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人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和古希腊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密切相关的。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大殖民运动“使希腊本土诸国古老的自然经济,迅速转化为商品货币经济”,希腊的工商业迅速发展起来,并走向工商立国的道路。工商立国不仅使人的实践潜能和认识潜能得到发挥,造成了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皆不易满足的心理和不断向外拓展的意向,也使人们树立积极进取、竞争冒险、求真求知的精神。这种意识使人们能够摆脱外在的羁绊,在内在需要的驱动下实现人本身的向往和追求,从而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形成了探讨人、尊重人的思潮。

——摘编自王永本《古希腊的人本思想》

材料二   在苏萨一次盛大奢华的结婚典礼上,亚历山大亲自带头同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斯塔提拉结了婚。许多马其顿的将领也娶了波斯显贵的女儿。同日参加婚礼的竟达一万对之多。后人称这一行动为“欧亚联姻”,而且整个婚礼是按照波斯人的传统习俗进行的。在结婚典礼上,亚历山大郑重宣布:与亚洲女子结婚的马其顿人可以享受免税权利。他还亲自馈赠给他们许多礼物以示鼓励。

——摘编自傅利华《略评亚历山大东征》

材料三   在印度西北部,希腊的雕刻艺术与印度的佛教精神相结合,奠定了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基础。在阿姆河畔,屹立着希腊式的城市。城中的神庙既有宙斯的巨像,也有当地的神祇。小亚细亚的卡帕多西亚、本都、俾提尼亚和亚美尼亚的当地小君主,也对希腊文化一见倾心,他们接受希腊的崇拜名称,在宫廷中使用希腊语、修建希腊式神庙,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新建的城市,都力图与希腊人、马其顿人君主国的国王同列。

——摘编自杨巨平《“希腊化文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交流大汇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希腊人本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历山大举办集体婚礼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上述材料,概括希腊化文化的特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创建了相对独立的监察制度。两汉时,中央制定了监察法规《监御史九条》和《刺史六条》。宋代时,监察法规内容开始增多,对文武官员的监察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元朝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监察法规《宪台格例》,在中央设有御史台,在地方设立行御史台和22道肃政廉访司,共同行使监察职责。清沿明制,并加强了对中央部门和各省官员的监察,在此基础上,清朝还制定了中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台规》,至此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到顶峰时期。

材料二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监察官员的遴选,从德、才、识三方面严格选拔,形成了一套严格的选任制度。古代对监察官员基本素质的标准概括起来为清、正、勤、谨四个字,要求监察官员清廉谨慎、刚直敢言、公正无私、通体博识、勤敏练达、立心正直、才守兼优。汉魏时一般通过察举考试的方式选用御史,至唐以后,需进士出身的官员方可担任御史。明代御史一般为六、七品官员,六年考满或九年考满之后,多数能够迅速提拔为三、四品的高级官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聂义峰《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历程看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监察立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选任监察官员的具体做法并分析采取这些做法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域道通以后,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为一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深适的意义。除此以外,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西域的葡萄、石榴、苜稽、胡丘、胡麻、胡瓜、胡蒜、胡桃等植物,陆续向东土移植;西域的良马、索驼、各种奇禽异兽以及名贵的毛贸品,也都源源东来。以后,佛教和佛教艺术也经中亚传到西域,再向东土传播,对于中国文化发生了根大的影响。中原地区则向西域输送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并把铸铁、畲井(包括并渠)的技术传到西域。这种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也丰富了中原汉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摘编自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上、下)册》

材料二 宋朝对外贸易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西汉丝绸之路开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对外贸易的特点。
4 . 今年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16年,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一书的问世标志着近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的开端。但它由最初极少数先哲的思想火花,最终生成磅礴激荡的社会运动,则是19世纪中叶以后的事情,其间经历了无数的困难、曲折和失败。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加速了社会主义运动与工人运动合流,一种思想理论转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形成了几乎席卷全球的运动。进入20世纪,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隆隆炮声,在即将被战争拖垮、拖死的沙俄帝国的母体上,如凤凰涅槃一样奇迹般地诞生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她战胜饥饿,战胜封锁,战胜内乱和外患,从一个幼弱的政权成长为强大的国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扼死她的资本主义国家已不得不反过头来求助于她的力量来共同对付法西斯势力了,其直接的后果是世界上十几个国家加盟社会主义阵营。自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也遭遇了严重失败;有凯歌行进的顺利发展,也有艰难曲折的改革探索。

——蒲国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五百年回眸》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五百年所经历的历程。

材料二   在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中,李大钊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人物,他首先使人们认清俄国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与伟大意义,从中找到自己争取解放的正确道路;他首先全面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使中国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清只有依靠这个科学真理才能指引自己不断前进,去夺取最后胜利;他首先培育和聚集了当时中国最早的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并把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最早联系起来,从而促使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日诞生。所有这些,都足以说明李大钊不愧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位主要创始人。

——朱成甲《正确理解和评价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功绩》


(2)结合史实列举李大钊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贡献,结合所学概括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主要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有学者对明治维新时期与天皇相关的文献、照片等进行考察,抽象概括出天皇形象的三个侧面(如表所示)。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日本(     
形象例证
万世一系的现人神天皇在巡行途中通过“御触”为百姓治病
文明开化的引导者喜欢日式料理,在宫内总是和式装束的天皇,拍摄蓄西式发型、身着法式军服坐在洋式座椅上两手扶剑的“御影”,将其悬挂于驻外公使馆,并下赐到各县官厅供官民礼拜
超脱政治的施政者《大日本帝国宪法》制造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权力君主的形象
A.封建等级制度强化B.共和政体名不副实
C.天皇权威得到加强D.开始对外侵略扩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他们只是卓越的水手,并不拥有巨额的资财,单凭其个人力量是无法承担航海开支和组建船队的。在他们的首次航行中,葡萄牙国王给达·伽马提供了四艘帆船,西班牙国王给哥伦布提供了三艘帆船,给麦哲伦提供了五艘帆船。西班牙国王答应哥伦布享有新大陆1/10的收入,允许麦哲伦船队拥有所发现的岛屿和大陆收入的1/20,后又增加至1/15。早在1419年,葡萄牙的亨利五世就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地理研究院,像迪亚士、麦哲伦、达·伽马、哥伦布等一批优秀的航海家都曾先后在这里学习过,亨利王子亲自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的海外航行。

——摘编自张黎夫、张大春《对西、葡开辟新航路的再认识》

材料二   从马尼拉开往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除少数年份外,都可以称之为“丝船”,因为船中载运的货物中,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一直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每艘船仅丝织品至少有10万匹,多的可达40万匹。直至18世纪末,在墨西哥的进口总值中,中国丝绸等商品就占了63%。随着“大帆船贸易”航线的开辟,许多拉丁美洲的农作物品种,沿着这一条航线先传到菲律宾群岛,然后又由中国福建商人传入福建乃至全中国。据估计,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移居拉丁美洲的马尼拉华人有五六千人。据记载,早在16世纪,墨西哥城和阿卡普尔科就已出现了“唐人街”或“唐人城”。

——摘编自廖大珂《漳州月港与大帆船贸易》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葡萄牙和西班牙国王支持新航路探索者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达·伽马、哥伦布在“新航路探索”中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帆船贸易”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一战期间,威尔逊政府迅速建立了一系列的联邦机构来处理战争突发事件。美国粮食连续两年减产以及欧洲对美国粮食需求的增加,造成粮食短缺。威尔逊任命胡佛领导建立一个粮食管理署。胡佛创立了一系列的“不吃面粉制品”日和“不吃肉”日,并且要求家庭主妇合作。威尔逊政府还成立家研究委员会和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帮助动员在工业领域和大学里的科研人员研制以前靠从德国进口的战略原料,特别是光学玻璃和进行毒气战的化学物质。美国公司还尝试模仿德国的彩色平板印刷技术。科研人员最有价值的工作是在工业领域,他们改进了无线电、飞机和预测天气情况以及探测潜水艇的装备。战时工业局利用政府授予权力来控制紧缺物资,并且在特殊的情况下规定这些物资的价格和优先分配权。

——摘编自纳什《美国人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政府应对战争所采取的措施及其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威尔逊政府应对战争所采取措施产生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是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环境发生巨大变动的时期,也是中国内外压力较大的时期。为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对外战略作出重大调整,不再实行“一边倒”方针,改为实行依靠第一中间地带国家、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国家、反对美国帝国主义和苏联霸权主义的战略,这一战略又被形象地称为“两个拳头打人”战略。这一战略,使中国顶住了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巨大压力,但也使中国面临险恶的安全环境。“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极左的对外政策使得中国在国际上陷入被孤立的境地。为改变不利的国际处境,中国领导人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调整对外政策。

——摘编自伍绍勤《198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研究》

注:材料出处中的“1980年代”应写为“20世纪80年代”,为尊重原文,此处不做改动。

材料二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所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极为严峻,只有与中国相接的东部边界比较和平稳定。中国和俄罗斯都表示认同《中苏联合公报》继续作为两国关系的指导原则,在原有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俄罗斯在融入西方的过程中处处碰壁,其逐渐意识到一个贫弱的俄罗斯不可能得到西方的尊重。因此,俄罗斯开始调整对外政策,提出了“既面向西方,也面向东方”的政策,并提高了对发展中俄关系的重视程度。俄罗斯一方面继续寻求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积极发展与近邻中国的东亚关系,以求改善自身的地缘政治环境,重塑世界大国形象。

——摘编自方海燕《新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中俄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对外政策调整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华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阳明的心学在明代中叶横空而出,就像一个力量硕大的“劈山神”,一斧子下去,一直束缚人们心灵的封建僵化的伦理观念就开始动摇了。王阳明心学对待民众的核心是亲民。他不仅承认凡人可以成为圣人,而且提出人本来就是圣人,重视普通人、士人,甚至百姓。针对当时官场腐败、道德沦丧的现状,具有王阳明思想的许多人敢于大胆进言,指责世道的不公。王阳明教导弟子,不去逃避现实,要“知行合一”,在事功之中去拯救国家、拯救百姓。阳明心学承继儒学入世之精神,激发人积极奋发的生命状态,激励人们修心、强心,堂堂正正做人。它不是自私的养生哲学,只“治一人一身”,不仅要讲修身明性,还要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个性在心灵上与社会自觉统一。这对于现代社会树立文化自信、解放发展潜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引领作用。在学术方面,王阳明的思想更是开一代新学风,跳出了几千年来的条条框框,追求个性的体现,描写最真实的现状。

——摘编自李克《心途:王阳明的传奇人生》等

材料二   王阳明思想中确实存在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倾向,但是就其对人的规定以及对社会生活所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又都远远不及欧洲同时期宗教改革运动。

——摘编自黎玉琴《王阳明关于“人的发现”及其比较》

材料三   16世纪初,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神学辩论《九十五条论纲》中,马丁·路德确切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框架,他认为赎罪的核心并不是向神父认罪,而是教徒本身进行思想的悔过和行为的悔改。只有通过内心的忏悔,才能得到内心的救赎。“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基石,并成为后几代宗教改革家们手中鲜明的信念旗帜,它强调个人的独立思维作用和自我反省能力,个人的存在和思考不需要依附于包含教会在内的任何世间的组织。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进一步拓展了人的思想独立性和自我纠错与控制能力,尊重个人的价值和作用,而非依附于任何宗教组织的附属品。

——摘编自黄艳《从宗教改革看西方世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心学的特点,并说明王阳明心学的“价值引领作用”。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和马丁·路德在思想上的相通之处,并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影响巨大的主要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思想解放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城市在宋代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使执政者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其中矛盾最集中的又莫过于对商业的管理。面对新形势,宋廷没有囿于传统,而是积极应对,在牙人、行会和伪钞等方面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丰富了政府的管理职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王伟超《宋代城市新兴商业管理制度》

材料二   从清代前期江南省、府、县三级官员的若干政令文告集中,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对于田土、房屋产权交易俗例的规范,货币与度量衡、牙行的管理,市场秩序的维持,以及某些市场活动的管制,均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总体而言,商业与市场管理在明清地方行政中的地位并不突出。地方官员面对商业经济问题时,基本都提不出具体的应对方案,多数情况下只有类似“严拿究处”“置之重典,决不姑容”等疾言厉色的训诫,即便佐以枷号、杖责、徒刑之类的威胁,在行政上仍缺乏实施细则、有效的监督和执法力量,只是一纸空文。

——摘编自黄敬斌《清前期江南地方政府商业管理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商业管理政策调整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地方商业管理出现困境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