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观察下列表格,为表格选择一个恰 当的主题(     )

内容

原产地

迁入地

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可可

美洲

世界各地

马、牛、猪、羊、鸡等

欧亚大陆

美洲

小麦、燕麦、大麦、裸麦、橄榄、葡萄等

欧亚大陆

美洲

A.新航路开辟引发人口迁移B.新航路开辟引发全球物种大交换
C.新航路开辟引发疾病传播D.新航路开辟引发世界性商品流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儒家民族观的表现

先秦时期

与早期夷夏思想相比,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民族观在承认差别、对立和碰撞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出了礼分华夷的标准,大力倡导“化夷”“变夷”的思想

两汉时期

在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下,汉儒把封建帝王与四夷的关系比作手足关系,把天子和四夷酋长界定为君臣关系,将华夏与四夷、中原与边境看作一个整体

隋唐时期

彰显胡汉一家、华夷无隔的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民族思想,诸如“夷狄亦人耳”“胡越一家,自古未有”“虽云华夷,欢若亲戚”等语言不胜枚举

辽宋夏金时期

宋儒不再强调传统“正统”观中只认华夏——汉族建立政权——为正统的看法,而是强调政权是否统一了“天下”

——摘编自李克建《儒家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就表格中的某一时期或多个时期的儒家民族观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18世纪世界历史演进

时间中国世界
15世纪1405~1433年郑和奉命先后七下西洋,历时29年,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海岸地区。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1493年经教皇仲裁,西班牙和葡萄牙划分“教皇子午线”。
16~17世纪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1553年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佳权。
1567年明穆宗“隆庆开关”。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1581年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1642年荷兰打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1644年大顺农民政权建立、明朝灭亡。
1644年清军入关,击败大顺军,入主中原。
1519年美洲爆发第一次大瘟疫。
1533年西班牙灭亡印加帝国。
1571年西班牙开通了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6世纪开始“黑三角贸易”。
16世纪整个美洲被瓜分殆尽。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君主立宪制。
18世纪1757年乾隆常下令封闭其他口岸,只准广州一口通商,并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处理对外贸易事务。18世纪末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为发展,力量远超出葡、西、荷等早期殖民者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据马克森主城《世界文明史》整理


请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围绕"15至18世纪世界历史演进”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 . 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针对是否恢复《临时约法》,各派主张如下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代表人物主张
孙中山庶事改良,或难骤举,至于规复约法,尊重民意机关,则惟一无二之方,无所用其踌躇者
梁启超恢复旧约法和旧国会


段祺瑞
反对恢复民元约法,主张暂以民三约法为行政标准,要求各省派代表组织“修正约法委员会”以产生一部折中约法
冯国璋恢复民元约法和旧国会,以表示对立
A.约法之争是北洋派系之争的核心B.民主共和理念得以广泛传播
C.党派激烈竞争推动政党政治发展D.政治民主化进程任重而道远
2024-05-3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靖远县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2024·广东·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表所示为文献中对古代南方部分地区经济信息的记载。这些记载最有可能出现在(     
地区记载
吴越十二州 (今浙江大部及闽北)以境内田亩荒废者,纵民耕之,公不加赋
杭州周三十里,邑屋之繁会,江山之雕丽,实江南之胜概也
成都岁市布织缣数十万以给秦、陇军用
江西、浙江、福建及四川的丘陵地区垦山垅为田,层起如阶梯, 每远引溪谷水以灌溉
A.公元3-6世纪B.公元 10—13世纪
C.公元14—16世纪D.公元17—19世纪
2024-04-11更新 | 276次组卷 | 10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6 . 下表所示为20世纪90年代中叶马来西亚政府提出的建立“东亚经济集团”倡议的内容。据此可知,该倡议(     
1集团成员以东亚地区各国为主,不包括美国与大洋洲国家。
2此集团目标同关贸总协定原则保持一致。
3加强东亚国家在乌拉圭回合范围内对其他国家集团的抗衡力量。
4将对“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的功能起补充及促进作用。
5促进(太平洋区域内的)各国间贸易与投资的协调组织。
A.动摇了发达国家的主导性地位B.加速了亚太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C.利于密切亚太地区的交往与联系D.推动了区域集团的制度化建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所示是我国局部抗战时期涌现的部分以抗日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     

作品

作家

简介

《咆哮的许家屯》

艾芜

歌颂东北地区人们的抗日斗争,表现民众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死线上》

阳翰笙

反映淞沪抗战的短篇小说。

《兄弟》

王余杞

表现守旧家庭与反叛逆子之间的对立冲突,展现青年学生突破家庭束缚、涌入革命浪潮的人生轨迹。
A.以敌后根据地的抗战为主要题材
B.反映出抗日救亡运动遍及全国
C.真实描述了民众抗日历程的艰难
D.表现了知识分子的时代责任感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党际交流属于执政党直接的对外组织传播,因此有很鲜明的特征和研究价值,如下表所示。

时段时期主要特征
1921—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外事工作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为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为新中国发展建设和外交外事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9-1978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外事工作主要任务是冲破西方敌对势力对新中国的孤立、遏制、包围和威胁,维护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安全,争取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
1978—2012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外事工作主要任务是配合国家经济建设,为改革开放营造良好合作环境、周边环境、安全环境、舆论环境,构建对外关系新格局
2012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外交外事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编自杨洁篪《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外事工作的光辉历程和远大前景》

任选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9 . 关于丁汝昌在黄海湾战中负伤的原因,史料有不同的记载(见下表所示)。有学生依据表中史料进行思考,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记载史料来源
十八日与倭接仗,昌上望台(舰桥)督战,为倭船排炮将“定远”望台打坏,昌左脚夹于铁木之中,身不能动,随被炮火将衣烧,虽经水手将衣撕去,而右边头面以及颈项皆被烧伤丁汝昌向李鸿章递交的海战报告
“立于飞桥之前方者为提督……彼等不能在此久立,因桥非稳固之建筑。桥下之大炮开火时,桥将毁碎。”“盖刘(步蟾)已令发炮”,而丁等正“立于飞桥,正在炮上之部分也”,舰桥塌落,“丁提督则堕压创甚”发表于1929年的定远号参战人员英国人泰莱的回忆录《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
A.史料本身是复杂的,必须加以审慎甄别与实地考证
B.丁汝昌意在渲染个人的抗敌精神,其报告不足为信
C.泰莱回忆录的发表晚于丁汝昌的海战报告,其可信度相对较低
D.史料出入较大,均不能作为研究丁汝昌负伤问题的第一手史料
2023-10-15更新 | 285次组卷 | 8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20世纪30年代,《新生》等刊物涌现,并积极报道社会事件,下表内容是其部分代表性报道。据此可知,这些刊物的报道(     
创刊时间刊物名称代表性报道
1934年《新生》《东北的汉奸》《悼抗日志士邓铁梅君》《最近义军的活动》
1935年《大众生活》《朔风吹荡中的呐喊》《中国人打中国人的狠毒》《北平学运的扩大》
1936年《永生》《我们要求实现抗敌战争》《内战呢?抗战?》《华北内蒙告急》
A.折射出民主革命性质发生变化B.有利于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C.反映了国民党对日政策的调整D.证明国民党政府重视抗战的宣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