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春秋时期,周内史叔兴和郑申繻发表“吉凶由人”和“妖由人兴”的见解;鲁闵子马提出“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的论点;郑子产认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以上观点说明当时(     
A.敬天保民思想已经形成B.战争造成了重大影响
C.人的主体意识有所增强D.天人之间的联系加深
2 . 宋代户籍制度中的主客户以有无常产、是否承担国家税役负担为划分依据。乡村主户又根据土地、财产等物力的多寡划分为五等,三等以上的富裕户占主户10%左右。客户比例大约占总户数的三分之一。此现象(     
A.促成土地租佃制产生B.加重了客户的赋税负担
C.加剧当时社会的动荡D.促进了乡村社会的流动
2023-03-23更新 | 552次组卷 | 8卷引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北宋真宗、仁宗年间,原来的注疏经学不受待见,社会上兴起了以新见地解读经书真意的新学风,这种风气逐渐风靡天下,形成所谓的“宋学”,这个学界动态很快反映到朝廷政策之中,就有了新科明经考试制度。由此反映了宋代(       
A.科举制度的功能弱化B.科举制适应时代发展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4 . 蔗糖起源于亚洲,1430年,葡萄牙与意大利商人将蔗糖种植引入到马德拉群岛(非洲西海岸),随后扩展到其他大西洋岛屿。16世纪初蔗糖被引入到巴西,从而使其在整个近代早期成为一种重要的国际商品。这反映出(     
A.新航路开辟促进早期全球化发展B.物种的跨洲际传播具有单向性
C.物种交流改变了殖民地经济结构D.欧洲殖民者开始主导世界市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都有轻耕重读的倾向;南北朝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提出“要当穑而食,桑麻而衣”;唐末章仔钧的《章氏家训》明确提出“传家两字,曰耕与读”。此后人们从宣扬“勤耕之家,苦读荣身”,进而提倡“耕读传家,立己达人”。耕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农耕时代价值观的演进
C.儒家伦理与现实相悖离D.科举选官制度影响深远
6 . 曾经被农民欢呼为“神药”的DDT等合成农药,不但有高效的杀灭农业害虫的作用,也把对人类有利的、害虫的天敌一扫而光。不少有机合成农药进入土壤、水体后很难分解,既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还进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最终危及人类健康。这说明(     
A.农药使用对农业生产不利B.科技进步的负面作用不可避免
C.经济发展中生态问题凸显D.农业现代化影响食品安全问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哈萨克斯坦拜尕兹遗址(公元前2200年左右)中制作面包的原料是黍和小麦,黍是一种最早被中国北部先民驯化的农作物,小麦原产于西南亚的新月沃地。这一现象说明(     
A.先秦时期已开辟丝绸之路B.中亚地区此时成为商贸中心
C.黍和小麦已成为主要作物D.欧亚大陆文明交流由来已久
2023-01-11更新 | 600次组卷 | 8卷引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以朝贡使节的惯例屡次拒绝西方列强的“修约”请求,希望西方使节仍以客人身份穿中国朝服每三年或每五年觐见一次,由驿路进京,并保证全程有中国官吏护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公使驻京”获得法律效力。这一变化反映出(     
A.清朝统治者竭力抗拒外侮B.清朝半殖民地程度的加深
C.中国运用国际法维护主权D.西方的侵略出于经济动机
2022-11-22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2-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期间,以格雷为首的英国外交部通过“协调外交”实现英德“亲密合作”,不仅保证了“协调外交”机制的有效运作,成功将危机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还令英德两国的关系至少在表面上进一步缓和。格雷曾表示:“我国与德国的关系得以提升,本人将尽力继续保持两国良好关系。”但在处理危机后续问题时,英国因急于从巴尔干事务中抽身,导致在该地区有直接利益的奥、意两国失去约束,率先背离“大国一致”原则,而英德两国对奥斯曼帝国的争夺则瓦解了“协调外交”赖以维系的基础。1914年3月,同盟国集团抛开协约国集团单独行动以及后者的反制措施表明,双方利益呈现完全对立状态,旧欧洲赖以维持和平的“协调外交”机制与多极格局均已不复存在。

——摘编自韩志斌、张弛《巴尔干战争前后英国的“协调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英国“协调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英国“协调外交”失败的原因。
2022-11-2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载厘改统”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最重要的财政税制改革之一。厘金最初是曾国藩筹措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所需军费而采取的一种战时税收,后逐渐在全国开展起来,税率也从最开始的1%涨到20%甚至更多,几乎达到“无地不征,无物不税”的地步。作为一项彻头彻尾的弊税,厘金制度从一开始就钳制了生产流通……又由于地方政府每年只需向中央政府缴纳象征性的一小部分税收,及至军阀林立的北洋时期,厘金已然成为地方割据政权的经济基石。1928年前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全国”后,为巩固其统治,决心启动“栽厘改统”改革。

如果单纯地把“裁厘改统”看作一场为外交活动提供便利、为增加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和为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力而进行的改革,那么这次改革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和增加中央财政收入这两个主要目的都达成了。总而言之,“栽厘改统”对于南京国民政府而言有利于自身,但不利于民生。

——摘编自孙晟《南京国民政府“裁厘改统”效果评析》


(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裁厘改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裁厘改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