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0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   城市居民主要都是从富裕的农民阶层走来的,但也包括流浪者、逃跑的农奴,还有小贵族们那些野心勃勃的子女。总之,就是快速增长的人口中多余的人全都聚集到城市里。城镇最初也受其地区内的贵族、主教或修道院的管制,因此,地主可以向城市居民征收各种赋税,也可以维持城镇的秩序。但是,城市里最富有的居民——商人们,早早地就开始反对这样的操作。他们强烈希望能够拥有更适合商业人士的特权:免付一些费用、行动上的自由、免费过路(过桥费和过堡费)拥有城镇财产,以及自治的自由。到12世纪时,地主们已经开始赋予商人们上述权力的一部分,甚至全部。这些规矩被写进“自由特许令”里,或称“城市特许令”。有的贵族是迫于城市暴动和反抗的压力;有的认识到他们辖地内这些繁荣的商业中心能带来的经济利益,而自愿发布这些法令;还有的贵族则主动在新城镇发布特许令,通过给予优惠条件的形式吸引商人们的到来。要求城市自治的呼声如此之高,有的历史学家甚至写道,在12世纪发生过一次“自治运动”。实际上,每一个城市特许令都造就了一个半自治的政法实体,在欧洲的许多地方被称为“市自治体”。市自治体有自己的政府、法庭、税务机构和关口。城市居民通过他们自己的法庭来实施他们自己的法律,有自己的税收方式,简单地说,他们有了处理自己事务的权力,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摘编自【美】朱迪斯·M·本内特、C·沃伦·霍利斯特著《欧洲中世纪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城市自治的原因并指出城市获得自治权的方式。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城市自治的意义。
2023-06-28更新 | 72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灰埠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与齐、晋争霸,开凿了沟通长江与淮河的邗沟运河。后来,在平定了江南的陈朝后,隋炀帝重新疏浚邗沟,作为大运河的一部分,使政府得以有效地控制江南。隋、唐政权还大力兴修关中黄河(渭河)支流通向长安的运河,如广通渠等;北宋政权围绕首都开封呈放射状修凿运河;元朝通过开凿山东会通河段和北京通惠河段,将大运河东西走向的河段裁弯取直。

材料二   1842年6月,英国军舰进攻吴淞口炮台,攻陷后溯长江而上,长驱直入,很快占领镇江。英军沿长江一线,拦截漕船,掠夺商船,完全控制了扬州与镇江之间的长江航线,大运河漕运被迫中断,京师粮食供应紧张。不久,清政府被迫求和,并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甲午战争期间,由于大运河的中断,从广东等南方军工基地往天津运输军火遭遇极大困难,战机因此被贻误,洋务新政的部分成果难以被用于支援前线军队。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吕娟《中国大运河河道变迁基本脉络及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影响运河兴废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清政府在两场战争中的失败与大运河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初,法国思想家们对现实生活做了冷静的思考;国王的昏暴肩朽、宫廷的荒淫无耻、费族的骄奢淫逸……这就是法国的社会现实,他们开始调整自己的批判矛头:不仅要指向天主教,更要指向封建专制制度,新的批判,需要新的理论武器。17011703年,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法军被英军赶出尼德兰,引起全法震动,法国人认为英国取胜的秘诀是英国的自由。路易十五统治时期(17151774年),统治阶级忙于改革财政以维持自己的统治,在思想文化上的控制相对放松。于是,在法国出现了一股"学习英国热"

材料二   伏尔泰说:"我最先敢于用明显的语言向我国人民解说牛顿的发现。当我称赞洛克时,一个既反对我又反对他的浪潮就掀起来了。"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浸透了他对专制制度的强烈敌对情绪,但对于用何种政治制度去取代专制制度,却没有明确的结论。到英国后,通过考察英国政制,孟德斯鸠才找到了自己苦苦思索的理想政制——君主立宪制,他希望法国仿效之。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李永清《法国启蒙思想家与英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8世纪初法国出现“学习英国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的发现”的内容,并分析18世纪初英国文化的传播对法国社会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宪章》第33条规定:在泰晤士河、美德威河及全英格兰各地一切河流上所设之堰坝与鱼梁概需拆除,从13世纪到18世纪末,泰晤士河三文鱼渔业持续繁荣。18世纪末以来,大量建设的堰坝、水闸等严重阻挡了三文鱼通行。除此之外,污水和废弃物源源不断地排入泰晤士河。到了19世纪,三文鱼逐渐从泰晤士河消失不见。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治理河流污染终于被提上议程。英国出台了历史上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法律——《1876年河流防污法》。政府对泰晤士河的污染治理,从立法指导、行政协调到工程建设,投入了大量金钱,持续了很长时间,二战后尤其如此。1974年泰晤士河下游再次出现三文鱼,这可能意味着上述努力取得了重大成就。

——摘编自梅雪芹《英国环境史上沉重的一页——泰晤士河三文鱼的消失及其教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泰晤士河三文鱼消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治理河流污染的特点,并谈谈对你的启示。
2023-01-11更新 | 250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西省五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马岛即马尔维纳斯群岛,其位于阿根廷东南端的南大西洋水域,距离英国本土约1.3万千米,距离阿根廷海岸约500千米。关于马岛的主权归属,英国和阿根廷之间一直存在争论,并时常发生冲突。1982年3月,事态急转而下,4月2日阿根廷军队突袭马岛,俘虏了岛上的英国驻军。3天内,英国发动了自二战以来最大的军事行动。经过40多天激烈的海陆空战斗,阿根廷军队投降,英国恢复了对马岛的统治。战争的代价是惨重的,750名阿根廷士兵和236名英国士兵阵亡。

材料二   英、阿两国对马岛主权的争议由来已久。由于主权的不确定而引起战争,所以主权争端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许多人明确主张马岛主权应属于阿根廷;阿根廷学者博洛尼亚将争端追溯至殖民时代;也有学者认为,在不受限制的军人执政这一病态体制之下,军政府急需得到公众的支持,所以发动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又指出阿根廷强烈的亲西方政策导致自己过高地估计了美国的重要性,所以在决定“侵略”时显得有恃无恐。尽管视角不同,但这些学者都认为这场战争从阿根廷方面来看是必定要发生的。

——摘编自赵万里《关于马岛战争研究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马岛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马岛战争所带来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后,在郡内设置“监”这一官职。汉初,各地方不定期派遣御史去监察。经过汉初数十年的休养生息,至武帝时则"民则人给家足,都鄙縻间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颁布“推恩令”,还三次大规模地出击匈奴,使匈奴远遁漠北。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这样,充分调动了中央与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了监察权与行政权相分离,基本摆平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此完全意义上的纯监察制度是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六条察州制,故清顾炎武称"刺史六条为百代不易之良法"。

——摘编自史云贵《汉代刺史制度述论》

材料二   东汉建立之初,为迅速消灭割据,加强地方军政协调统一,以应战时需要,光武帝往往拜心腹重将为州牧(刺史),或委任原割据势力头目为州牧,以笼其心,祚其力。因战时经济政治的需要,光武帝还扩大了州牧对地方政务的参与权,并且自光武帝时,州牧在政务上也领导了郡守。不过,刘秀令州牧统兵、领郡县乃为迅速平定各地军阀割据混战之需要,其后,"遂罢州牧,复置刺史",然光武及继承者在剥夺州牧军权的同时,又进一步扩大了其行政权力,乃至后来又不得不在一部分乱州重新委任刺史领兵作战。这一时期,刺史、州牧虽有反复,但无论是州牧,还是刺史,其主要职能乃是地方官之治州抚民。东汉末年的州牧、刺史“内亲民政,外领兵马”,势大权重,跨州连郡,割据混战。

——摘编自史云贵《汉代刺史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汉代刺史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酝酿于先秦时期的大一统思想,至秦统一,已经转化为现实,大一统思想也体现在边疆治理思想上。但在汉初,对秦的边疆治理思想多持批判态度。例如,陆贾提出,“故治外者必调内,平远者必正近”,其意指休养生息,边疆无为。源自《公羊传》的“王者无外”思想因董仲舒的推崇受到汉武帝重视,使其破除“夷夏之防”观念,把生活于边疆的民族纳入到王化的范围之内。元帝以后随着儒生大批登上政治舞台,经学极盛时代的开启,回到夷夏之防的趋势已经日益明显。

材料二   两汉在西北方累年作战,为妥善安置“四夷”,先后设置安定、天水、上郡、西河、五原、金城、张掖等属国,此后属国制度逐渐从西北边塞扩展至东北、西南方向。属国对归附民族进行集中管理,保留其原有的社会组织,这些属国至东汉时期已陆续郡县化。此外,针对西域与东北的边疆实际情况,两汉时期设置了西域都护、长使、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以及使匈奴中郎将等特定的边疆管理机构和职官。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卜宪群《秦汉边疆治理思想的演进历程、实践经验与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秦汉时期边疆政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汉时期边疆治理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王亨利八世于1529年召集议会,讨论宗教改革问题。1530年下半年在枢密会议内形成以托马斯·克伦威尔为首的改革集团。1531年,亨利八世强迫在英国的天主教教士支付巨额罚金,理由是他们违反了“未得国王批准不许接待教皇使节”的所谓古老的法规。1532~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教士首年薪俸法》和《禁止税收上缴教廷法》,要求英国主教的第一年薪俸、教区征收的什一税以及教会以各种名义征收的税,一律上缴给英国国王,禁止再上缴给罗马教廷。议会还同意由英王任命英国主教而无需向教皇请示。1536年,亨利八世下令解散376所修道院;1537年,他正式批准英文版《圣经》在英国发行。1539年,他还勒令被解散和封闭的修道院的修士还俗,发给生活津贴;并没收这些修道院的全部土地,一部分归王家所有,一部分赏赐给亲信及大贵族,一部分在市场上抛售。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吸取教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   出发,适时地把革命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相继开辟了井冈山、湘鄂赣、闽浙赣、鄂豫皖等农   村革命根据地。在领导各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建设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合理任用日益成为   一个关系苏维埃政权稳固的关键问题。早期的《苏维埃组织法》就对区、乡苏维埃执行委员   会的主席、委员的产生作了明确规定,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突出民意,扩大工作人员的群   众基础。但由于当时的战争环境,很多措施并没有得到实施。1931年10月,第三次反“围   剿”斗争胜利以后,根据地度过了一年多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党领导苏维埃开展了大规模   的政权建设,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苏区实际斗争的需要,在1931年11月成立了 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为苏区工作人员的任用提供了强固的政权载体。随后,中央执委会相   继发布了《地方苏维埃政府的暂行组织条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选举细则》等法律文件, 使苏区政府的人员任用真正进入一个制度化、程序化阶段。

——摘编自步海洋、朱小理《论苏区干部任用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材料二   二战后,各届政府为改变英国的颓势,主张对文官制度进行改革。1988年,普来尔登对 此这样评论道:“政府的失败是它不去解决现存的问题,而去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这种状况已 持续了30年。”无论是艾德礼、威尔逊、卡拉汉工党政府,还是丘吉尔、希斯等保守党政府,上 台前都打着改革官僚体制的幌子,以获得选民的支持,上台后很快便把注意力转移到别处去 了。受政党政治的影响,改革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保守党政府和工党政府在官僚体制的改 革上有各自不同的主张,因此改革往往随着政府的换届而停止。

—摘编自张岩《战后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30年代初期苏区干部任用制度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二战后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苏区干部任用制度和二战后英国文官制度改革 中得到的启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初期,李悝作《法经》六篇,其主要内容包括保护地主阶级的私有制,镇压破坏封建秩序的行为,惩办“盗贼”的办法,惩办盗取兵符官印、议论国家法令、越城逃跑、赌博、贪污、所用器物超越等级的惩处方式,以及根据特殊情况加重或减轻刑罚的法律。《法经》集以前各国法律之大成,也成为秦汉法律的样本。魏文侯不但以李悝为相,让其主持变法,还任用吴起改革军事制度。变法使魏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国力逐渐强大,成为战国初年一个强盛的国家。

材料二   楚国是战国初期领土最大的一个国家,但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国力衰弱。楚悼王即位后,楚国接连遭到魏、赵、韩等国的进攻,楚国丧失了大片土地。楚悼王用重礼贿赂秦惠公,在秦国的帮助下,才得以与魏、赵、韩讲和。楚悼王很想进行改革,振兴国势。恰巧在这时,吴起因在魏国遭到排斥而来到楚国。楚悼王立即任命吴起为宛(今河南南阳)守,把守北部边境,成功抵御了韩、赵、魏的进犯。之后,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法经》内容所体现的治国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悝变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共同的时代背景。
2022-10-15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重点校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统一调研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