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末以来,华北乡村发生巨变,灾祸频发导致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灾民四处逃散,有的进入城市,有的流向东北、西北等边疆地区,有的逃往陕西关中、陕西南部等相对富庶之地。“闯关东”数量最多,“走西口”者同样数量庞大。前者移民以农垦为主,后者则以经商为主。山西在“丁戊奇荒”中受灾惨重,人口亡失过半,灾后有大批外省移民来“领荒”和“垦荒”。人口大规模的迁出与迁入,势必对乡村社会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摘编自张爱明《人口流动与近代华北乡村社会结构之演变》

材料二20世纪以前,由于美国的劳动力不敷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遂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来移民。美国于1860—1920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潮。移民大部分来自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移民很少,而非洲多属非自愿性移民。移民主要流入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城市,成为当地劳动力的主要来源之一。他们既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是技术的传播者。在每个城市,各移民群体都有自己的报刊杂志、体育和文艺团体。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贫民窟激增及排外主义的兴起,美国政府从1882年起颁布了一系些列歧视性的移民法。

——摘编自梁茂信《1860—1920年外来移民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美国移民潮相比,近代华北人口流动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60—1920年外来移民潮对美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角度谈谈如何应对人口迁移。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50年以来,全球气候下降显著,小冰期取暖曾消耗了伦敦2/3的能源供给量。沿海和海外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英国造船业的发展,皇家海军的军舰对于造船木料用料考究、用量巨大,这无疑也加剧了英国的木柴短缺和能源危机。17世纪,国王詹姆斯一世开始允许曾经备受英国皇室和贵族讨厌的“海煤”进入皇家圣地威斯敏斯特,并鼓励富人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和使用煤炭。到18世纪上半叶,玻璃制造、肥皂制造、石灰烧制、酿酒、制糖、印染、制砖、铸造和冶铁等行业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生产燃料。1700年时,英国煤炭产量为同时期法国煤炭产量的30倍,煤炭已经取代柴薪成为主要能源。19世纪的100年间,英国人口只增长了3倍,但煤炭消费量则增加了18倍。企业主借助煤气灯延长了工人夜间劳动的时间,发明了三班倒的工作模式,英国人还通过管道将煤气输送到城市的大街小巷,点亮了夜间的街道,英国人的夜生活由此变得丰富。

——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世纪中期英国出现能源危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后英国能源转型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51年,英国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在工业发达地区,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远远超过老城镇,但城市街道曲折狭窄,城市建筑混乱无序,城市里普遍缺乏公共设施。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伦敦“250万人的肺和25万个火炉集中在三四平方英里的地面上,消耗着大量的氧气”。伦敦雾如“豌豆汤”般笼罩在伦敦上空,成为伦敦“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陆伟芳《先行者的探索:英国现代城市化》

材料二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市人(万人)城市化率(%)
194954167576510.64
1960662071307519.75
19636917211648.5616.84
19789625917249.6117.92
199211717.132374.3527.63
200012674345906.3136.22
201113473569078.6351.27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化率历年统计数据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率的变化趋势,说明1978年后城市化率增长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城市化道路的认识。
2023-04-02更新 | 224次组卷 | 5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陕西师大平凉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用秦吏秦法经纬天下,移风濯俗,结果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差异与冲突。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

——摘编自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二宋朝前期制度设计的核心,是“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宋太宗即位诏曰:“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奉,不敢逾越。”北宋统治者在外交中多采取守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内政上。在此基础上的制度建设,被概括为“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据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等

材料三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历经了确立到发展再到强化的过程。但是明清两朝与以前历朝相比,领域更广而深,措施更细而严,两朝乃封建专制统治的顶峰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摘编自于旭峰《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评“宋承唐制,抑又甚焉”的宋初制度建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具体体现。并分析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总体趋势及影响。
5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在向海外扩张的过程中,在所征服地区建立行省制度来统治当地人民。元老院委任卸任的执政官为行省总督,总督任期一年,遇到特殊情况,可以延长23年。因为行省远离罗马,总督实际上受的限制很少,他在行省拥有绝对的权力,这就为总督滥用职权、横行不法、搜刮钱财提供了便利条件。行省由征服而来,被视为罗马国家的财产,其居民被视为外国投降者。但在行省中城市的地位不一,视它们对待罗马的态度而言,少数对罗马忠诚的城市,被列为自由市,但必须置于行省的管辖和监督下,对罗马抵抗的城市,则被彻底摧毁,土地充作罗马公有地。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元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罗马和元朝行省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罗马和元朝行省的共同作用。
2023-10-0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这些发明又被很快地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并形成了大规模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使用机器特别是瓦特的"蒸汽机"代替了原来使用风力、人力等自然性资源;机器的使用突破了原来对建造工厂的种种自然条件的限制,改变了工厂的空间布局;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扩展,一些大型的工厂遍布全国,生产率也不断提高。大批人口从东南乡村地区,流向新兴的西北工业城市,致使新兴的工业区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的直接推动、“冷战”时期的美苏空间争夺、和平条件下的激烈而广泛的国际竞争、垄断资本对超额利润的追求等,都对高新技术的发展提出强烈的要求: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高新科技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维护国际和平、谋求人类共同利益、确保可持续发展等世界性重大问题的出现,也对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产生了影响。上述因素只是提供了必要条件或可能性,最直接的推动力还是现代科技创新体制的确立。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厂制度下英国工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技术革命兴起的背景及其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初对于四夷朝贡,明太祖确定的基本原则是“厚往而薄来”。永乐朝以来,西番朝贡制度出现显著变化。一是僧人(或假此身份)逐渐成为西番朝贡使团的主体,二是明朝对西番朝贡赏赐的对象扩大,按员给赏。再次,入贡番僧还多在沿途购买军器、私茶等违禁物品,甚至贩买人口,时常引发民事纠纷乃至刑事案件。隆庆三年(1569)西番朝贡制度改革的发生与明朝的统治历史与当前政治形势有关。隆庆元年(1567),明朝的统治已是危机四伏。八月,户部报告“京帑所存,仅足三月,计今岁尚亏九月有奇,边军百万,悉无所需”。在此严峻形势下,明朝被迫推行新政,改革西番朝贡制度即为其中一个方面。隆庆三年的西番朝贡制度改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重定贡期,通过延长朝贡限期、取消部分朝贡类型,减少朝贡次数等措施削减西番朝贡遣使的总体数量。二是调整赏额,把对西番朝贡的人员赏赐分为全赏和半赏两类。三是在提高贡额的同时,限定贡使人数。四是强化对贡使的资质及身份审验。隆庆三年的西番朝贡制度改革可以说是隆万改革的先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朝贡的天下理想与王朝治理的经济理性之间张力的弥合,反映了以“厚往而薄来”为基本特征的朝贡制度在王朝的边疆民族治理体系中的衰落与转型。

——摘编自曾现江张凯强《明朝隆庆三年西番朝贡制度改革:天下理想与经济理性兼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隆庆西番朝贡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隆庆西番朝贡制度改革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反映的是中共对台湾的政策变化

1949~1955年1955~1958年1958~1978年1979年至今
武力解放和平解放政治对抗为主、军事对抗为辅从对峙走向缓和

材料二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用和平方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的方针,提出我们寄希望于1700万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进行经济交流”等,并从1979年元旦起,停止了对金门的炮击。131日,邓小平访问美国,在向美国议员解释中国对台政策时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大以法律规定。”

——材料一、二均整理自凌伟中《四十年来海峡两岸关系及其展望》

材料三   “一国两制”香港模式的成功经验表明:“一国两制”是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它同样适用于台湾问题的解决。但是,台湾问题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不能将“一国两割”香港模式一成不变地套用于台湾。因此,两岸应携手合作,探讨出使双方都能接受的“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早在1984年,当一位日本朋友问邓小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是否同对香港的一样时,邓小平说:“我说更宽。所谓更宽,就是除了解决香港问题的这些政策可以用于台湾以外,还允许台湾保留自己的军队。”

——摘编自陶晓琴《“一国两制”的香港模式与台湾问题解决的现实路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我国政府对台湾与香港基本政策的异同,并说明“一国两制”政策的意义。
(3)你认为当今推动祖国统一实现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2022-08-1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汴梁)自关帝庙大街往南,是兴龙桥,有写真方馆,至西亭府牌坊,有带子、子巾、大小鞋帽、松串、簪棒、白货等铺。……木耳店、酒馆,至徐府——中山王裔孙之府……故名徐府街。

——摘编自许敏《明代商业与社会变迁》

材料二

在明代,粮食生产出现专业化趋势,一些地方一跃变为商品粮食出口区。方圆几千里的各种名、优、特产,辐辏汇萃于山陬一隅,这确实很能反映明后期商品的繁茂景象。其他如铁器、瓷品、纸张、食糖……也从它们的原产地被源源不断地贩运到全国各地,进入大小城市中的千店万铺,供当地市民消费。

——摘编自杜车别《明朝的灭亡原因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超前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明在商业方面较前代各有何明显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商业变化带来的影响,并指出影响商品市场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2-08-1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包括清政府军队里的爱国将士表现得很英勇,浴血搏斗,直至战死疆场。但是,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还处于被动、自发的状态,未形成整体的斗争合力。五四运动不仅有青年学生的参与,广大工人、商人、教师等市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相互呼应,取得了运动的初步胜利。中国人民以伟大的觉醒铸刻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烙印。

——摘编自齐卫平《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一次伟大觉醒》

材料二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促使了亚非拉人民的觉醒。战后,以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目标的民族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这种意识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行动,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20世纪60年代末,新独立的国家已有69个,此后增加到120多个。大批民族国家的独立,造成了帝国主义全球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新兴的民族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与五四运动前的斗争相比,中国人民在五四运动中的斗争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并指出其国际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民族觉醒意义的认识。
2022-08-30更新 | 243次组卷 | 5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