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表所示是某位史学家对欧美某国宪政进程特点的表述。该国是(       

该国宪政进程不但起步较晚,而且步履维艰,这是因为早期该国长期保持分崩离析状态,政治经济发展落后,缺乏启动宪政进程的历史条件。后来在民族国家统一过程中,旧封建王朝又有幸占据了主导地位,发挥了显著作用,从而造就了一个庞大强悍的“权力巨人”。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表说明,江苏地区(     
新石器时代江苏地区部分遗址概况
遗址名称概况
宿迁顺山集遗址
(距今约8000年)
遗址中发现了半圈形的陶灶,这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陶灶,被称为“天下第一灶”。
苏州东山村遗址
(距今约8000年)
遗址中的墓葬已经分为“平民区”和“富人区”,可能出现了“分开居住”的概念,说明当时可能出现高度的社会分化,犹如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宜兴骆驼墩遗址
(距今约7000年)
根据相关考古资料,有学者提出了骆驼墩遗址突破环太湖流域文化与良渚文化一脉相承的理论,逐渐独立出一种新的文化类型。
高邮龙虬庄遗址
(距今约7000年)
该遗址中首次发现,有陶片和鹿角上带有文字符号特征的刻划符号,有学者称之为“陶文”,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A.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B.出现了成熟的早期国家
C.提前了可考信史的时间D.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传统“夷夏”观的演变密不可分。不同历史阶段“夷夏”观念有不同内容,如下表所示:

时期内容
夏商时期人们对于居四周及文化上与内地文化不相同的民族称之为“夷”。自称为“夏”或“华”
两周时期内地华夏礼乐文明日益完备,与周边民族差距不断拉大,从而助长了华夏族文明的优越感。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夷夏之辨”的理念,认为华夷有别、要严守“夷夏之大防”
秦汉时期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动荡格局,首次实现了华夏“大一统”。汉文帝、景帝时由于国力上的劣势,仍沿袭先秦时期“华夷之辨”思想;汉武帝在民族关系理念上倡导“以夏化夷”,纳“夷秋”于华夏,实现“华夷一统”
魏晋南北朝在儒家“大一统”观念影响下,各政权都以华夏礼乐文明承袭者自居,坚称自己“奉天承命”,以“大一统”为政治目标,并指责其他政权为“僭伪”
隋唐时期隋文帝实施“守御安边”之策,隋炀帝“混一戎夏”,唐太宗对各民族“爱之如一”,“夷夏大防”的传统民族观被打破,开启了“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的大格局
宋朝“华夷之辨”的呼声又趋激烈。北宋石介在其《中国论》中严格限制了“华夷”之间的文明界限: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平内外,所以限也。夫中国者,君臣所自立也,礼乐所自作也,衣冠所自出也
元代宫廷和军政官署大量使用“华夷一统”“华夷混一”等概念,汉族士人多谨慎地称之为“混一”,如“混一华夷”“华夷混一”
明朝盛行“华夷一统”,又兼用“中华一统”,朝野上下多认可“华夷混一归真主,宇宙弘开属大明”的主流价值观
清朝皇太极继位不久便提出“满汉之人,均属一体,凡审拟罪犯、差徭、公务,毋致异同”。乾隆认为“夷狄而中华,则中华之;中华而夷狄,则夷狄之”,完善了“华夷一体”的观念

——摘编自段超《从“夷夏之辨”到“华夷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史考察》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或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
2024-04-29更新 | 146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二战期间,各国动画片纷纷致力于表现战争题材,其中美国的战争题材动画片以其数量最多、种类最全而在世界各国中独树一帜。下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动画片分类表(单位:部)。据此可知,这些美国动画片的制作(     
内容1942 年1943 年1944年1945年
对内直接参与战争(戴舞士气、鼓励参军、保家卫国等)43573415
间接支援战争(宣传购买战争债券、鼓励国民积极纳税、开展农业生产等)39452822
对外抨击敌人193473
联合盟友2162
A.积极配合美国政府战争政策
B.表明美国反法西斯宣传方式的丰富多样
C.加速美国文化产业称霸世界
D.有效激发了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的热情
5 . 下表为近代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的言论。他们意在(     
西人得其海道, 视为利薮, 而意大利亚、佛兰西、西班雅、荷兰、英吉利人岁载货易其金钱,既而乘其饥馑,先后各以兵分其地梁廷枏《兰仑偶说》(1845年成书)
(非洲) 东六部, 则布路亚国(葡萄牙)服之; 北四部……则佛兰西(法兰西)服之; 西二十四部, 则布路亚、荷兰、英吉利、佛兰西各   国分踞之魏源《海国图志》(1842-1852年刊发)
印度全土,归英辖者十之七; 红夷东驶之舶, 遇岸争岸,遇洲据洲,立城埠, 设兵防, 凡南洋之要津,已尽为西洋之都会。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出版)
A.呼吁民众“开眼看世界”B.揭露列强瓜分殖民地的野心
C.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D.唤醒国人对殖民入侵的警觉
2024-04-26更新 | 28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表是清末皇族、立宪派、革命派各自关于保中国与保大清的认识。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派别主张
清廷皇族先保大清,顺便保中国
资产阶级立宪派先保中国,顺便保大清
资产阶级革命派只保中国,不要大清
A.皇族认为保大清与保中国同等重要
B.立宪派主张延续皇族固有统治
C.革命派不具有反抗帝国主义的精神
D.资产阶级革命面临着重重阻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据下表可知,这些古代非洲国家(     
国家现象
阿克苏姆阿杜利斯港是东非地区的国际贸易中心、内地货物的集散地
马里国王曼萨·穆萨亲自带领庞大商队、携带大量黄金前往麦加
摩加迪沙所产布匹是无上珍品,运销埃及等地
A.政治环境宽松B.对外贸易发达C.文化交流频繁D.封建制度先进
2024-02-21更新 | 719次组卷 | 25卷引用:河南省南乐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屈原看到人民在战乱中遭受到的苦难时,挥泪长恸,“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他在《远游》中写道:“涉青云以泛滥游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怀余心悲兮,边马顾而不行。”

——摘编自黄力之《爱国主义:中国精神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   下表为端午节纪念屈原的历史。

时期

地域

习俗

材料出处

两汉

荆楚等地

以端午为恶日,民众采兰沐浴、用桃木板辟邪等

宋颖《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

南朝

南方地区

端午节被视为良节;南方的尝新、庆丰收等习俗与北方观念融合,出现角黍和竞渡等娱乐竞技活动

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宗懍《荆楚岁时记》

唐代

全国大部分地区

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间庙外吟君赋。祭圣贤,忠义荡乾坤,伤君去

《满江红·端阳前作》

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

储光羲《观竞渡》

材料三   端午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因其蕴含的独特民族精神,端午习俗已由传统的驱毒避邪衍生为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且因地域差别而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主要有祭祀屈原、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

——摘编自《端午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屈原思想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端午节习俗演变的特点。
2024-06-0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表是嘉靖时期关于东南沿海倭患的部分记载。由此可推知,嘉靖时期(     
《献愚忠以图安攘事疏》至于柘林等处之贼,名虽倭夷,而沿海奸民实居其半
《虔台倭纂》倭夷……其为中国患,皆潮人、漳人、宁绍人主之。其人众,其地不足以供,势不能不食其力于外
《皇明四夷考》闽、浙、江南北、广东人皆从倭奴,大抵贼中皆华人,倭奴直十之一二
《太平县志》昔之为寇,一谓倭也。今之为寇……率闽浙贾人耳
A.海禁政策客观上助推了倭患B.人地矛盾导致了社会危机显现
C.商人社会地位呈现降低趋势D.日本海盗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
10 . 北宋时期,政府允许将乡村的收税权授予以高价竞争的私人承包者,谓之买扑。买扑的承买者需向政府认纳一定数额的课利。下表为熙宁十年(1077年)城市商税和乡村地区商税(买扑收入)分布情况。据此可推知,买扑制度的实施(       

税收来源

税场数量

岁入(万贯)

平均每处收入(贯)

百分比(%)

城市

2060

769

3733

90

乡村地区

27607

420

152

10

A.扩大了城乡的经济发展差距B.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成本
C.使商税成为主要的税收来源D.加重了农民的纳税负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