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范围之内。

——[英国]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 人的信仰就是人的一切,它正是我们的生命。人只要有信仰,无须任何中介人或代表者,就可获得上帝救赎的恩典,信仰使得人与上帝面对面,“没有任何受造之物居于其间”,人只要有信仰,无须外在的律法和戒律的约束、无须善功和赎罪,就可得到基督的公义和永恒的生命,信仰使人摆脱了一切外在的束缚。

——摘编自李平晔《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材料三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以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而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在人灵魂得救的问题上,天主教会和路德的观点有何不同。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含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方精神信仰的变化。
2 . 政治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这是最早的比例代表制。30岁以上的公民一生可以当选两次,每次任期一年。

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再次抽签。

材料三: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四:1787年宪法的目标不是要建立一种由人民来进行统治的政府体制,也不是要建立一个由精英来进行统治的体制。······美国1787年宪法中政府的体制包括“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和“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两个方面。

——刘绪贻《美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请分别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制的主要特征?材料三中所指的“一种完美的政治设计”是什么?这种政治设计又是如何确立并通过自我发展完善而使英国“走向长治久安”的?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和“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的具体内容。并用一句话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的最大特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时,对外贸易的陆上通道已是四通八达,除西北丝绸之路外,在西南有通往印度的“永昌道”,在东北有去朝鲜、日本的“乐浪道”。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带“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唐朝始设市舶使,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设在海上贸易频繁的广州,当时皇帝及相当一部分大臣认识到“岛夷朝贡,不过利于互市赐予,岂真慕义而来”。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宋神宗诏令:福建沿海口岸有南洋各国商舶到达,查验是否有“公凭”,如已经抽买(征税),凭“回引”(纳税凭据)即可通行。

——摘编自倪方六《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材料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大。”186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超过了6倍;1851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2倍。两次工业革命后,大量各式各样的工业产品和机器成品纷纷进入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不仅存在着商品销售市场,而且还出现了资本、投资、货币、金融市场等流通形式。20世纪初,世界范围内还出现了大量商品证券交易市场。这些商品交易场所日趋大型化并分布于欧、亚、美、非等各大洲,正是“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摘编自陈晓霞《关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教学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2024-02-0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6年,在我国的黄河流域一带瘟疫横行肆虐,西汉的第十四位皇帝汉平帝下令在当地建造一些房屋,里面放置各种药品,并配有专职的医生,给患病的人给予及时医治,这便是我国第一批公立的临时医院。到了隋唐时期,具有一定收容能力并制定有相关管理制度的医院便初步形成了。到了宋代,医院的门类变得更加齐全,而在北宋末年,全国各地也相继建成了一些为贫困病人治病的“安济坊”。元代至元七年(1270年),元朝政府在北京设立了“广惠司”,这是我国最早的西医院。到了明、清两代,医院的分类和分工更加多样,而且明确。“太医院”设有院使、院判、御医吏目、医士、医员等不同职别,主要为皇室进行医疗服务。而下设于全国各地的医院仍然通称为“病坊”,为普通百姓看病。

——摘编自张赫《我国古代医院的诞生及演变》

材料二   公元6世纪起,基督教在英国传播。基督教会在修道院和教堂的基础上安排场所,收容过往的朝拜者和旅客,同时对本地的贫病百姓给予帮助,初具近代医院的雏形。到1200年为止,全国范围内共有250所医院,而到了1348年黑死病爆发前夕,共有500多所医院。医院从管理者到护理人员,几乎都是神职人员,医生也都由神父兼任,治疗前举行宗教仪式。罗伊·波特曾这样评价这些医院:“在基督教产生之前,即便是在希腊罗马这样高度发达的文明古国,也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有专为救助病人而建立的社会机构,医院的建立是基督教会的杰作。”

——摘编自傅益东《中世纪英国医院浅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医院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世纪英国医院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创办的重要意义。
2023-04-22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史势,以利相倾”。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

材料二 宋代政府把商业看成是国家财政的巨大宝库。对于国家而言,一味地压制商业,只注重农业的发展同允许商业有一定发展,给商人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以获得高额商业利润相比,后者更能适应处于转型时期的宋代社会的发展。民间商人阶层已崛起成为整个宋代社会中一支重要而又最具活力的社会力量。大大便利了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从而活跃了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商业资本,也由此而直接导致了国家商税的不断增加。

——摘编自冯葚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经济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中国和美国卷入了战争,但战争还是被严格地限制在局部地区。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发生,主要是美国和中国都不认为朝鲜的未来是真正关系到重大的民族利益的问题,因此,美国没有使用原子弹,苏联也没有出兵,战争保持在一个“小事件”的水平上,尽管战争的规模很大。到1951年年中时,很明显,整个战线已处于僵持状态。大规模的战斗逐渐停止了,停战谈判开始进行。经过两年激烈的、时常中断的谈判之后,1953年7月27日,交战双方缔结了一个停战协定。当时,朝鲜的大部分农村已破坏,大约10%的朝鲜人已被打死。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第二天,中共中央成立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领导和组织全国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各地适时展开的“时事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有了思想上的,“主心骨”。许多地方将订立爱国公约与劳动竞赛和增产节约结合起来。至195110月,全国共有2810个厂矿单位、223万职工参加了生产竞赛;农村有19854个生产小组向劳动模范马恒昌所在小组发起学习和挑战。运动成果显著,1951年粮食、棉花等农作物产量超过了1950年;仅北京21个较大工厂三个季度增产节约总值即达2195.7亿元(旧人民币),相当于146架喷气式战斗机的价值。鉴于志愿军作战困难和国内实际,总会呼吁发起“捐献武器运动”,到195111月,全国认缴可购买武器款项达旧币31847亿元。抗美援朝运动对社会价值观的塑造,赋予其时代内涵与意义,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则随时代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摘编自逄大明《抗美援朝运动对新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和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鲜战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美援朝运动对新中国的积极作用。
2021-08-2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文化对唐代文化产生直接影响,不外三者,即老庄思想、佛教和胡人习俗,其中后两种因素自外族传入,而且是经历数百年的流播而形成的。唐代对这三种文化因素的承袭,也以后两种为主,这造成唐代文化的异彩特色。至于中国传统文化儒学,从魏晋开始,即受这三种文化因素的压制,日渐衰微;直到唐代中后期,儒学开启复兴的机运。北宋时,各派思想主流如佛、道、儒诸家,已趋融合,渐成一统之局,遂有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的产生,其文化精神及动态亦转趋单纯与收敛。南宋时,道统思;想既立,民族本位文化益形强固,其排拒外来文化的成见,也日益加深。

——摘编自傅乐成《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

材料二   从广义文化的视角来看,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根本上就是一种文化危机。从鸦片战争开始,“进行国际贸易和战争的西方”向“坚持农业和官僚政治的中国”发起全面挑战,这一挑战包含着西方的价值观向中国传统的价值观的挑战,由此就引起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危机,也就是传统文化的危机。出现了危机,传统文化就不能不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已不可能按照原来的轨道来进行,因为客观历史条件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可以说,文化危机是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重要契机,促进了思想启蒙。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儒家学说中有下列名言警句:“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博施济众”“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文化与宋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出现文化危机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说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2021-08-2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是宗族统治的鼎盛时期,宗族体系十分发达,整个社会如同一个大家庭,通过分封制的形式建立起来,以宗法制作为维系的纽带。天子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诸侯国是由天子分封的,卿大夫的采邑则是由诸侯分封的,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间有天然的血缘联系和政治婚姻关系,既是亲戚,又是君臣,自然就形成了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全体贵族臣服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表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

——摘编自雷海宗《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不久行中书省便成为固定行政区。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各省设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又有郎中、员外郎、都事等分管省内各种事务。丞相、平章大多由蒙古亲王充当,权力极大,除中央直接任命的官吏以外,有权自选官吏。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并简析西周政治制度推行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元朝地方体制较之西周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不同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承秦制,汉高祖刘邦吸取秦孤立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地方王国势力膨胀。武帝时为了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设立了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代表中央巡察地方,东汉末成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手握重兵,位于郡守之上。贞观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划分为十道,并不时派巡查使者对各州县官员进行监察。安史之乱以(后,掌兵权的节度使开始作为地方行政长官,节度使的辖区叫道,道成了州上面的一级行政单位。

——摘编自朱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北宋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赵匡胤取消了节度使,让各州直接归属中央,但中央还是无法统管全国的州,所以又在州上设“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坐大,在路一级不设最高长官,而是根据事务的需要分工设职,主要的官职有转运使(负责财政,将地方赋税转运中央)、提刑使(负责司法)、安抚使(负责军事)等。为进一步控制地方,中央派文臣任地方长.官。同时在各府州置通判,规定一切政令须经通判副暑,通判并可随时向朝廷奏报府州情况。元代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简称行省。行省是我国元明清时期地方政府最高一级建制,作为中央政府与州、县之间的重要桥梁,它对加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直起着重大作用。

——摘编自曾凡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沿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并分析其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地方行政机构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方行政变革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蒙学(小学)有常年开课的私塾、义学、家塾等。私塾是塾师在自己家中设学教授,规模较小,学生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教师以学生所交的少量现金或财物作为办学费用,塾师的生活往往相当艰难,时常无下锅之米,但这些教书先生热爱教育事业,为提高宋人的文化素养做出了积极贡献。家塾是官宦世家或富裕之家聘请老师教育其家族子弟的私学,如陆九渊、吕祖谦等人,都设有家塾教育家族子弟。宋代蒙学以识字、习文为主,同时也进行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由于蒙学设置相当普遍,城镇乡村处处都能听到琅琅读书声,这对培养儿童道德素质和增长知识有着难以估量的重要贡献。

——游彪《新编中国史:宋史》

材料二   19世纪初,英国政府首次颁布了有关教育的法令,要求工厂学徒和手工业学徒学习读、写、算的基本知识。由于工厂主和业主担负学习费用,当时的英国学校教育事业属于私人,国家并不参与,所以在19世纪初,英国学校数目很少。1870年,国会正式颁布《初等教育法》,这项法令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义务教育,它要求6至13岁的孩子必须入学且他们所学习的内容必须是世俗化的。

——杨勇《近代英国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启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蒙学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教育发展碰到的困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