现了苏美尔、阿卡德和古巴比伦等文明。这表明(     
A.人们对古代文明的认识是不确定的B.考古发现能够创造新的古代文明
C.古代文明史的研究在过去重视不够D.历史研究需要不断了解学术前沿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君臣朝参制度,亦称“朝会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议事制度之一。《周礼·秋官·朝士》记录了天子的“三朝”之制,即进行朝参的地点有三个,但对“三朝”的具体位置、朝参的内容和时间以及朝参的官员范围等均无详细说明。汉初,汉高祖一度将秦代繁缛的朝参“仪法”全部废除,出现了“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的现象。不久,高祖开始按儒生制定的“仪法”接受百官朝贺。《汉书·宣帝纪》记载:“(宣帝)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试功能。”东汉、魏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朝贺礼仪和“五日一听事”之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补充。根据唐代文献资料可知,唐代君臣朝参制度大体分为外朝听政、朔望朝参和常朝等三种不同形式,并不断发展变化。

——摘编自杨希义《唐代君臣朝参制度初探》

材料二   1302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因同教皇卜尼法八世发生冲突,首次召开三级会议,参加会议的三个等级分别是僧侣、贵族和第三等级(市民代表),这标志着法国历史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三级会议开始只是等级代表会议,不是立法机关,它的职能是听取国王的决定;三级会议也不是常设机构,是应国王要求召开的,由国王决定开会的时间、地点、代表人数和选举方式。国王吸收三个等级的人士加入到国家决策里来,使国王决策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来,三级会议在某些时刻也起到了限制王权的作用,比如太子查理在135711月到13582月就被迫同意以下条件:定期召开三级会议并听取治国意见;会议每年召开2-3次;征税必须得到三级会议的同意;三级会议有权任命国王的顾问;等等。

——摘编自吕俊《三级会议与法国封建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周代至唐代朝参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周代至唐代朝参制度和中世纪后期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共同影响,并指出二者的内在差异。
10 . 《大明会典》记载,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对乡饮酒礼(乡人以时聚会宴饮的礼仪)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参加宴饮的人必须依序列坐,“不许搀越,违者以违制论”。这可用于印证明朝(     
A.地方治理趋于完善B.基层教化实现了法制化
C.社会风气逐渐僵化D.国家礼法向民间的渗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