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律、令、格、式为主体的成文法体系。唐朝的“律”基本是刑法,“令”是有关国家各项制度的规定,“格”是将皇帝诏敕整理为具有永久法律效力的法规,“式”是政府机关的施政细则,四者分工协作、相辅相成。唐高宗永微四年还颁布了对律进行解释的《唐律疏议》,与律条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唐律维护等级制和家族制将对官员及其亲属的优待公开清楚地写在法律上;同时,唐律也要求官吏依法行使职权、恪尽职守,违反者要处罚。唐玄宗以后,不再大规模修订律、令、格,式,而是采取颁行《格后敕》的简便立法形式,来应付日益复杂且多变的社会问题。《格后敕》与律、令、格、式并行,地位逐渐重要,最终发展为五代及北宋的《编敕》。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11世纪起,西欧的日耳受法和宗教法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纠纷和众多的社会问题,已显得无能为力,罗马法体系便在这种情况下复兴起来,罗马法的复兴以注释法学派的形成为开端,该学派采用神学家们的“经院方法”来研究罗马法,对古代罗马法文献进行考证、注释、解说、概括和阐述。13世纪后半叶起还产生了评论法学派,把罗马法的原则运用到现实各种社会关系之中,转化为现实的法律。他们还把罗马法与教会法,日耳受习惯法、封建法和城市法等结合起来,形成了欧洲大陆通用的法律。来自欧洲各地的法律学子汇集于注释法学派和评论法学派所在的波伦那大学,这些学生回国后从事罗马法的研究和传授,使罗马法复兴运动扩展到整个西欧,逐渐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民法法系。

——摘编自庄锡昌《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法得以在西欧复兴的原因。
(3)列举新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取得的成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A.近代教育开始起步B.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D.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特征
2023-11-02更新 | 197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东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温州人项乔将明太祖“六谕”引入《项氏家训》。《项氏家训》共四十七条,前六条均是对“六谕”的诠释,内容则是“谨仿王公恕解说,参之俗习,附以己意”,但也添加了一些适应时代和地域的内容,并且更加口语化。这表明明代家训(     
A.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确立了理学的统治地位
C.凸显世俗教化治理功能D.注重迎合市民阶层需要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指出:“子不语乱力怪种(违背常理或不易解说的事)……未知事人,焉知事鬼……敬而远之”。儒家学者主张“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仁者人也”“仁者心也”“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我效仁,斯仁至矣”,理学家张裁说:“天地以生物为心”,朱熹说:“仁者以天地生物之心为心”。这些思想主张,后来成为儒家思想的根本命题。

——摘编自李泽厚《论语今读》等

材料二   “经世”一词的含义,学者说法不一,如章太炎认为应解作“起年”:梁启超则以济世致用之又视之,他出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为诸生订立学约十条,其中第九条   即为“经世”,并解释道:“庄生曰《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凡学焉而不足为世用者,皆谓之俗学可也”。查“经世”一词,历史上也有用为“入世”的同义词,以与佛教“出世”观念相区别,如南宋陆九渊谓:“儒者虽至于无声、无臭、无方、无体,皆主于经世:释氏虽尽未来际普度之,皆主于出世。”故近世学者有认为庄子之言是“由道家出世的现点,反衬出儒家的入世精神”。

——摘自《儒家的经世之学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儒家思想的“根本命题”,并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具体史实论证“儒家的入世精神”。
2023-06-0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发表论文提出,近代中国不仅有“沉沦”,还有“上升”。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相对独立国家而言的,半封建是相对半资本主义而言的。半资本主义,对封建社会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近代中国半资本主义的存在,就是“上升”。所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仅有“沉沦”,而且有“上升”。这种“沉沦”和“上升”是同时存在的。这是历史学家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又一种解说。

——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根据以上材料,围绕近代中国是处于“沉沦”还是“上升”状态,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表述成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01年,清政府谕令自1902年起各省科举要考试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和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并存的发展特征
2022-12-23更新 | 227次组卷 | 62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半月考历史试题(艺术班)
7 . 儒家思想产生以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儒家的思想家们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妤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加强君主专制措施方面有何不同。并从它们创立时的思想来源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概括其思想的积极意义。
2021-10-20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炎黄族类文化整体的一部分,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木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摘自李宗桂著《从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看中国传统心理》

材料二   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佛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厌:老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巧。厌薄世故,而尽欲空了一切者,佛民之失也:关机巧便,尽天下之术数者,老氏之失也。……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废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说。

——《朱子语类》

材料四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惟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时期学说思想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加强君主专制措施方面有何不同。并从它们创立时的思想来源分析出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说明宋儒对待“佛老之学”态度。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与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
2021-12-2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井大附中三校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联俄政策的形成不单纯是苏俄帮助孙中山和孙中山单方面转变的结果,而是双方互动、共同努力的结果,苏俄对内、对外政策的转变是孙中山确立联俄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苏俄对内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对华方面采取灵活务实的方针,转变对吴佩孚、张作霖的态度等政策调整,对孙中山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孙中山对外政策的转变和联俄政策的确立。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材料二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联俄政策确立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2)依据材料二,分析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
10 . 儒家思想产生以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儒家的思想家们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妤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加强君主专制措施方面有何不同。并从它们创立时的思想来源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2021-11-03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