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7 道试题
1 . 根据“法国共和制确立过程的示意图”,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A.呈现出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和政体反复变化的特点
B.其焦点表现为君主制和共和制政体形式的斗争、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的斗争
C.法兰西的共和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但民主共和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D.其确立的民主共和政体对美国的民族解放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6-11-27更新 | 283次组卷 | 24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下列示意图反映了国际货币体系在二战前后发生的变化。对此认识不准确的是

A.有利于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C.布雷顿森林体系一直存在并发挥着作用
D.货币体系从无序到有序,美元中心地位确立
3 . 比较法,图示法与多位联系法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某班学生以此为课题分组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

第一组:比较法

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各自性质是什么?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第二组:图示法

材料三:一同学绘制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示意图”


(2)根据所学知识,在图3中字母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第三组:多位联系法

材料:


(3)根据材料四图片提示,在中国近代史上,南京见证了哪些重大事件?

4 . 国家的外交事务既是一国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年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方针及建交方式的特点。

材料二: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乔的笑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四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新中国外交成就及其影响。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刘胜湘《中国外交的周期性、波动性和趋势性与外交转型》

材料四:


      
2014年习近平访欧行程示意图                                                                                          2014年11月北京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时期中国外交“转型”的时代背景。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

5 . 下图为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信息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A.人口激增导致清代耕地面积减少
B.清代前期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
C.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增强
D.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7 . 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a处:秦朝结束了分裂,实现了思想统一
B.b处:西汉改造了儒学,糅合了法家、道家和墨家等思想
C.c处:魏晋南北朝隋唐“三教合一”
D.d处: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
2016-12-13更新 | 599次组卷 | 29卷引用:四川省遂宁七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