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两汉时期,政府将被公认为孔子整理和编订的儒家经典作为官方学说,谓之经学;但是到了魏晋时期,社会上逐渐形成了一种崇尚老庄,倡清谈的玄学思潮,并在一段时期内取代作为正统的经学成为主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佛道盛行冲击儒家思想B.封建小农经济持续发展
C.社会动荡引起思想活跃D.士人入仕无望消极避世
2 . 17世纪初,荷兰人格劳秀斯在《论海上自由》中猛烈抨击葡萄牙对从欧洲到东方的海上贸易路线的垄断,提出了“公海自由”的理论,强调海洋不是任何个别国家的私有财产,反抗非法垄断应当被定义为正义战争。格劳秀斯的这些言论
A.抨击了外交领域的双重标准B.为荷兰发展海外贸易服务
C.旨在呼吁依法处理国际关系D.体现了对主权观念的启蒙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西汉钱币使用非常普遍。到东汉,黄金退出流通领域,布帛在交换中作用日益重要。曹魏建立后,则“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北魏孝文帝时虽铸五铢钱并大力推行,但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东晋南朝币制混乱,币质不佳,钱币与谷帛并行。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使用状况
A.说明人口流动不断加快B.反映君主专制日渐衰弱
C.表明中央集权亟待加强D.根源是生产力愈发倒退
2022-03-06更新 | 1340次组卷 | 23卷引用:河南省济源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西周时期,“孝”走出了家族伦理的范围,由子女对父母的义务,扩大为诸侯对天子的义务,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又延伸为政治上的君臣关系。这反映出当时
A.宗法制度成为分封制度的基础B.伦理和政治实现了结合
C.家国一体的政治局面开始形成D.中央集权体制雏形初现
5 . 汉武帝时期,政府不仅实行盐铁官营,还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这表明当时
A.统治者具有抑商倾向B.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C.社会深受儒学的影响D.专制统治空前稳固
6 . 日本学者指出:明治政府通过国民教育贯彻西洋式近代化。日本的近代教育或许在塑造“国民”这一点上是成功的,但是在塑造“公民”这一点上毫无疑问是失败的。这里的“国民”指的是天皇制国家的臣民,“公民”则指的是具有自立性的人民。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开始走向近代化B.日本近代国民教育保留了较多封建残余
C.明治维新导致日本的民族主义泛滥D.公民意识缺失标志日本教育近代化失败
2022-02-22更新 | 1041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南省济源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墨子曾提出过“小孔成像”的现象,他还制作出了可以飞行的木鸟,但是墨家却慢慢地退出了与儒、法、道的地位竞争。这说明,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过程中
A.偏重人文精神而逐渐淡化自然科学B.各学派相互融合同质化趋势比较明显
C.墨家思想不适应社会发展已被淘汰D.社会转型时期小生产者地位日益突显
9 . 文献中的“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作为出土文物,西周的何尊铭文中也有“宅兹中国”一词。这说明传统典籍(       
A.能够完整反映历史真实B.可与考古发现相印证
C.是研究历史的唯一依据D.比出土文物更有价值
2022-02-13更新 | 268次组卷 | 26卷引用:河南省济源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构秦国体制,提升了制度效率,实现了国与民的利益均衡,推动了国家的崛起;统一后,秦朝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秦始皇将秦制推广至全国,导致制度僵化、效率下降,最终二世而亡。秦亡的教训说明
A.制度建设需要与实际国情相结合B.中央集权制度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C.法家的治国思想与时代格格不入D.商鞅变法埋下了秦国灭亡的隐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