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2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达·芬奇用艺术形象向欧洲中世纪压抑人性的神学统治和禁欲主义宣布:人从禁欲主义中解放出来,它不再是徒有形质,没有七情六欲的模具,人能向人微笑了!所以《蒙娜丽莎》具有了强烈的时代精神……《蒙娜丽莎》如亮丽的玫瑰刺破了午夜的黑暗与沉寂,给人们的心注入一缕芬芳与希望,成为欧洲人结束中世纪漫长痛苦生活的标志。

——《人性的觉醒与写实风格的复苏——浅议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油画》

材料二   马丁·路德改教时,大力提倡四大原则:“人人为祭司、人人有召命、人人是管家、人人有圣经”。他认为每个人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而上帝对人的呼召也是平等的。马丁·路德的思想,为突破欧洲中世纪的黑暗,迎接近代化的发展,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

材料三   18世纪开创了人类的启蒙理性。卢梭在这一时期,作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代表登上了历史舞台。他挑战旧制度,傲视传统观念,勇往直前地追求真理;在对社会理论的探讨和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上,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和勇敢,歌德曾评价:“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1)材料中一的“时代精神”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蒙娜丽莎》创作的时代背景。
(2)马丁·路德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丁·路德思想的历史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伏尔泰和卢梭的主要观点,概括指出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的。
2 . 某班同学撰写历史小论文总结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明代丞相与内阁的权力制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以下四篇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
A.《以〈红楼梦〉为例浅议宗法制下的社会生活》B.《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C.《谈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与影响》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2009年12月28日湖南人网站发表《浅议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一文指出,“毛泽东制定政策的着跟点在于照顾和满足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其实行政策的着力点在于切要害,对症下药,其调整政策的关键点在于不失时机,强力推进。”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作出红军长征的决策实行战略转移B.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C.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D.发动三大战役进行战略决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几乎是持续不断地进行的。迁徙的过程中,既有江北人士持续移居江南,也有统治阶级为了调整边疆人口分布,免遭敌对政权掳掠,将人口往内地或军事重镇的迁移,还有将南方少数民族粗暴地驱赶下山以补充兵员、营户和奴婢的行为。此外,一些民众根据自身需要而非受强制性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自行流动也已经出现。

——摘编自郭林生《南北朝和隋朝人口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湖北的荆襄、那阳地区,陕西的巴山老林地区都聚集着许多开发性的经济移民,他们从事开矿、种靛等生产活动,都把对财富的追求放在首位。当时,有的商人甚至走出境外,以至于缅甸江头城出现“闽、广、江、蜀居货游艺者数万”的现象。清代前期,广东人口则以潮、惠、嘉为中心,向东流向台湾,向南流向高、雷、廉、海南及东南亚等地,向西流向广西、四川、云南,向北流向江西、湖南、湖北及陕西等地。

——摘编自季松《试论明清人口迁移的时代特征》

材料三   晚清时期,出洋华工群体以福建、广东地区的为多,流入地区遍布世界各地,尤以东南亚、南美地区为大家。19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旧金山一带发现金矿,加之受已在海外发财致富的华人影响,急需大量劳动力的美国也被华人认为是淘金之所。在贩卖华工所带来的可观利润刺激下,英国等殖民主义者纷纷进行惨无人道的苦力贸易,以至于在华工出洋合法化前,已有大量华人被西方人口贩子拐卖出洋。

——摘编自赵薇《晚清华工出洋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南朝与明清时期人口迁徙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华工出洋现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出处
史料(一)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纯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纯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后晋]刘昀《旧唐书》
史料(二)三品已上,大科绸绫及罗,其色紫,饰用玉。五品已上,小科绸绫及罗,其色朱,饰用金。六品已上,服丝布,杂小绫,交梭,双绸,其色黄……流外及庶人服绸、纯、布

材料二   到了明中叶,除江南之外,全国仅有山西潞安、四川成都等少数城市以及华北个别地区还保留着一些规模有限的丝织业。但它们在全国丝织品市场中的地位远不及江南。四川民间衣服所用丝织品尚多取之于江南,位于川西金沙江林区的建昌卫,因有大量木材输往江南,故“虽僻远万里,然苏杭新织种种文绮,吴中贵介未披而彼处先得”。时人张翰说:“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缯币者,必走浙之东也。”

——摘编自李伯重《明清江南生丝与丝织品的国内外市场及其变化》

(1)指出材料一的两则史料在探究唐代丝织品用途方面的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解释。
(2)指出材料二中明代丝织品国内市场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024-06-15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引兵东征,直到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最后完全吞并埃及,这300多年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历史上被称为希腊化时代。这时期最显著的事实,便是古希腊的文化和古代东方各国的文化因为交流融合而孕育出更为发达的文化。那些在亚历山大帝国废墟上所形成走起来的各个国家,一方面具有东方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希腊的色彩。

———摘编自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

材料二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大陆各国的封建主义正逐步走向瓦解崩溃,新兴的资本主义法国同封建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拿破仑掌握法国执政权后,“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法国革命及其后的战争加强了欧洲各地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在法国,建立在自由、平等、博爱基础上的共和国激发了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感,鼓舞人们振作起来抵抗外国军队对革命的破坏,保卫革命的成果。革命领导人将《马赛进行曲》定为国歌,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在西班牙、荷兰、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随着革命的进行和拿破仑军队的入侵,民族意识汹涌而起。对拿破仑及其帝国的反对同样也激发了各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希腊化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战争在欧洲文化重构中的作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众多海神信仰中,龙王信仰占据重要地位。自东汉至隋,文献中关于龙王的记载都与佛教有关。唐以前的龙王还没有成为真正的海神,更多是作为事关农耕大计的神明,活动范围主要在西域一带,而非东部沿海地区。唐以降,文献中记载各地修建龙王庙的事情很多。龙王不仅司职降雨,而且融入民众生活,成为人们面临困难时可以祈祷的神。两宋时期,龙王作为“四渎之神”,更有“奠安海国”的作用。

——摘编自乔英斐《中国龙王信仰的发生与定型》

材料二:妈祖原型是宋建隆年间出生于莆田的林氏女林默,经修道最终飞升成仙,普渡众生于苦厄之中,自飞升以来多次受到统治者的褒封和赐谕,深受民众喜爱,其保护范围不仅限于渔业和商业,甚至也涉及到政治。其神力所达范围甚广,可以从泉州地区到直隶地区,甚至于“宾丹、爪哇等国”。今日学者统计全世界妈祖庙多达2500座,分布在中国、马来西亚、日本、美国、巴西等26个国家。在许多地方,妈祖信仰早已超越了海神信仰的概念,信众甚至将其视为万能的神,类似于观音。

——摘编自应南凤《从龙王到妈祖——中国海洋社会的信仰观察》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信仰逐渐恢复,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99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正式提出“使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2016年底召开的全国民间信仰工作座谈会提出,要积极引导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进入21世纪,民间信仰所蕴含的特色文化元素逐渐得到挖掘,成为各地的特色文化产业。

——摘编自游红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视野下妈祖信仰谱系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龙王信仰形成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妈祖信仰广泛传播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间信仰的现实意义。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前后欧洲人向中国文明的学习,先从科学技术开始,这不仅包括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还包括陶瓷、冶金、纺织等技术,以及军事技术和兵法等。之后又逐步深入到文化,即价值观、思想和道德。此时的欧洲诸国,一方面,为了争霸就必须加强实力;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天主教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强调教徒的个性和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东学西渐”,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欧洲人都愿意接受中国文明。封建统治者(包括教会) 对中国是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主张引进并改造、吸收中国文明的,主要是代表新兴资本势力的变革者,他们逐步完成了对中国文明的引进和改造,同时也变革了欧洲本身,欧洲也由此而发达。

——摘编自刘永拮《“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出现“东学西渐”与中国近代前期出现“西学东渐”现象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至18世纪“东学西渐”对欧洲社会的重大影响,并谈谈你对“东学西渐”“西学东渐”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基督教诋毁非洲历史、亵渎黑人尊严不同,伊斯兰教最大限度地维系了非洲习俗和制度完整性,其倡导止恶行善、施舍济贫、和平安宁及平等观念,为非洲人提供了莫大的心灵安慰,使伊斯兰教在非洲得以迅速传播。在前殖民时期,非洲已经形成了伊斯兰教、基督教、传统宗教三足鼎立的宗教格局。近代以来,交通的发达使得穆斯林人员深入到过去所不能到达的地方。随着贸易商路由纵贯撒哈拉沙漠改为沿着西非沿海,穆斯林人数开始增长。殖民者除了利用基督教徒作为殖民扩张的引导外,还启用大量的穆斯林教徒作为向导、代理人与办事员。

——摘编自A.阿杜·博亨《非洲通史·第七卷(殖民统治下的非洲1800—1935 年)》

材料二 在非洲,各个殖民宗主国及殖民地当局对待伊斯兰教的政策不一,而且同一殖民地当局在不同时期对待伊斯兰教的政策也不尽相同。英国一直坚持与穆斯林合作的态度,法国起先打压伊斯兰教,而将基督教文明的“好处”带给他们的属民。但随着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展,打压方式已不能运用到整个法属区,法殖民当局倾向于采取拉拢、合作的态度。由于西方殖民化进程的迅猛和伊斯兰教本身的封闭状态,穆斯林集团在非洲国家的政治生活已处于守势,尽管他们开展了针对西方殖民者的马赫迪起义和哈马利雅运动,但结果以失败告终。后来虽然出现了改良主义运动,以抵御西方殖民对其信仰的挑战,但所起的作用与影响微不足道。

——摘编自柴玲玲、周海金《论西方殖民主义对非洲伊斯兰教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伊斯兰教在西方殖民前后得以在非洲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在非洲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