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订立《九章律》完全以秦律为基础。从汉武帝开始,经义决狱风行一时。当时汉律洋洋洒洒,已达60多篇,而有法不用,欲盛行经义决狱,不免令人费解。

《春秋》决狱是产生于汉代的一种独特的司法审判方式。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而不当坐。"

——据高浣月《春秋决狱与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等整理

材料二   近代中西方法律文化冲突是不同区域的有着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模式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法律文化的冲突。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一文中说∶"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史圣贤之所深畏。从而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曰∶唯天生民,各具赋界,得自由者乃为全守。故人人各得自由。"中西"自由既异,于是群异丛然以生。粗举一二言之∶则如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倡平等;中国亲亲,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

黄遵宪在《日本刑法志序》中论述了中西方刑法的差异,他说;"中国所重在道德,遂以刑法为卑卑无足道也。而泰西论者专重刑法,谓民智日开,各思所以保其权利,则狱讼不得不滋,法令不得不密,其崇尚刑法以为治国保家之具,菲之乃若圣经贤传。然同一法律,而中西立论相背驰至于如此者,一穷之本,一究其用故也。"

——摘编自陶广峰《近代中西法律文化冲突概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至汉武帝时期中国法律演变的特征,说明其原因,并简要评价汉代《春秋》决狱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法律文化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年代省数道、路数州数郡(府、国)数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36不详
西汉平帝(15年)131031578
东汉顺帝(126144年)131051180
隋大业五年(609年)190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15328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262881234
元朝12183971425

——摘编自历史《地理志》

材料二   在中世纪,议会的立法权实际上是不完备的。……1688年确立议会主权后,法律的创制权转为议会控制。但是,国王仍然拥有法律的审批权。1703年,1703年,安妮女王最后一次动用否决权,此后,英国女王再也没有行使国否决权,议会完全确立了最高王法权威的地位。在中世纪,上院地位高于下院。但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打击,特别是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下院的地位更加重要,所有重要的法院几乎都来自下院。1911年,一项议会改革法案规定,下院通过的议案被上院否决后,只要在两年内连续通过三次便可以直接呈国王批准。这样,上院的否决权实际上只剩下两年延搁权。到1949年,两年延搁权改为一年,议案在下院重新通过的次数由三次改为两次,上院权限的下降使下院在立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得到确定。

——摘编自洪波《世界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动”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议会立法权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原因。
(3)概括材料三钱缪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材料一、二指出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变动”的共同目的。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元济(18671025日-1959814日),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出生于名门望族,书香世家。1896年和陈昭常等人创办教授西学的通艺学堂。参与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革职。于1898年冬任职于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在南洋公学期间,创办了南洋公学特班,特班只有一届学生,却出了邵力子、李叔同、谢无量等人。1901年,以"辅助教育为己任",投资商务印书馆,1902年,张元济进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等职。在他主持商务印书馆时期,组织编写的新式教科书风行全国,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创建东方图书馆,对保存民族文化都有很大的贡献;编辑出版中国第一部新式辞书《辞源》,开创了中国现代工具书出版的先河。编辑出版了严复的《天演论》《群学肆言》《社会通诠》《法意》《日本法规大全》等,还推出《帝国丛书》《政学丛书》《商业丛书》《战史丛书》等一系列介绍西方情况的丛书。同时他还主持编辑了《东方杂志》《绣像小说》《教育杂志》《小说月报》等顺应时代潮流的刊物。张元济编校古籍,不仅要求书籍内容精确无误,而且对装帧也十分讲究,重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他主持商务印书馆时期,商务印书馆从一个印书作坊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出版企业。

——摘编自徐百柯《民国风度》、360百科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张元济所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张元济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主与自由关系密切,但不能等同。实行民主是为了保障自由,但其本身也需要自由的辅助。公权利比私权利距离民主更近,它本身是代议制民主制度的一部分,民主选举、民主监督都不完全属于权力、而主要属于权利范畴。民主与自由可能和谐,也可能冲突,民主机制本身可能构成对自由和权利的压制,还可能出现多数人暴政;自由有时也可能妨害民主,如对私权利的沉溺使人们对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漠不关心,而失去分寸的自由也会使民主陷入僵局。

——摘编自马岭《民主与自由关系的思考》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古代、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可以赞成材料相关观点,也可以反对其观点,请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社仓指中国古代各地储粮备荒的一种政策,是民生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社仓经过康熙帝试点实践,再经雍正全面试行而普及全国。雍正帝成功实行社仓,一方面是受儒家重视民生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改革政策,既因地制宜,又整仿吏治,盘查社仓,及时纠正不适宜的政的政策,使得社仓建设正常进行。雍正帝将康熙帝犹豫再三的设立社仓的想法变为成功实践,并为乾隆朝社仓政策的更加完善和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甚至可以说,有清一代的社仓制度奠基于雍正帝。莆公权先生阐迅清朝的粮食体系时曾指出:“在整套乡村统治体系中,饥荒控制所占地位非常重要,因而清政府对它的重视并不亚于保甲或里甲制度。通过我们对于雍正朝初期社仓与保甲同时推行的考察,可以说清初社仓制度与保甲制度对基层治理效果同等明显。

——摘编自常建华《清康雍时期试行社仓新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帝成功实行社仓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帝成功实行社仓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治维新是日本主要政治权力主体之间围绕中央政权的权力重构和制度再建。虽然明治维新结束了长达二百六十多年的江户幕府统治,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明治新政府,废除了封建大名领国制和武士身份制度,但这些重大社会变革主要是通过政治协商完成的。作为幕府的主要政治权力主体——幕府将军、阁老、天皇、朝廷公家、诸侯大名、武士及后来的藩阀等,通过一系列的契约政治协商和契约政体构建,最终实现了中央政权的和平过渡和制度构建,平稳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国家转型。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近代国家转型是一种典型的契约性转型,它为东方后进国家推动国家转型提供了一个契约性历史版本。在日本近代国家转型的过程中,以萨长为首的西南诸藩,作为明治维新的主要推动者和制度变革的主宰者,其历史作用不可低估。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主动退出政治舞台的历史抉择,事实上直接改变了日本近代国家转型的发展路径。

——摘编自刘轩《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近代国家转型的契约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近代社会变革的影响。
2021-03-31更新 | 229次组卷 | 5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三: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承秦祚,但刘邦接过来的是一个被暴秦和连年征战压榨得山穷水尽、凋敝至极的江山,刘邦和他的继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山林水泽、矿山盐田、关卡市场,通通开放;连铸钱都交给民营经济去干。传统农业税在汉文帝时已减至三十分之一,其在位二十三年,更有十二年全免。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大肆用兵拓边,汉朝前期七十来年的积累,没几年打了个底朝天。于是改变政策,先是实行了盐铁官营,从盐铁专卖中获得丰厚的利润,又采取均输法和平准法。均输就是国家采购、国家经销;平准就是根据市场情形,设立专门的机构,贱买贵卖,平抑物价,垄断经营。还推出了“算缗”与“告缗”,向工商业主征收财产税、车船税,鼓励告发瞒报家产的行为。晚年的汉武帝郑重其事地发布了《轮台罪己诏》,检讨自己的错误,不该穷兵黩式,用尽民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吾愚《千秋功罪桑弘羊》


(1)据材料一,概括汉初的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二,概况汉武帝经济政策措施,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分析采取经济政策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具有儒家理念的商人们透过大行义举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社会的关怀。他们购义田、建学校、办赈灾、置义冢、施棺木、立祠堂,在闹灾荒时平价售粮、烧毁无法偿还的债券等。商人在家庭乃至家族中非常重视对后人进行“怀爱好义”的道德说教,所以在他们中间不乏义贾。这些义贾十分关心家族内部的教育,而且对当地的官学、私学慷慨捐资赠书,甚至不惜花费巨资办学兴教。商人们把自己通过经营活动所获得的钱财慷慨捐出,回报宗族,回报社会,是受到儒家的传统价值取向的影响和社会成功动机的驱使,同时也使其经商行为在儒家价值体系中得到某种合理化的解释,人们一向认为是水火不相容的义与利在这里变成是相通的了。

——摘编自侯杰《明清时期的商人与儒家思想观念》

材料二   工业革命开始以后,伴随着工业家的大量出现,“自助”观念真正得以大行其道。18世纪中期肇始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财富的急剧增长,那些能够抓住经济变革机遇的发明家、工厂主和商人们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然而,已经习惯了农业社会财富缓慢增长模式的人们对此很不适应,每一个“一夜暴富”的人都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如欧文就曾提到,在1792年左右,一位著名的棉纺厂主塞缪尔·奥尔德诺在不久前即连续两年每年以获利1.7万英镑而闻名遐迩,因此当时人们都认为他非常有钱,是织造业和商界的大人物。这种现象强烈冲击着人们的财富观念,并激起他们探究工业家出身和发财经历的好奇心,他们从日常观察中得出了对工业家起源的一般看法,认为早期的工业家们大多出身卑微,是靠自我奋斗成功的。

——摘编自尹建龙、陈晓律《斯迈尔斯神话:19世纪英国社会对工业家起源的认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商人大行义举的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助”观念对英国社会的影响,并就思想观念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伦敦设立了中国第一个驻外机构一一清政府驻英国公使馆,郭嵩焘成为第一任驻英国公使。他用好奇的目光观察着陌生的异城。最令郭嵩焘惊讶的莫过于宫廷舞会。622日,中国使节首次应邀来到白金汉宫,他们看到上千男女,穿着盛装礼服,从皇太子、王妃到高级官员及贵妇,在音乐中翩翩起舞。这种场景,让自东方而来,从小受到“男女授受不亲”观念教育的客人看得瞠目结舌。郭嵩感慨道:“相与跳跃而不为非。使中国有此,昏乱何如矣!”……到了1878年,郭嵩焘在伦敦的朋友越来越多,各种社交应酬的邀请纷至沓来。这年515日到722日六十九天之中,他所参加的社交活动,包括五十七场茶会,六场音乐会,十ニ场舞会,一场名犬秀,一场园艺会,一场烟火晚会,一场谈话会…经常受邀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使得郭嵩焘萌动了举办答谢茶会的心思。为了准备茶会,中国使馆上下都动员起来,经费完全由郭嵩焘自掏腰包。1878619日(光绪四年五月十九日),清政府驻英使馆成功举办了中国外交史上第一场招待茶会。英国《泰晤士报》报道:“郭公使与夫人依欧俗于客堂见来宾,…犹堪注意者,为一中国贵妇首度出现于男女宾客供在之公众场合之事。”

——摘编自姜鸣《社交季的新客人——中国外交史上第一场招待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郭嵩焘对英国外交界社交活动看法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郭嵩焘举办中国外交史上第一场招待会。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