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4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中外接触日益频繁,一些驻外使节和出洋留学的知识分子带来了近代西方先进的图书馆思想、办馆模式以及图书馆学理论和方法,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诞生提供了思想舆论和学习榜样。1847年,耶稣会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创办藏书楼,在北京西什库北天主教堂创办北堂图书馆;1894年上海创办的圣约翰大学图书馆,于1915年实行开架借阅;1903年武汉建立了文化公书林,将文华大学的中西文图书期刊公开陈列向世人开放,同时打破旧式之高阁的藏书楼观念,采取开架式供人阅览。京师图书馆与浙江绍兴古越藏书楼的建立和向社会开放,使中国的图书事业从此由以藏为主走向藏用结合并开始进入以用为主的阶段,这是近代图书馆事业进入历史新时期最明显的标识。

——摘编自张瑞云《浅论近代中国图书馆的起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图书馆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图书馆的特点和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国家都加强了对殖民地的掠夺和扩张。美国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对外更加积极地推行殖民扩张政策,而拉丁美洲在地理上首当其冲。但是英国在拉丁美洲已居优势,美国遇到了阻碍。因此,美国既要在拉丁美洲扩张自己的势力,又要排挤英国,这就是19世纪后期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指导方针。

19世纪70年代后,美国日益威胁和排挤英国在拉丁美洲的经济利益,对拉丁美洲的贸易额从1822年的2600万英镑上升为1889年的3亿多英镑。1895 年,美国趁圭亚那与委内瑞拉发生纠纷之机插手,出面干涉,并声称“今天,美国在这块大陆上实际拥有最高权力,凡是它管辖范围内的人民,都应当把它的意旨当作法律”。英国对此被迫让步,此后,美国逐步取代了英国在拉丁美洲的优势地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70年代后美国对拉丁美洲政策的特点及其推行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拉丁美洲政策的历史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政由方伯”,诸侯国基本上已具有独立权。各国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军事竞争催生出国际间的战争规则和交往原则,并由此出现了专门的外交机构和外交官。各国为了协调国际关系,经常组织会盟活动,制定盟约作为诸侯共同遵守的国际规范。盟约具有国际司法和调节功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形成了国家平等、和平外交、互不侵犯等原则。与此同时,儒家也力图将国际法纳入“礼”的范畴,构建和谐的“天下秩序”。

——据高旭《先秦国际法的溯源与探究》等

材料二:近代国际法话语权体系依托资本主义国家崛起而实现,主要适用于欧洲主权国家之间。西方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优势,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法推广至全球,将非西方国家置于它们单方确立的国际法之下。在这一进程中,主权平等原则得到承认,但这只是欧洲范围内的有限承认,如柏林会议商讨非洲国家的国际公约时,列强是以西方的文明标准决定非洲国际事务,非洲国家却无从参与。近代国际法话语权体系偏离了主权平等原则,这种单一性的话语权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法的“国际”属性。

——据冯胜勇《国际法史背后国际法话语权体系的现代性反思》

材料三:国际法脱胎于西方文明的母体,如今已逐渐为中国所接受、认同和支持。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往活动,从国际法律秩序中获得巨大的收益。中国应提高现代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同时应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力求使自身的主张与行动符合国际法的规范与理念,并在全球治理问题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据韩逸畴《从欧洲中心主义到全球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国际法产生的背景及其应用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国际法体系。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参与国际法体系建设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政局动荡,导致中央卫生行政机构几经裁撤,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出台的速度也令人惊叹。加之卫生行政机构屡次变更,立法权限设置不明,导致法出多门,法律间冲突多次发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仍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中国城乡分割严重,严重制约了公共卫生法律的实施。而且,公共卫生从无到有,从一种制度的建构到习惯的自觉生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若不能辅之以民众自觉的参与,制度的施行与实效就不免大打折扣。

——摘编自王其林《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究(1905—1937)》

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卫生立法摆脱了偏重保护皇权的窠臼,第一次站在保护民权的角度重新审视卫生法律的价值取向,卫生相关法律创设的步伐已经大大的加快了,并且建立起了以宪法为统领,包括卫生行政机构组织法、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卫生技术人员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卫生教育制度等在内的较为完备的卫生法律体系。1928年4月内政部设卫生司,掌管全国卫生行政事业,11月裁司设部,始称“卫生部”,与原内政部一同直隶于行政院,这是我国历史上专管卫生事业的部门第一次以中央政府组成部门的地位进入公众视野。

——摘编自樊波《民国卫生法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公共卫生法制建设的背景,指出其局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国时期卫生立法的发展概况。
5 . 如图漫画选自民国四年结束之际出版的《神州日报》,漫画作者对本年度重要事件进行了总结,漫画后面是堆的厚厚的已经捆扎好的各式各样的文件,上面分别写着“中日民四条约”“党人录”“水灾星文”“风灾电”“请愿书”“劝进表”;最前面则放着几张刚刚运送来的还未来得及捆扎的文件,上面写着“滇事近闻一束”。该漫画创作的背景是(     
A.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B.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
C.民国初年自然灾害频仍D.袁世凯积极复辟帝制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末至18世纪前半期,法国是欧洲大陆封建君主专制的典型,“太阳王”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强化封建等级制度,公然宣称“朕即国家”,并且加强了天主教神学的反动统治,大肆迫害新教徒。18世纪初,法国已是欧洲大陆资本主义工商业最发达的国家,但资产阶级作为第三等级的成员,却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人们把眼光投向英国,发现了鼓舞人心的事情:霍布斯否定了“君权神授”,洛克提出了分权理论。1700年前后,欧洲出现了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现象的热潮,一些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

——摘编自朱建国《法国启蒙运动》等

材料二   20世纪初,社会上广泛流传的译著有严复翻译的孟德斯鸠《法意》,杨廷东翻译的卢梭《民约论》,蔡元培翻译的柯培尔《哲学要领》等书。这些译著广为流传,极大地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和传统思想,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同时,知识界还掀起了创办革命报刊、建立印书馆的热潮,如1903年出版的《革命军》风行海内外,销售逾百十万册。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借助卢梭等人的自然人性论、社会契约理论确立了中国现代新文化。

——摘编自胡燕《法国启蒙思想与新文化运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思想传播对近代中国产生的积极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哥伦布其人与“旧世界”发生的人口爆炸之间,是有关联的。印第安人向世界贡献出5项颇具价值的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豆类、树薯,这些作物后来得到广泛种植、食用。就地理分布而言,玉米恰好位于水稻和小麦的生长带之间。世界玉米田每单位平均产量几乎是小麦的两倍。美洲食用作物的最大优势,正在于它们对土壤,天气与栽培的要求与旧世界作物全然不同,生长季节也与后者有异。美洲作物往往不会与旧世界作物竞争,反而与之互补。1492年之前的无用之地,因这些美洲植物的进驻,也变得能栽种粮食了。在许多地区,由于美洲作物对阳光,雨水或其他因素的要求与旧世界作物不同,农人可以排除休耕季了。

——摘编自[美]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材料二   自17世纪初第一家荷兰酿酒厂成立以来,食品贸易和饮食文化使纽约焕然一新,食品企业通过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和运输创新为食品国际贸易奠定了基础,加上在战时为水手和士兵提供食物,纽约的食品制造对美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大量涌入的德国移民使纽约的啤酒厂成倍增长,纽约曾是19世纪美国最大的啤酒花种植基地。1862年,南北战争时期的啤酒消费税催生了美国啤酒酿造协会,这个以啤酒制造商为主的行业协会在很长时间内都以德语为官方语言。19世纪中叶兴起于纽约市内的肉类加工区,离时装区不远,到1900年,该地区已聚集了250家屠宰场和包装厂。

——摘译自[美]JoySantlofer《食品都市》(FoodCity:FourCenturiesofFood-MakinginNewYork)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洲作物外传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纽约跻身食品都市的背景。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世界食品(物种)交流进程中得出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西周时期,周天子祀天祭祖,内服、外服中各级各姓封君贵族均有从祭和助祭的义务。当异姓封君贵族履行从祭与助祭义务之时,其原有族群背景便被大大淡化了,无形之中融入西周王朝的统治阶级阵营。据此可知,这一现象(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B.推动了周文化心理认同
C.加强了周天子集权统治D.强化了同源共祖的观念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理学兴起,乃儒学之重光。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自有来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乃重获新生机,发挥新精神。

—— 钱穆《朱子新学案》

材料二   凡欲造成一种新国民者,不可不将其国古来误谬之理想,摧陷廓清,以变其脑质。而欲 达此目的,恒须籍他社会之事物理论,输入之而调和之,如南北极之寒流,与赤道之热流,相剂而成断海潮。

——梁启超《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1901年)

材料三   《新青年》的出世,其最大的动因是辛亥革命所创建起来的共和国,让人们感到太失望,先觉者于混乱与苦闷中,想为国家、为民族寻找一条新出路。

——改编自耿云志《中国近代思想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时代的思想特征及其政治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中“新精神”“新国民”“新出路”的内涵及其意义。
2024-01-23更新 | 296次组卷 | 6卷引用:专题04 主观题汇编 - 2024年1月“九省联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8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演讲中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劳工神圣”思潮很快在中国兴起。五四运动中的“六三”大罢工及随之不断发动的罢工运动被视为“劳动运动的曙光”。五四知识分子将初步接受的“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阶级争斗”等概念,运用到对劳工界的社会调查中,以具体事例、详实数据呈现劳工的生存状况,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解释。

——摘编自熊秋良《“寻找无产者”:五四知识分子的一项社会调查》

材料二   钱杏邨调查南京胶皮车夫的状况后认为,车夫“每天就做那非人生活至‘力竭声嘶’也不能供养一家……只给那吃人不出血的资本家弄资产”。包惠僧调查武汉工人状况后提出,要使工人不受资本家的支配,第一,“非先有阶级底觉悟不可,要如何使佢(他)们发生阶级的觉悟?那么,惟有劳工教育四字”;第二,“要打破资本主义,就要阶级争斗,劳工必先有强固的团结”。

——据《劳动界》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知识分子开展劳工调查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知识分子开展劳工调查的意义。
2024-01-22更新 | 383次组卷 | 6卷引用:专题04 主观题汇编 - 2024年1月“九省联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