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近代欧洲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非洲黑人没有历史、没有哲学、没有文明,只有黑暗和停滞。19世纪中期考古学家发现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后,一些欧洲学者认为它是古代文明人的创作,同时又称这是外来人模仿欧洲建筑建造的,“土人”未曾参与。这说明(     
A.多元视角完善历史解释B.文献史料难以揭示历史真相
C.研究立场影响历史认知D.史学研究进步依赖考古发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近代前期上海地区的社会流行语汇。

类别社会流行语汇
商行文化鞠躬、英蚨、领事厅、买办、十里洋场、酒楼、影院等
饮食习惯番菜、洋餐、自来水等
服饰爱斯头、高丽布、旗装、香水、一字襟坎肩等
用品用具自由车、洋车、轮船、自鸣钟、电线、电报、德律风(电话)等
娱乐活动马戏、影戏、赛车、赛马、跑狗等

——摘编自陶垠霖《近代上海竹枝词民俗语汇及社会流行语汇研究》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的文化制度,但是日本没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没有吸收中国传统的“易姓革命”的思想。

材料二   大化改新是在日本历史上发生的一次重大变革运动。它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发展;它为日本历史开创了不发动大规模流血事件而进行社会改革的先例;它维护了主权,防止了社会的分裂;它使日本于大化改新后,从东亚的后发展国家,迅速成为东亚强国。

——摘编自王新生《日本简史》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文化落后的日本对吸收先进的中国文化采取什么态度和方法?(培育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效仿唐朝改制的历史作用。(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024-03-20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农垦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4 . 据如表可知,二位学者均强调(     
1884年德国学者花之安在《史学项谈》中提出:“论史尤贵考求古迹,如上古之碑记、器皿、古物留传,皆可資吾考据,此皆足以广见闻而资博识也。
1902年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在《社会学》中说:“欲研究原人之状态,自区区旧器遣物外,无适当之方法。”
A.历史史料是研究认识历史的基础B.旧器遗物在研究上古史中的作用
C.认真考求古迹必能还原历史真相D.历史文献多元有助历史研究深入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澶渊之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迭经争论的题目,有些读史的人认为宋朝不能在开国之初,一鼓作气先攻下契丹,既承认辽政权的存在,又开“岁币”之滥觞,以后两宋之“积弱”,只有使局面江河日下。所以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

——摘编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二:

                                               中国历史气温变化图

——据邓小南《王安右与他的时代》

(1)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澶渊之盟出现的背景条件,两种分析是否恰当,还可以补充哪些史料。
(2)澶渊之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迭经争论的题目,请谈谈你的看法。(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6 . 如图是1845年发表的绘画《安多弗巴士底狱——捡骨头求生的穷人》,主要描述当时英国安多弗济贫院院长对该院实行监狱式管理,他克扣济贫院的食物份额,人们饥饿难耐,为啃食腐烂骨头上的残剩物而发生哄抢。作为图像史料,它可用于研究英国(     

A.工业革命的进程B.工厂制度的弊端C.社会保障的演变D.工人运动的发展
7 . 传统观点认为,15 世纪中期土耳其人崛起,致使欧洲商人利益得不到保障,欧洲遂希望找到一条新航路。后来研究认为,葡萄牙海外探险先于土耳其人的崛起,被威尼斯和阿拉伯商人排挤的热那亚和佛罗伦萨商人支持西葡两国开辟新航路。据此可知,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认识正确的是(     
A.只能有一种正确科学的分析B.应该运用多重证据来互证
C.缺少对重要史料的引用和研究D.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8 . 1378年,朱元璋命吏部甄别地方上来京的官员,“察其言行功能,第为三等,称职而无过者为上,赐坐而宴;有过而称职者为中,宴而不坐;有过而不称职者为下,不预宴,序立于门,宴者出,然后退。”该史料可用于探究明代(     
A.京察制度B.中央监察体制C.殿试制度D.朝觐考察制度
9 . 魏晋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专,不肯假权于大臣”。后赵太子“使文武皆跪立”,成汉之主李寿“人有小过,辄杀以立威”。这些史料可用于说明当时(     
A.君主专制的强化B.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C.政治发展不均衡D.中枢机构的权力变化
2023-09-28更新 | 346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定安县定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内容是现代中国学者(部分)对“焚书坑儒”的观点

学者观点
贾军喜从史书来看,焚书事件并不是秦始皇一个人决定的,李斯才是整件事情的策划者以及执行者,秦始皇只不过是对李斯提出的计划加以允许……因为秦始皇所在社会是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地主阶级的利益就是秦始皇乃至国家的利益,因此当李斯提出有益于地主阶级利益的焚书要求时,秦始皇自然而然地就会同意李斯的要求,进而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邓旭焚书只是针对流传的家藏书,而对于坑儒,学界也普遍认为这只是朝堂上的法儒之争引发的一起政治事件,而不是秦始皇要将儒家思想整个绝灭的标志……所以从史料上看,“焚书坑儒”只是法儒两大思想学派斗争的个案,而不是对古代思想的一种毁灭打击,反而是项羽入城后,大肆焚烧了许多的文化史料
李开元秦国长期奉行法家路线,商鞅辅助秦孝公变法时,就曾提出过焚书的建议。……李斯所建议的焚书政策,其思想和政策的渊源,正可以在商鞅那里找到。……这些年来,新出土的文物,也为秦始皇焚书一事提供了旁证。所以,《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的焚书记事,其史料来源于记录秦王朝大臣奏事和名山刻石文的史料集《奏事》,故秦始皇焚书这件事情,思想源流清楚,多种证据齐全,是确凿无疑的史实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三位学者关于“焚书坑儒”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焚书坑儒”的认识。
2023-06-21更新 | 226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选择考模拟(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