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4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的核心理念是对理性的信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的运作法则,更促使启蒙思想家去思考社会问题的解决。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被称为启蒙运动的史学杰作。我国著名史学家吴于廑先生曾这样评价吉本的研究:“从逐页的注文可见,其征考的文献之广,辫析史事之勤,也就是讲求理性验证之严格,在19世纪西方史学大兴史料研究之前,是难见其匹的。”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们那种对史料的审慎批判态度,直接影响了19世纪实证主义史学,并为其奠定了基础。启蒙思想家们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理性批判态度,较为适当客观的评判原则,促进了历史学朝科学化迈进。

—摘编自黄冬敏《理性主义史学研究:以十八世纪的法国为中心》

材料二   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以“历史进步”的观念完全颠覆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循环论。然而对“历史进步”的信仰在20世纪初受到了挑战,理性的历史研究并没能阻止非理性的世界大战。二战后,人们愈发意识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给人类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灾难;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生产力提升、强化了人对自然的控制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冷战造成了人类生存危机、人文精神失落等问题;高速发展的信息化促使精神文化的生产进入普通的商品生产的轨道;世界范围内各种反叛的革命激情高涨。后现代主义史学从历史著述的形式、概念和原理中来审视现代历史学。詹京斯在《历史的再思考》中把历史学家的著作看成历史学家本人的意识形态和世界观所包容的故事编集。

—摘编自刘华初《后现代主义史学的理论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史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兴起的历史背景。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类社会发展与史学理论革新的关系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五代时期的平民妇女是社会中妇女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力量。从事农业生产与家务劳动是历代农家妇女的共同特征。如杜甫的《兵车行》“纵有健妇把犁锄,禾生陇亩无东西”;王梵志《贫穷田舍汉》诗中“妇则客春捣,夫则客扶犁”。唐朝天宝年间,朝廷一年征收的纺织品绢达740万匹,丝185万吨,麻布1605万端,各地进贡的名贵纺织品有几十种名色之多。这些数量巨大的纺织品,主要是出自劳动妇女之手。唐代各阶层的妇女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到饮食原料市场和饮食成品市场,主要经营餐饮、娱乐、家内服务、小商贩等,她们有的沿街或上门贩卖各种货物,尤其是闺阁女子日常所用之物,跨地区长途贩运及经商的经济活动较少。

——摘编自李连秀《隋唐五代时期下层妇女的社会生活研究》

材料二   五四运动之后,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了职业岗位,一些新的职业领域开始出现,如铁路、银行、海关、电信局、邮电局等,除银行、商店外,照相馆、电话局也陆续招收女职员,甚至大学教授、政府官吏等,也有以女子充任的职位。19131919年间,一系列涉及女子职业教育的法律规章制度相继出台。1917年第三次全国教育联合会议通过了《推广女子教育案》,分培养师资与增设女子中小学两项。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首开“女禁”,公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正式取消国家文官考试中的性别限制。胡适认为女子问题的先决,便是要先有经济权力与经济能力;王端麟也指出女子必须能独立生活,方可提高自己的人格。同时,许多妇女逐渐认识到“男女平等,各有独立之权”,他们向往西方国家的妇女在教育、法律、工作、婚姻,甚至参政等方面的权利。在1931年的一项小范围调查中,关于已婚妇女从事家外之业务者,男子赞成的达81.82%,女子赞成的达84.44%。上海21个工厂工人之生活程度的调查显示:妇女和女童共补助家庭总工资的53.3%,男子对家庭的工资补助占46.7%。

——摘编自仪亚敏《民国时期女子就业观与就业实践(1912193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平民妇女经济活动的特点及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女子就业实践获得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并说明其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和近代女性就业实践对当代女性职业观的启示。
2023-06-03更新 | 267次组卷 | 8卷引用:2024年1月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522年爆发的高墨塔暴动以及大流士一世执政后爆发的两次大规模的、几乎遍及全帝国的起义证明,波斯帝国是不牢固的,必须改变传统的对待被征服地区统治的方式。于是,大流士一世实行了行省制。行省制使波斯帝国延续了两个世纪之久,而且一直到波斯帝国灭亡都未被废除,虽然其中一些行省被划小,一些行省被合并,但行省制一直在实行,并为以后的罗马人所借用。大流士一世改革后,担任行省总督的基本上是波斯人。

——摘编自周启迪《试论波斯帝国的行省与总督》

材料二   罗马人将迦太基人统治西西里的方法与罗马在意大利统治的经验结合起来,尝试性地在西西里建立起行省统治。罗马对西西里行省的统治经验,为其在大规模扩张中普遍推行这一统治制度提供了典范。公元前241年,罗马派遣“管理外地人”的大法官前往西西里负责行省的管理工作(主要负责解决案件、税收)。公元前238年,罗马又将撒丁岛和科西嘉岛从迦太基人手中夺了过来。鉴于管理西西里行省的经验,罗马于公元前227年将这两个岛屿合并为罗马的第二个行省——撒丁·科西嘉行省,从这一年开始,罗马便向海外正式派遣首批行省总督,这标志着罗马开始建立比较规范的行省制度。

——摘编自宫秀华《罗马行省建立的历史动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流士一世实行行省制的背景,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罗马行省制度与波斯行省制度的相同之处。
2023-07-2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由于土耳其与沙俄长期存在着矛盾,土耳其统治集团内部的亲德派占优势,掌握军政大权的政府宰相和陆军大臣是亲德分子,战前即准备同三国同盟缔结盟约。战争一开始,德奥即拉拢土耳其以对抗英、法、俄,争夺中东,切断英法与俄国的联系,从黑海和高加索地区主动进攻俄国。就在德国对俄国宣战的第二天,德土双方签订了同盟条约,土耳其加入了同盟国集团。随后,土耳其因参战准备不足,不得不宣布中立,实行全境戒严。德国在马恩河战役失利后,以给予土耳其一亿法郎的贷款为条件,要求其立即参战。191410月底,德土舰队袭击了在黑海中的俄国舰只,炮击俄国军事要塞。随后,土耳其与俄、英、法断交,俄土相互宣战,开辟了以俄土对抗为主的南高加索战场。

——据【美】汉森·W.鲍德温《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南高加索战场开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南高加索战场开辟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神学家阿奎那(1225—1274)认为,法律的本质是受理性节制的意志,人的理性要求“过一种有德行的生活”。因此,法律的特征就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护社会的道德生活。道德生活要求实行私有制,因为私有财产权是上帝批准的。他把法律分为四类:永恒法、自然法、人法、神法。其中永恒法是最高的法,代表上帝的理性,适用于整个宇宙,人法即是统治者颁布的法律,它需要服从永恒法、自然法和教会颁布的神法,如果人法与它们相抵触,那么人法将不再是法。材料二︰朱熹从天理的观点出发,认为人性“本善习远”,提出用道德教化来引导民众“存天理、灭人欲”。对于放纵私欲而不服从教化的人,他主张运用刑罚手段进行制裁,法律的目的就是要维护“三纲五常”。朱熹认为,圣人的任务就是“为之教以明之,为之刑以弼之”,由此主张以德礼为治国的根本,反对单纯依赖刑罚治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奎那法律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奎那和朱熹法律思想的异同。
2023-07-16更新 | 64次组卷 | 6卷引用:甘肃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6 . 公元前4世纪末,希腊斯多亚学派在对事物的认识问题上,不再局限于狭小的城邦范畴,而是放眼于整个世界,提出应建立一个由理性所统治的世界国家,在这种国家中,“人人皆兄弟”。斯多亚学派的这一观念形成的重要背景是(     
A.亚历山大东征B.罗马帝国的扩张C.基督教的传播D.丝绸之路的开通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意大利是资本主义因素发生最早的地区,其北部和沿海的一些城市当时已经有了初具规模的手工业和较为发达的商业贸易。新的经济活动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个人才智的弘扬深刻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的看法和生活的态度。财富的普遍增长为当时更多的人们按自己的意志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刘建军《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新文化的多重起源》

材料二   宗教改革后,新教非常重视兴办学校,用新的方法教育学生。如路德主张设立公费学校,强制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不但学习宗教,还要学习文化。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打破以宗教经典为主的拉丁学校传统,引进自然科学和其他学科,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对提高人的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马敏《近代西方文化的转型之宗教改革》

材料三   狄德罗认为,在自然界里,人人享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包括财产权、生命权和自由权。人们通过契约组成国家,把裁决是非、惩处犯罪等权力交给国家,以保障财产权等自然权利。

——摘编自唐喜平《启蒙运动的发生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宗教改革对当时教育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狄德罗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化的大生产,导致政府主管事务的膨胀。成长壮大起来的资产阶级,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革旧的政府官吏制度,以提高政府部门的效能,适应和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出现的“政党分肥”,政府行政人员经常大规模的换班,行政管理紊乱,工作效率低下。为解决这些问题,英国1855年、1870年先后颁布法令,最终确立近代公务员制度;美国1883年制定《彭德尔顿法》,也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公务员制度。

——摘编自顾新生《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官制度》

材料二   1993年,我国开始推行公务员制度,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我国的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公务员和业务类公务员两类,管理方式上是政务类和业务类管理的双轨制。国家公务员中的业务类公务员都必须经过法定考试,公开竞争,对他们的考核都要按照其法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我国的公务员是按照社会主义国家行政人事管理的科学规律,针对我国干部体制上的弊端而进行的重大改革。它将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人事工作的领导,使我国的人事管理走上科学化、法律化的轨道;有利于各类德才兼备人才的涌出,各展所长;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我国各项战略目标的实现。

——摘编自黄乾《浅析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同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近代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英美文官制度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爆发助推了中国日益觉醒的、参与国际化的民族主义。梁士诒、顾维钧等人力主参战,强调参战可以使列强重视中国,促使中国加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且一旦协约国获胜,中国也将以战胜国身份收回战败国德国等在华特权。在他们的推动下,北洋政府于1914~1915年三度向英法表态希望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但未获支持。1916年索姆河战役打响,协约国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英法态度转变,希望中国派遣劳工赴欧洲从事战勤及后方保障工作。为此,梁士诒为北洋政府谋划了一个“以工代兵”的良方:“中国财力兵备,不足以遣兵赴欧,如以工代兵,则中国可省海陆运输饷械之巨额费用。而参战工人,反得列国所给工资,中国政府不费分文,可获战胜后之种种权利。”

——摘编自王平贞、赵俊杰《一战百年:华工赴欧启示录》

材料二   有关史料记载,中国自1864年到1913年的50年中,共计输出695.5亿两,输入932.4亿两,入超数达236.9亿两。国内实业不兴,失业人数日益增多,社会动荡。此时华工赴欧计划的提出,一方面为协约国提供了丰富人力资源,另一方面缓解国内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

——摘编自姚娜《一战期间中国政府派遣华工赴欧动因析》

材料三   首先,华工赴欧参战,既充当了北洋政府寻求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载体,又为中国后来参战创造了条件,进而为战后中国参加巴黎和会提供了良机。其二,华工成为百年前中国的政治精英们实现国际化战略以及国家认同理念的重要环节。华工在参战之余,接触到了欧洲先进的文明及科学技术,也受到西方自由民主法治思想的熏陶,他们开始自珍自爱、关注祖国的前途命运。回国后,他们成为西学及实业知识的宣传者,有的还转变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其三,华工爱国自强、勇于献身的情操,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后来中国留法勤工俭学的知识精英们,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周恩来、邓小平,均在留法期间确立了自己为之奋斗终生的革命理想。1919年中国爆发的“五四运动”以及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兴起的新式工人运动,皆同一战赴欧华工有密切的关联性。

——摘编自王平贞、赵俊杰《一战百年:华工赴欧启示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工赴欧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工赴欧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这些发明又被很快地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并形成了大规模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使用机器特别是瓦特的"蒸汽机"代替了原来使用风力、人力等自然性资源;机器的使用突破了原来对建造工厂的种种自然条件的限制,改变了工厂的空间布局;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扩展,一些大型的工厂遍布全国,生产率也不断提高。大批人口从东南乡村地区,流向新兴的西北工业城市,致使新兴的工业区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的直接推动、“冷战”时期的美苏空间争夺、和平条件下的激烈而广泛的国际竞争、垄断资本对超额利润的追求等,都对高新技术的发展提出强烈的要求: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高新科技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维护国际和平、谋求人类共同利益、确保可持续发展等世界性重大问题的出现,也对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产生了影响。上述因素只是提供了必要条件或可能性,最直接的推动力还是现代科技创新体制的确立。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厂制度下英国工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技术革命兴起的背景及其影响。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