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冷战期间美苏的粮食贸易始于196310月。尼克松上台之后推行对苏缓和,美国对苏粮食出口量得到大规模提升。除了卡特政府期间短暂的中断外,美国对苏联的粮食出口一直延续至苏联解体。在这一时期,美国在对苏联的粮食外交中采用“联系战略”,将经济议程与其它议程联系起来,通过相互“挂钩”的方式以绑定经济交易和政治交易。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成就了苏攻美守的冷战对峙格局,为苏联的对外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后盾,但同时掩盖了苏联内部的一系列问题,并形成了苏联经济单一依赖能源出口的经济模式。至1984年时,能源出口的收入已经占到了苏联外汇收入的54.4%。之后苏联的外汇甚至有三分之二要依靠向西方国家出售石油;而与此同时,粮食已经占到苏联进口商品的四分之一。“石油—外汇—粮食”构成了苏联粮食贸易的脆弱链条,而苏联对粮食进口的极度依赖,又必将威胁苏联的国本。

材料二   19858月,里根政府实施了“逆向石油冲击”战略,迫使中东产油大国沙特阿拉伯猛然将产量提高了一倍多,这导致国际油价在不到五个月时间里从每桶三十美元跌至每桶十二美元。苏联短期内损失了一百亿美元的硬通货,并忍受着油价每下跌一美元就要损失五至十亿美元的绝境。然而此时苏联来不及通过增加产量来弥补损失,1988年苏联石油产量达到峰值之后就开始下降;与此同时,苏联也没有其它可以替代石油的外贸产品了。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苏联不得不向西方求援以获得粮食援助和贷款,以至于要通过政治改革来满足西方的附加条件,最终走向了改革失控和解体。

——摘编自《冷战中后期美国对苏联的粮食外交与美苏博弈》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冷战期间对苏全面战略博弈的主要做法。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对美经济博弈失利的历史原因,并谈一谈美苏经济博弈的历史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阿拉伯著名的历史学家伊本·赫勒顿在他的《历史绪论》中说:“阿拉伯人天性近于文化,能从所交往的民族中吸取益处。”……阿拉伯帝国时期,各种不同民族的文明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融合。……阿拉伯地区是地中海各国与远东交通的枢纽,它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西贸易的变化。

——摘编自张志忠《“百年翻译运动”及其贡献》等

材料二   新大陆的廉价白银主要通过两条海上航线被输送到欧洲,一条是通过古巴的哈瓦那港,横穿大西洋运往欧洲的海上航线,安特卫普等新兴港口城市逐渐繁荣起来;另外一条是通过墨西哥在太平洋一侧的港口阿卡普尔科运往亚洲的海上航线,大量廉价的白银从中国购买了大量物产。新大陆的白银将三个世界连接到了一起。……欧洲的贸易量大幅增加,贸易网络在大西洋上不断扩展,经济中心从中欧和南欧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航海图的世界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伯帝国促进文明深入交流与融合的有利条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大陆的白银将三个世界连接到一起”的理解。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3/4的国土是山地,仅在崎岖山崖间有少量耕地,遭遇人口增加或自然灾害时,唯一的出路就是外出。他们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利用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无以为生的平民、寻求财富的工商业者、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政治集团都是殖民的主体。在200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们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建立了星星点点的众多城邦国家。柏拉图曾说:“我们沿着大海生活,就像蚂蚁或青蛙围绕着一个池塘。”

——摘编自崔艳华《浅谈古希腊城邦殖民扩张的原因》

材料二   大流士将波斯帝国划分为若干行省,由总督负责行政和税收。在军事上,将步兵、骑兵、象兵、海军、工兵等兵种组成帝国军队,组建的最具战斗力军队是所谓“不死队”。另外规定,帝国中央政府铸造金币,行省只能铸造银币、自治市只能铸造铜币。为便于传达国王的命令、下情上达和军队调动,在驿道沿途设驿站。大流士还让一些被征服地区的原统治者参与地方政权,对各地原有宗教不加干涉和排斥,在制定法律时,也参照各地原有法律。这些措施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巩固了波斯人对各被征服地区的统治,在客观上也促进帝国内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文明向外扩展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流士改革的措施及其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古代文明扩张的认识。
2024-05-0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材料二   董仲舒非常强调“大一统”。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主张政治上必须统一于天子,思想上也必须统一、要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这种思想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依据。

——摘自《文物秦汉史》

材料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及先秦学术出现共同主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主张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采纳其观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2024-06-0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三新”改革联盟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二)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节选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体,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成为世界大势所趋。而在中国,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公元500年至1500年间中国文明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西方社会发展的认识。
2024-06-06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和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等诸海航路的船只,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总序

材料二   人类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从而产生了独特而灿烂的各种文化——苏美尔文化、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化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等。这说明,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封闭自守,一种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如果一定要讲究文化的“纯正性”,那么反而会因世世代代近亲交配而有退化淘汰之虞。今日世界在急剧地缩小,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不断交往,已势必将汇合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

——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世界文明扩张的两种方式,并谈谈你对古代世界文明扩张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起“桥梁”作用的三大帝国,并总结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意义。
7 . 中国古代对地方管理,无论从制度建设管理措施等方面都体现抑制地方分离因素、加强中央集权之核心精神。

材料一   有一个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权……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之下,给予应有的安全。饥荒时拒绝粮食之接济尤其可以成为战争的导火线……各大国所控制的资源能够在赈灾时发生确切的功效,所以在吞并的战争中也得到广泛的支持。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民族的威胁已相当严重,这时已有将北方几个小国家所筑土壁结合起来构成一座相连的城塞之必要,这项工程终使秦始皇在历史上名传千古。所以这种局势的展开也指出中国即使在国防上也要中央集权。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一》中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1)根据材料一、提取信息,分析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2)阅读材料二、你是否同意王夫之“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的说法?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理由。
2024-06-07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三新”改革联盟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二)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摘自《世界中古史》

材料二     19世纪,首先发现大津巴布韦遗址的欧洲殖民者不相信非洲人能建造出这样的房屋,他们认为这些石屋是一个消失于几千年前的远古白人文明的产物。他们相信欧洲人比非洲人优越,非洲人很原始,没有能力建造复杂的建筑物。……1906年,英国科学促进会派出一位不带偏见的专业考古学家兰德尔·麦克维尔,他仔细考察了这片遗址,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发掘。他郑重宣布:“这处遗址完全起源于非洲,建造于中世纪。”

——摘编自《大津巴布韦遗址:一段被淡忘的历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指出19世纪欧洲殖民者是如何认识大津巴布韦文明的?综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正确认识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发展状况。
2024-04-1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清华中学、安顺一中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日记,书信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记、书信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中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并谈谈你的认识。
2024-03-2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水陆交通也得到较大发展。当时各种工农业产品,比如驰名中外的丝绸就是通过水陆交通运往海内外的。汉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大力发展海上贸易,通过对外交往,扬威海外。西汉中期,海运达相当规模,北起渤海湾,南至两广一带沿海均已通航。除了内海,还与海外通航,当时已拥有一定规模的远洋船队。航行活动十分活跃,东至日本,西抵印度半岛南部,南至南洋诸岛,北上朝鲜。

——摘编自夕即《西汉时期的航海业》

材料二   《郑和航海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航海业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航海业与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航海业发展的认识。
2024-02-03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