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1858年11月,孔融在上海的翻译出版机构墨海书馆印书房见到用牛拖拉机器印刷,于是作诗云:“车翻墨海转轮圆,百种奇编宇内传;忙煞老牛混未解,不耕禾陇耕书田。”该诗描述的现象(     
A.揭示出传统印刷业的落后B.有助于近代价值观念传播
C.表明大众报业已开始出现D.凸显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
2 . 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巫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这反映了韩非子(     
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制度B.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
C.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D.认为儒家思想影响力较小
3 . 唐宋时期,酒在文学中大都与官宦文人、风流雅士或深山隐士相随出现,并大多是诗酒相连;明清时期,售酒与用酒不再分身份和职业。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酿酒技术进步B.经济发展水平
C.政治权力干预D.理学思想影响
4 .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万般皆下等,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摘编自【宋】《神童诗》

材料二   为了取代科举选士制度,张之洞等人在《奏定学堂章程》中专门制定了一套学堂奖励科名出身制度,还在呈递朝廷的奏折中提出:“凡科举抡才之法,皆已括诸学堂奖励之中。然则并非废罢科举,实乃将科举、学堂合并为一而已。”《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中也指出:“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亦与科举无异。”在这一颇具科举考试文化特色的“理论”影响下,以学堂选士替代科举选官的举措获得了官绅阶层乃至普通士人的广泛认同。19051213日,《大公报》称:“科举停止后,考试学堂者毂击肩摩。译学馆现已大加扩充,拟于明春出示招考,添设一班,以广学额而资造就。”该报于1906713又记:“(京师)有某官立学堂之某学生,得父死之电而不奔丧”,因为“回乡里往返须三月之久,恐旷课而扣分数”。

——摘编自张亚群《从考“官”到考“学”——废科举后考试文化的变革与传承》

材料三   西方国家公务员的录用虽然宣称是民主、平等的,但其形式平等多于实质平等,种族、民族问题的存在使得公务员录用的民主、平等难以真正实现。我国《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指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民族事务部门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少数民族报考者应予照顾。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退役军人应予照顾。录用公务员时,对报考者要从‘德’和‘才’两方面去衡量,二者得兼,不可偏废。”《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第四章“报考资格审查”第十四条规定“报考国家公务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这是与我国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息息相关的,与西方国家要求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形成鲜明对比。

(1)材料一提到了哪两种选官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选官制度改革的内容,并说明改革的进步意义。
(3)根据材料三,说明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不同之处,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5 . 辽宋夏金近400年的对峙格局中,宋朝以据有“中土”、代后周政权之正统自居;辽圣宗专作《传国玺诗》宣扬“天子符瑞”尽归于辽;金太祖则诏告天下“今欲中外一统”。其间虽有争战,但“战”是统一之战,“和”是“君臣”“叔侄”之和。这反映出该时期(     
A.民族交融逐步消解民族差异B.正统之争成为战争的根源
C.和平交流是民族关系的主流D.政权并立中呈现出内聚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创立了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与太学并立,五品以上官员的弟子方能入学,教授《书》《诗》《易》《三礼》等课程。这表明当时(     
A.国家开始兴办官学B.门阀士族控制政权
C.儒学影响官员选拔D.儒学仍是官方正统
2022-07-18更新 | 278次组卷 | 6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他们将自己的艺术主张、情感融进自己的作品中,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艺术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诗性的自然’,艺术作品中彰显着激情、梦想、幻境的交织,组成一幅幅动人心魄的宏伟画面。”这类作品(     
A.抒发了浪漫情怀B.遵循了写实原则
C.突出了理性思维D.表达了幻灭反叛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根据材料,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做了哪些努力?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推行的思想文化政策?
2021-10-19更新 | 823次组卷 | 45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20世纪60年代写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会”是指:
A.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2019-08-24更新 | 254次组卷 | 70卷引用:2015-2016学年贵州凯里一中高二下入学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