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作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稣会士,直接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就来华的耶稣会士而言,当他们面对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国家统一,经济与军事实力相对较强大的东方大国,而明智地认识到,唯有遵循“恪守中国的法度”礼俗,方能有在华立足安身的机遇。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这些译著是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吸纳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儒家思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极为深刻。入清以后,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维护“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天朝上国”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西学中源”观念。1837年后,为清廷效力的传教士遂告绝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遂归于漫长的沉寂。

—摘编自马骏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曾经派遣使团来到中国,以期达到通商的目的,而乾隆皇帝却拒绝了这一使团有关开商埠减课税的要求,理由是天朝物产丰盛,没有与他国通商的需要。回顾两者的社会背景,英国此时是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仍然留在封建社会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中。英国屡次派遣使团来华的过程中,都在觐见皇帝之时发生冲突,即三跪九叩之礼。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廷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开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更全面地关注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历史、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等。这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并使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转型。

—摘编自赵君尧《鸦片战争与近代中西文化冲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学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西方文化态度的转变及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唐末到北宋初五十多年时间里,教育逐渐衰退。学校教育流于形式,从中央到地方,没有完备的教育体系。宋初荫补之制度充斥朝野。只要一族有显赫之人,即可显耀整个家族。从文献记载看,仁宗以前,州县兴学寥寥无几,到庆历时不仅诏令全国州县兴学,且规定各州“选部属官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充任。北宋基本上形成了以国子监为主导、以中央太学为主体、诸多专科学校及地方学校配套的全国多层次官学系统。庆历改革主要是变原来先诗赋后策论为先策论后诗赋。熙丰改革时规定,诗赋及明经诸科罢而不用,专以经义策论试士。在太学内采用三舍法的升级制度,打破了科举对选士的垄断。著名的《春秋》大师孙复就是范仲淹一手栽培,同时又作为兴学时的名师被朝廷召到太学讲学;大思想家张载、石介也是在兴学之下成长起来的。熙宁八年颁发王安石撰的《三经新义》作为取士之准绳。三次兴学为解决宋初养士取士制度弊端进行了不少合理的改革,但结果并无多大逊色。

——摘编自金仁经《北宋三次兴学运动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1912年1月5日,学贯中西、刚从德国留学归国不久的蔡元培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任民国教育总长后,对教育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将培养少数官吏的教育改为以广大人民为施教对象的国民教育。为实施国民教育,废止了中小学读经讲经课,同时加强了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所需的国文、算数、历史、地理、理化等科目。蔡元培提出“国民教育方针”应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主张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代替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项封建教育宗旨,同时强调五育不可偏废。民国成立后颁布的癸丑学制明确宣布教育为男女共享的权利与义务,女学不别立系统,与男子同。但因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蔡元培的教育主张很多仅停留在形式上。

——摘编自张延华《蔡元培与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三次兴学运动兴起的背景,并说明其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蔡元培兴学教育改革的内容。并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北宋兴学与蔡元培教育改革成效有限的共同原因。
2023-07-17更新 | 153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后的冷战局面形成后,美国建立了“防止共产党在亚洲进一步扩张”的政策,在亚洲除了积极扶植日本,遏制新中国外,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印度支那半岛,认为印度支那冲突是东西方对抗的一部分,具有全球性的意义。

1955年,吴庭艳在美国支持下成立了南越新政府,发动“控共”、“灭共”战役,屠杀北越共产党。1961年5月,为加强对吴庭艳政权的援助,肯尼迪派遣了一支代号“绿色贝雷帽”的特种部队进驻南越进行“特种战争”,开启了美军战斗部队进入越南的序幕。美国军事顾问受命伴随南越营规模甚至连规模的分队遂行野战任务。不久以后,美军飞行员开始展开轰炸行动以支援南越军队的作战。1962年2月8日,美国在西贡设立了由保罗·哈金斯将军指挥的军事司令部,标志着美国开始直接介入越南战争。

随着战争规模不断扩大,美国陆军地面部队也逐渐从少数部队暴增至60万人的顶峰。最终,美国彻底陷入了越南战争的泥潭。巨大的人员伤亡、4000多亿美元的耗资、国内外的反战浪潮,让美国终于无法承受这场战争之重。1973年1月,巴黎协定签署,美国退出越战。越南战争不但令美国丢尽了脸面,更为重要的是美国经济受到了严重损害,实力大减,美国社会的政治统一也遭到破坏。战争期间,美国经济出现大幅度滑坡,美元霸主地位遭到沉重打击,并出现了巨额财政赤字。同时,越战加剧了美国国内的种族问题、民权问题,使国家处于极度的分裂状态,给美国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

——刘朝辉《美军撤离越南:梦魇般的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越南战争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最终撤出越南的原因。
2021-05-2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八次适应性训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82年,伊藤博文赴欧考察宪政,他对维也纳大学学者冯·施泰因的观点印象深刻。施泰因将国家比作人体,君主是头,双肩是两院议会,躯干是政府各部门,而人民是支撑的两足,各器官发挥各自功能,国家才能健康。1885年,担任内阁总理大臣后、伊藤与法律专业官僚井上毅着手草拟宪法。井上所拟的宪法第一条是:“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法律顾问德国人罗斯勒尔反对使用“万世一系”一词,但伊藤木予采纳。18886月,天皇亲自出席咨询顾问机构枢密院对草案的审议会议。针对第四条:“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依据此宪法之条规行驶之”,司法大臣山田显义主张删除“依据此宪法”一句。伊藤亲自说明:“所谓宪法政治就是限制君主权,如若没有了这一条文,宪法便失去了核心”。在多数赞成下,第四条获得通过。18892月,《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对天皇、议会、司法和国民权利和义务等作了明确规定。

——摘编自陈玮煌《明治宪法背后的国体之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日本帝国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大日本帝国宪法》。
2024-05-1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三)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到18世纪,英国乡村地区普遍出现了家庭工业,经历了乡村工业化,即原工业化,这是一种早于或先于工业革命阶段的工业形态。英国乡村由此出现第一次转型。英国乡村工业化是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城市要素向乡村转移的背景下,借助乡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丰富的原料来源、有利的自然动力等条件发展起来的。在乡村工业发达的地区,兴起了一批介于村庄和城市之间的工业集镇,如伯明翰、曼彻斯特等。乡村工业的发展,使英国乡村呈现出新的面貌。乡村经济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传统的农业生产更趋专业化和商品化,工业及与其协调发展的小城镇吸纳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些都为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孙立田《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多村改

材料二   华北多村半工业化发轫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倘无外国之货物与技术之输入,中国经济社会恐犹是二千年来之社会,而不能有丝毫之改变。今日之得有新式工业,岂非受外国工业品之刺激而始然乎?”晚清政府在“振兴工艺”的口号下大力兴办工艺局,培养了适应半工业化所需的技术力量,这批多村技术人才的出现恰逢其时,他们回到乡村,推动了半工业化的发展。仅在19101912年间高阳商会就有14次集会研究与土布有关的扩充铁轮机,劝立织有场、筹议减免税、设立工艺研究所等事宜,工艺研究所旨在“提倡织纺,振兴实业,研究工艺,改良布质”。但是,除个别地区外,近代华北乡村手织业大体上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就出现了明显的衰退,有些地区的疲退出现得更早,其表现主要是生产萎缩、产量剧减、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数相应下降。

——摘编自彭南生《论近代中国多村“半工业化”的兴衰——以华北乡村手工织布业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英国乡村工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华北农村“半工业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英两国近代乡村工业化的历史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04年,詹天佑为中国最早的商办铁路--潮汕铁路工作两个多月, “全路工程估勘完竣”。后又受聘为洛潼公司的技术顾问,勘测出切实可行、更为节省的线路。1905年,清政府以75万美元从美国合兴公司手中赎回粤汉铁路的修筑权,其后成立的粤路公司官场习气太重, “逾三年,成路只128里,每里需银65000余元。”1910年,公司改组,刚刚筑成京张铁路的詹天佑被选为公司总理。他推行严格的检查考核与奖惩制度,落实和加强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制度,引进西方国家购料时的招标方法。1911年5月,清政府公然宣称“粤路均归国有,定为政策”。6月7日,詹天佑出面抗争,粤路公司公开致电川汉公司,表示: “粤路股东合群反对,力筹对峙。现就公司设保路机关所。彼此唇齿,务恳协力。”武昌起义期间,詹天佑坚守职务,列车照常通行,铁路财产没有受到任何损失。

——孙自俭《詹天佑与晚清商办铁路》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詹天佑成为商办粤汉公司总理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詹天佑对晚清商办铁路发展的贡献。
2024-01-16更新 | 82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60年代初,刘少奇向党中央提出试办托拉斯的建议。1965年,刘少奇在听取托拉斯试办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办托拉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但都没有完整的经验,要我们自己创造。可以考虑托拉斯有三种形式:一种是人权、财权、物权全部统,工厂全部收;另一种是只统一计划、价格、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第三种是只管计划,安排任务,交流经验。恐怕几种形式都要有,只一种不行。总的目的,是要把经济组织起来。组织起来,就可以搞专业化、标准化、系列化,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对国家有利,对地方有利,对整个社会都有利。

——摘编自《刘少奇选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少奇主张试办托拉斯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少奇主张试办托拉斯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律是中华法系的代表,《唐律疏议》是唐律的精髓和骨干;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敕定的《法学阶梯》既是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罗马“全部法学的基本原理”。

材料一   《唐律疏议》继承了此前数百年的成果,共30卷500条,分列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等12篇,《唐六典》对其内容和性质作了简洁准确的说明:“凡律以正刑定罪”,即有关犯罪和处罚的法律规定。《唐律疏议》开篇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晨昏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因此在关于斗、杀、伤等的规定中,同一种行为甚至可能出现“尊长不坐、卑幼处斩”的判罚。当然,《唐律疏议》仅仅是唐代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分,其他法律形式还有令、格、式等,均由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和它的代表皇帝发布。《唐律疏议》被宋元明清所继承,为东南亚诸国效仿,直至近代面对侵略被迫“变法”,中华法系才最终瓦解。

材料二   帝国五大法学家的部分学说经整理后,集中于《法学阶梯》《学说汇纂》中,和“法律、平民或元老院决议、皇帝的敕令和长官的告示”一样,可直接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法学阶梯》共4卷,涉及“自然人和家庭法,物权及遗嘱,法定继承、债务契约以及由侵权所生之债和诉讼”等内容。《法学阶梯》开篇说:“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实际上,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但第三编开头又接着说:“关于人的法律的主要区分如下:一切人不是自由人就是奴隶。”《法学阶梯》随帝国衰败而逐渐湮没,但人类开始迈向近代时,它和罗马法的其他部分被重新发现并开始复兴,最后加入到近代欧洲大陆法系之中。

——均摘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唐律疏议》和《法学阶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律疏议》颁布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学阶梯》的影响。
2024-01-16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前期,黄河流域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生产凋敝,民不聊生。许多农民不得不投靠大族豪强,沦为荫附户。荫附户不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其负担必然要转嫁到其他劳动人民的身上;而大族豪强对荫附户实行残酷剥削,荫附户也苦不堪言,社会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世祖(拓跋焘)经略四方,内颇虚耗,既而国衅时艰,朝野楚楚”,这就是文成帝继位时面临的社会现实。文成帝(440465年)曾经派出二十多批官员巡视州郡,检查地方垦田、徭赋、吏治和刑法。他五次发诏惩治贪官污吏,并一度减轻赋税,免收相当于常赋一半的杂调。这些措施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收效甚微。

——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文成帝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魏文成帝改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苏轼在《跋宋汉杰画山》一文中提出“士人画”这一观念,强调融诗歌、书法于绘画之中,以绘画来表现文人意趣。以此文化心理为总背景,两宋绘画富于潇洒高迈之气与优雅细密、温柔恬静之美。由此可知(     
A.两宋士人以绘画为趣味追求B.两宋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C.士人画成为两宋社会的主流D.两宋绘画风格独具时代特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